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師:鍾鼓魚磬的由來

鍾鼓魚磬的由來

  鍾、鼓、魚、磬是佛學中的法器,莊重威儀深得僧俗敬仰。常言道「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不可戲動」,足見其尊貴隆盛
  那麼,「鍾、鼓、魚、磬」又有怎樣的歷史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鍾,是佛學的「犍椎」之一,原始集眾所用。在印度還沒有「鍾」的時候,人們敲擊木製的「犍椎」召集眾人集會,故又被稱為「信鼓」。
  據佛經記載,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圓滿而增長戒臘的日子,稱為受歲日。於是佛陀就告訴侍者阿難,在陸地上速擊犍椎,以召集僧眾阿難隨即升上講堂,手持犍椎說:「我今天來擊此如來信鼓,凡是如來弟子們,都應該聞聲而普集於此。」從此,鍾就成為佛教寺院中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在萬籟俱寂的清晨或黃昏,每當那悠揚的鍾聲寺廟中傳出,便會使人產生一種清韻悠靜的禪思遐想。
  俗話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句話從另一個解讀意義上,也說明了鍾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標誌性的禮拜法器了。
  總之,僧眾們對鍾和鍾的擊鳴,都是極為崇敬尊重的,認為經常叩聞鍾聲,無論對於佛家生活秩序,還是禮佛修道,都具有極大的功德
  鼓,鼓原本是民間的打擊樂器,在佛學寺院里也是重要的法器。有著報時、集眾、慶典和讚頌的作用
  相傳,又一次佛陀召集僧眾人來的雖然很多,卻先後不一,不能准時到達,於是佛陀就說,應該敲擊上面我們說過的「犍椎」也就種來召集。不知是那時的鍾沒有現在的聲音大,還是人聲嘈雜的緣故,人們都說聽不見「犍椎」的生音。於是佛陀就說,那就用鼓吧。大鼓聲重遠播,人們都聽得到了。這樣一來,鼓,就成了佛學文化中的法器,也便有了「晨鍾暮鼓「的成語。
  魚,即木魚佛學中的法器,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所以叫木魚。那麼這又是什麼呢?
  原來,魚有一種特殊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還是靜止不動眼睛都是睜開著的,佛學文化取其精進特性,用敲打木魚來勉勵修學者用功懈怠
  佛學文化有著很精闢的哲學意蘊,更具豐富的奇思妙想,看似平常木魚就有著如此深刻的禪心佛辨。
  當然,木魚的「出身」,還有許多傳說,這里就不多介紹了。
  磬。

  「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辭源】
  「磬」起源於我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它便成為很重要樂器了。
  佛教的「磬」是「缽」形的。據【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日僧無著道忠編著)說:「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只園圖經】雲: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缽器矣。又【石湖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國)僧磬之制可知焉。」
  「磬」是「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退起止,號令贊誦。
  磬多被用於禪林中,是早晚課誦、法會讀經或作法時不可或缺的法器
  法器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廣義的講,凡是在佛教寺院內,所有庄嚴佛壇,以及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攜帶的念珠,乃至錫杖修行用的資具,都可稱之為法器。就法義而言,凡供養諸佛庄嚴道場、修證佛法,以實踐圓成佛道的資具,就是法器
  鍾鼓魚磬等佛學法器通過聲音和旋律來表達佛法,因為佛法不只限於語言文字音樂聲音也可以表法。從而使人心神安定,進而更好的修持佛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