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師:淺議佛學「六度」般若之忍辱

淺議佛學六度般若忍辱

  忍辱,最不好修。南懷瑾先生說:「學佛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凈,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凈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凈,念念清凈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凈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忍辱,難辦在哪裡呢?

  難在忍辱的範疇太多,太廣。

  別人罵你,能忍乎?

  錯誤挫折都是辱,能忍乎?

  被人誤會,遭人無端算計,甚至是栽贓陷害,能不生嗔恚心?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清凈,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成就程度

到達波羅成就忍辱修養就只有「仰仗」智慧了。

  說般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智慧,所謂此也!

  智慧不提升,就不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智慧的最高境界不是普通的聰明智慧。比如,人,老了就要生病生病了,就會生出許多煩惱,就是「辱」,就要「忍」。

  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有,因為此身本來就不是我的,一切都是個「空」。「空」這個概念搞清楚,煩惱也就退了

  錯誤挫折是個「辱」,有的時候,還是「奇恥大辱」呢。

  娑婆世界無常與無奈,沒有一事情可以圓滿

  生出「奇恥大辱」心,自然就會產生「情何以堪」的窘態,就會踟躕積極前進著的腳步,想來,很不劃算。

人,這一父母給了你肉身,推動你創業,奮鬥和不斷進步的只有「錯誤挫折」了。這個東西父母兄弟朋友都給予不了你,唯有在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快樂,此念一生,沮喪、屈辱頓消。挫折轉變成可貴、難得的生活閱歷,歡迎還來不及呢,哪裡會來「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悲哀?

  辱遍娑婆,所以要度「忍辱法門六度忍辱列為第三,忍是出離苦海的極妙法門

  忍,不僅要「忍辱」有的時候,為了完成自己的或者社會責任,還要「忍辱負重」甚至是含悲忍淚的去工作和學習,沒有「忍辱功夫,難免會生出「忍無可忍」的煩惱來,這是佛陀要修佛者進入「忍辱法門意義,仔細想想「忍辱是由愚痴度入般若關鍵

  還有就是「被挨罵」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吧?出現了,就得忍這個辱。

  既然在「挨罵」前邊加了個「被」字,必是由誤會始。被人誤會就更不必要「恚」了。「恚」是恨的意思。嗔是怪罪的意思,不必要嗔就更沒必要恚了,事實擺在了那裡,弄清楚誤會是早晚的事,「你著什麼急」呢?嘴長在人家腦袋上,就是想罵娘(社會上有這樣有事沒事愛罵街的人)誰還能天天捂住他人嘴不成?

  你看看這個「恚」字,心上壓著兩層土,就是兩座大山呀,一個心裡負擔如此重的人,心血管供血不足是一定的了,這樣的人,整日里心事重重健康就是問題了,所以要「忍辱」。佛學健康保健作用有其獨特的文化蘊藉。

  「忍辱」是放下自在清凈的保證,是人類心靈「保健操」。

  菩薩道的忍辱是是積極的,丟棄自我,只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痛苦的,也是非煩惱的。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這就是佛學精神

  有忍,有辱存於心間,所辱是虛妄的,能辱也是虛妄的,所忍是虛假的,能忍也不真實!為什麼說所辱能辱,所忍能忍皆不真實呢?因為它們皆是由一念「想」而建立的。如果你不那樣想呢?如果你沒有那個想呢?能忍所忍建立何方?能辱所辱存在於何處?

  想想,南懷瑾先生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學佛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所以,忍辱是真正明了無明與有明,亦無無明故。忍辱不是克制與屈服,是明達智慧的智行了脫。忍辱能讓禮尚達致高尚,而入無尚。忍辱般若是要分明慈悲與懦弱、善良愚痴忍辱不是忍耐與忍受屈辱,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不受,使有形之辱化無形之忍,而這份忍達是大般若菩提慧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