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2.人牛合一

(一)公案本文

佛日謁洪州雲居山道膺和尚,作禮而問曰:「二龍爭珠,誰是得者?」

(識起迷情於凡、聖情見,妄識人、體性牛,人牛兩分離,未能和融相處,本是旅途道次。)

道膺禪師曰:「卸卻業身來相見。」

(過惡、習氣、情見未除盡,人牛何能合一?速調伏諸過、習氣再來相見,若也真再來禪師時,就不會再問此話了。)

對曰:「業身已卸。」

(僅逞口舌之能,業身凈盡,那麽容易乎?)

師曰:「珠在什麽處?」

(業身卸卻,妄念、諸過、習氣已除,可與牛相融矣。一融入珠,可有珠覺乎?業身卸盡,可覺知之心,即不再現,此珠在何處耶?)

佛日無對。

(光說無益,速除盡遷業流識,證入無所有相為要。)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現在來講調伏任運,所謂修行開悟境界,剛開頭已經講了,就像上師講的翻種子你要修到翻種子,會把你阿賴耶識的種子一直翻出來,這是在消我們的業,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話,就沒有辦法清凈內心習氣毛病,那更不用講回到本來的空體,在調伏任運之間業緣不滅,你心裡面沒有辦法靜止,像上一堂課所講的「不止而止」,到止的階段的時候,你的心清凈了,無為的心就會現出來,所以我們說真正開始實修的階段也就是在去掉我們的身、心的所有業障和我們的習氣

以「身」來講,剛開始修的時候,或修行過程間,現有自己的病痛,因身體是在還債,所以身體不會很健康的,等到你業障過了,你整個身體會光亮,看很多法師紅光煥發,有吃也好,沒吃也好,吃的也是那些不太營養的東西,但是他們就是長得光光滑滑的,這是病痛滅後的現象

「心」方面呢?習氣毛病滅了才能夠回到本來空體,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個性習氣毛病一大堆,有所執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我們說:不把這些習氣毛病滅的話,就無法成就過程中,會有兩個心,一個扮演警察(覺知心),一個扮演小偷(妄執心)一樣,此賊常常在破壞你所做功德很多人自己造了功德但也很多都是自己把它破壞掉了,為什麽呢?因為內心不清凈,貪、 、痴、慢、疑等毛病一大堆,做了很多的好事,偏偏又給這些毛病把它砸掉。

所以很多內心不清的人,等到內心清凈了,這個人的凡心已經沒有了,剩下來的是空性,就是剛剛講的「空」。那永遠空也不對呀!所以要再回過來「滅」的境界,那清凈的心跟空兩個就結合在一起了,也就沒有兩個心了,這時候只有一個心,祖師大德講這時候的心就是佛心,「即心即佛」就在這個時候的心。所以這個心很重要,不是你那個烏漆抹黑的妄想心,要得的是這個真心,他可以結十方一切因緣,所以到這時候都在講心,沒有講根發通或是什麽神通的,起心動念就是佛心所現,所以你可以掌控很多事情也沒有什麽神通,而心越清凈也就靈光。這樣修行過程,就是佛法真正要走的路。

2. 釋題

公案名為「人牛合一」,人者人之心,牛者心之性,也是體空之本性,兩者能合而為之境是什麽?「人牛合一」有兩種情況,一者凡人之心,將牛含容而混成為一,此時體性不顯,妄心、妄執掛帥,造業無量而淪轉於六道中。二者聖人之心,能將心念不執諸法,或化為空無而融入牛中,此時聖人沒有妄我之心,僅擁有一個空心,能映照一切因緣,產生種種法相。此兩種情況雖均言一心,但其心量各具不同,一者虛幻,一者真實凡夫一執虛幻即是煩惱聖人映照諸境而不執,是為覺者,是為菩薩,是為佛。

何以有雙龍奪珠之事行者若於修行中,無有一知心,能覺知另一妄想心現起,即是修行有個入處。當世間禪之初禪境界起時,即應能有覺、有觀,能覺、能觀者即是真心;所覺所觀者,即是妄想執著、或習氣所相應之心。當一行者開悟時,此覺知心更強、更為敏銳,故有扮演警察之相,對自己妄心、邪念起時均能覺知,覺而不隨,即是禪宗所謂的「執杖牧牛」。

修行後期中,此覺知心不是永遠地扮演著警察也不是永遠獨立心念上,故當自心妄執性滅時,行者對境、照境時,已無餘習與諸法相應,故此覺知心與諸境相應後,起法之心會結合為一,即自性空遇因緣時起念頭,此念頭是覺知心念頭,也是圓鏡智照後所生心覺,因此時行者已無妄想執著心,故僅具一覺知心,是謂一真皆真,是為「人牛合一」之境界,也是即心即佛之境。人牛一合即無珠覺,行者即不再有一知心矣! 具有一緣起法的心,因妄心、妄執性已去,所現心念即是佛心所現,即入法爾現象中。

