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僧伽教育的檢討

僧伽教育的檢討
——發表於福嚴佛學院座談會

  談到修行的問題,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修行,狹義的修行是指形式上的修行,廣義的修行是指生活上的修行。惠空法師剛才所提到的,是屬於形式上的修行,就是坐禪、念佛拜懺等等,是一種特定的宗教形式,以此來達到佛法所說修行目的生活上的修行則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中進行,即禪宗所說的「平常心」。事實上,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要能夠在生活時刻保持一種修行狀態。像印順導師、古代玄奘大師,在佛法知見和義解認知上都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他們的修行程度就不能用我們所認知的,坐禪多少時間之類的方式去衡量。
  能進法師談到宗教熱誠的問題,就我幾次來到台灣認知台灣宗教熱誠確實非常高。我開玩笑說,「弘法都帶有競爭性的」,這其中,知見正確與否相當關鍵對於佛學院的教育來說,學生佛學知識上掌握了多少並不特別重要,更重要的是正確知見的建立,此外,就是使命感的建立,這就包括宗教熱誠的問題。當然,對宗教熱誠必須以信仰基礎,沒有信仰就沒有熱誠。看到古德們為法忘軀、捨身,這樣的熱誠對我們來講真是太重要了。所以使命感的培養在佛學院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至於僧格的問題,也有必要引起重視。過去的出家眾必須五年學戒,但在當時的僧團生活中,戒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戒律。一個人如果生活戒律的范圍里,如原始佛教的僧團,戒就是生活之中的事,很快就可以掌握。那為什麼還要特別學戒?主要是為了僧格的培養,從一個世俗人變成一個如法僧人,需要五年時間來慢慢培養,所以不能離開師父身邊,出去一定要請假。但是現在有很多師父自己不精通戒律,不知該如何教導徒弟,所以這個任務就落到佛學院身上。合格的僧伽,就要有僧格,要以健全的僧格為基礎;有健全的僧格必然就有熱誠,而如果沒有正見,光有熱誠,也是很糟糕的事。所以在教育方面,知見、使命、僧格這三個部份都非常重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