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六十)~D 五、見經(220)

  五、見經(220)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主講人員阿難尊者

  參加人員:異學梵志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阿難尊者為一位異學梵志說:如來並不一向都說世間為有常無常,以及如來之終不終等問題。

  佛陀住世時,如果比丘或者梵誌異學對佛學問題產生疑問時,可以當面向佛陀請教。佛陀滅度後,人們有問題時該向誰請教呢?在佛陀的諸大弟子中,阿難常隨佛陀左右達二十餘年。弟子們此時如果需要解疑釋惑,可以說阿難是最有資格來回答了。於是我們在《八城經》中見到八城居士,為討教問題而四處打聽阿難去處,可知阿難信徒心中的位置是何等地重要。

  在這部《見經》中,值佛陀滅度未久,阿難止於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有一位梵誌異學,據說是阿難俗家時的好朋友。他專門找到阿難,向他請教了幾個問題——

  梵志問:「所謂此見舍置除卻,不盡通說,謂世有常,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沙門瞿曇知此諸見如應知耶?」

  實際上梵志所問的不僅僅是一個問題,而是列舉了好幾個相互對立概念範疇:

  (1)世間是有常的,還是無常的?

  (2)世間有邊的,還是無邊的?

  (3)生命(我)與身體是一體的,還是非一體的?

  (4)如來滅度後,是繼續存在呢,還是從此再也不存在了呢?

  (5)如來滅度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嗎?

  梵志問阿難道,佛陀住世時,對於上述五個方面的問題,是持何種觀點

  我們若細細分析一下,上述五個問題的確很難回答,因為這些問題實在是太抽象了。比如說,佛不會受到六道輪回的影響,但是佛滅度後,究竟哪兒去了呢?有的人說是居於常寂光凈土,但這種凈土到底在哪呢?我相信也沒有人講得清楚。又比如極樂世界,其究竟是一個實體存在,還是一個虛幻心理空間?「十萬億佛土」,是物質距離,還是思惟上的距離?這些問題若打破砂鍋問到底,相信誰也回答不了。

  那麼,對於這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實際上是偽命題,即「邊見」),佛陀作何指示?阿難的回答是:「所謂此見,世尊如來無所著、正盡覺舍置除卻,不盡通說。」意思是說佛陀對於這些問題,是不予回答,不作任何錶態。這倒不是說佛陀在刻意迴避問題,而是這些問題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假命題,因為其大前提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

  從這部經文中,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啟示,就是對於那些子虛烏有的、動機不良的、根本不成立的偽問題,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理會。這使我想起了中國禪宗的所謂「話頭」、「公案」。如果我們對這些公案進行細緻分類歸納後,便可發現,提問者所提的一些問題,都是很難回答的刁鑽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雖說被提問者心知肚明,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卻難以用言語來准確表達,或者說一旦落入語言便會產生謬誤或紕漏。因此中國禪師很有智慧,便創造了「參話頭」、「不立文字」,甚至採用「棒喝」的方式。這種獨特的回答問題的方式是否契機契理?我想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論。但總得來說,只要使提問者能有所收獲,「若有所思」或「若有所悟」,甚至言下大悟,那麼也就皆大歡喜功德圓滿。當然,禪宗的所謂「公案也要適可而止(即「度」的把握)。如果大家都來推波助瀾,動不動就來一句話頭」,以「棒喝」為開心果,那麼就失之滑稽,變得索然無味了。

  (界定,09.10.17.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