3.語體文解

有日一名佛日師者拜謁洪州雲居山道膺禪師,見面後作禮而問說:「二龍爭珠,誰是得者?」一個住初禪境界行者或甚至已開悟行者,會現起兩個心,一為覺知的心,一為妄想心,此兩種心似如兩條龍,它們在爭奪一顆明珠,到最後誰是得珠者呢?覺知心有一覺,妄心可來自於第六意識的妄分別,也可來自於第七意識八識心田中法塵的根本妄執性。此覺知心、妄執心兩者,最後誰會得勝呢?一般人以為修到後來,當然是覺知心勝利,但其實不然,兩者都無勝亦無敗,反而結合為一,故那時行者當無珠覺才對。我們按語說:「識起迷情於凡、聖情見,妄識人、體性牛,人牛兩分離,未能和融相處,本是旅途道次。」參問者對正妄交戰,何者為勝,打起妄想來,故有此一問。若行者還有凡、聖情見,前者執妄,後者執空,均非佛性本來,到最後行者空有不二,當能有人牛兩合一之境

道膺禪師曰:「卸卻業身來相見。」道膺禪師回答說,光問結果沒有必要,還是先將依附在您身上業障、妄執心去掉,即能知道雙龍爭珠,誰人而得之。有些境界修行過程中,是不宜先告諸行者的,因恐其無智慧,會造成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成所知障。故禪師不說結果,反而告訴他「卸卻業身來相見。」按語說:「過惡、習氣、情見未除盡,人牛何能合一?速調伏諸過、習氣再來相見,若也真再來禪師時,就不會再問此話了。」心未清凈,故還有兩個心,若妄心不起,則妄習已除,僅留有一心,行者證得此境時,體會此現象就不會再問此話語了。

佛日師因未達一心故,又很想知道修證到一心後的境界如何,故隨意回答禪師說:「業身已卸。」我的業障已除去得差不多了,可告訴我 珠是誰人得。按語說:「僅逞口舌之能,業身凈盡,那麽容易乎?」佛日師急著想知道雙龍奪珠,到底誰人得,故口不擇言,即說業身已卸。

禪師回答說:「珠在什麽處?」行者修證到妄心清凈後,真心能緣來應緣生法時,已無餘習相應,似無二心僅留有一覺知應緣生心,此心即是佛心真心無妄,當然已無珠覺矣!按語說:「業身卸卻,妄念、諸過、習氣已除,可與牛相融矣。一融入珠,可有珠覺乎?業身卸盡,可覺知之心,即不再現,此珠在何處耶?」

佛日無對。

為什麽珠不見了?!超出他的想像,起碼應該是覺知心獲勝,怎會不見珠呢?證到這裡,並沒珠覺,剛剛還迫不及待的說 業身已經卸卻了,希望再進一步看禪師還有什麽招式要拿出來。結果禪師說既然業身卸掉了後,那珠在那裡?就沒有知覺了,也就是僅有空覺,應緣即能現心念,如是而已。這個牛的覺知心已拿掉,沒有了,就靠這個起心動念來現一切法。

你心都已沒有掛礙,若突然間冒出一個念頭,有因緣才有念頭,這時心起念就是禪機。若你心清凈,不會去掛礙這念頭,可體知的是「一定有因緣,空體才會心動念相應」,相應後起這個念頭,就是法爾的現象也就是菩薩,就是心佛、佛心

我們按語說:「光說無益,速除業識,證入無所有相為要」行者無所有相是這樣的境界,以空的體去面對不空的境,內心能夠如如不動這是所謂無所有相,也就是住境不生心。有境不生心,這樣是世間禪的境界你要慢慢練到心能應緣,應緣後沒有掛礙,能不即不離,覺知離念。修佛法,更進一步就要學一點神通,學一點靈通,甚至於進入無相密法的咒語,遍學一切陀羅尼門、叄摩地門,甚至心更清凈就能化身無量,可以到十方世界,來來往往,故到心清凈後才能真正學密。

現在的人不這樣子,動不動就是灌頂、修密法什麽的...,如這樣跟念佛是一樣的,只是在修些去習、斷惡的表面功夫,凈體與密沒有什麽分別的。行者念佛時,也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跟他灌頂,你修密念咒有金剛護法給你灌頂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麽不同,等到打開色身,修的還是心,去掉你內心妄想習氣毛病,等你的一切習氣盡了,回到空性體凈後,這時候就要修無上密咒,像心中心法中六個手印加上咒語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威德力,如果你修得內心清凈,像母音上師一樣好的話,你結了第叄印念咒後,手印指向在坐各位,那每一個人的病痛都會好的。為什麽您用了後,心法起不了作用,因你修得不夠清凈,心不清凈就起不了靈通心力

( 86 年 8 月 13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