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話說南海普陀山

  普陀,又寫作「普陀洛迦」、「補陀洛迦」、「補怛洛迦」、「普陀羅伽」,其實都是梵語音譯之異名,用漢語意譯過來,即是「美麗的小白花(華)」。或「觀世音凈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詩日:「……蘭山搖動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桃花說的是普陀山西南洋面中的桃花島,小白說的就是「小白花」(普陀山)。清代康熙的《普濟寺御碑》文中說補陀洛迦在南海,由此上溯至唐代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其中說到南印度瀕海,有「布咀落迦山」,山頂上有池,池邊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在此居住往來。「布咀落迦」實際上也即「普陀洛迦」翻譯的異名。由於普陀洛迦與佛書所說的「布咀落迦」有相似之處,再加上普陀洛迦山漫山遍野盡長小白花樹,因而人們便把「普陀洛迦山」與佛書上的「布咀落迦山」合二為一。但普陀洛迦和布咀落迦說起來還有小差異,布咀落迦是南印度瀕海的一座山,而普陀洛迦實際上普陀是一山,而距它東南不遠處有一小山懸峙在海中,狀似橫卧海上的大佛這就是「洛迦」,人們歷來把它稱作「小洛迦山」。傳說小洛迦山也是觀音大士出家修行之處,「留有聖跡」,所以凡到普陀山朝山禮佛者必兼謁是山。自古以來,便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

  佛經普陀山是善財童子二十八參觀世音菩薩地方。善財是佛家弟子,他為了證悟佛法,參問了從文殊彌陀菩薩等五十三位高師,其中第二十八參,就是在普陀洛迦山的紫竹林參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他講說佛法,據《華嚴經》載:「鞞稗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日:『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西面岩谷中,泉流縈映,林樹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普陀山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據出土文物考證,在四千多年前已有人在山上居住生息。相傳秦代時,有個叫安期生的人,曾因避戰亂,一度飄流到此居山修煉。西漢成帝時,九江人梅福有感於世道混亂,他棄官避難,佯狂於市井間。梅福是我國歷史上的煉丹大家,據說他的煉丹修真處就是普陀山,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山中修建「梅福庵」。由於他的名氣大,後來人們便把他居洞煉開的山稱「梅岑」,並以梅岑概稱普陀山。直至今日,「梅岑山」仍是普坨山的一個別稱,而「梅福庵」猶煥然矗立在「梅岑」西南山腰。

  晉太康年間,廣大佛教信徒發現普陀落迦系大士應化之地。據明宏覺國師梵音釋迦真身舍利塔碑》載,當時每「歲奔走赤縣神州之民,至有梯山萬里,逾溟渤,犯驚濤,扶老攜幼而至者不衰。」

  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有梵僧(印度僧人)來謁潮音洞,他在洞中「燔盡十指,親睹觀音與說妙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欲載回本國供奉,舟至蓮花洋,遏風濤,舟不能行,以為菩薩不肯東去,不得已遂留像於潮音洞側,居民張氏請像供奉於宅,稱「不肯去觀音」。後粱貞明二年(916),在張氏宅址建「不肯去觀音院』』。普陀山便傳為觀音大士說法道場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王舜封奉皇命出使朝鮮,回來途經普陀山,時遇風浪,王等在船上叩頭祈禱觀世音菩薩,果然風平浪靜。回京後,他把這事稟告了神宗神宗由此賜額「寶陀觀音寺」,指定寶陀山專尊奉觀世音這是普陀山觀世音香火始盛之始。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高僧真歌清了駐錫本山,題庵額日「海岸孤絕處」,而將山中佛教各宗統歸於禪宗大開法席。山中原居住的七百餘戶漁民,聞教音盡皆遷徙他山,普陀山從此成為沒有世染的佛國凈土。到了嘉定七年(1214),宋寧宗賜「圓通寶殿」匾額,規定普陀山以供奉觀音大士為主。從此國內外信眾紛至沓來,志載:「三韓、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盜寇,望山歸命,即得消散」。

  元代時朝廷多次遣使降香,對普陀山多有賜給。元統二年(1334),孚中禪師募資建多寶塔於寺之東南的梵山嶴口。到元末,山上宗教設施漸臻完備,香火更為興旺。此後代有欽封,幾經興廢。洪武初年,高僧大基行丕住山弘教,到明朝萬曆年間,中國大興佛教普陀山幾次得到朝廷賜銀,修建殿宇。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皇帝敕建普陀山佛殿。三十八年,康熙又下令大事修建普濟、法雨兩大寺,親賜寺額「普濟群靈」、「天花法雨」。乾隆五十八年(1793),把「慧濟庵」擴建為寺,至此,作為普陀山佛事活動核心的三大寺建成。

  經過元明清三代的不斷修建,普陀洛迦觀音道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其鼎盛時期山上常住僧人三千餘名。真正是「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普陀山遂成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至民國十三年,尚有三大寺,88庵,128座茅篷。寺院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共有4700餘間殿宇、樓閣、廳堂。其中普濟寺大圓通殿、法雨寺九龍殿宏制巧構,甲於江南;白華、禪那、栴檀等庵為典型明代建築;梅福、隱秀、磐陀、鶴鳴等庵庭院幽雅,古樸別致;茅篷靜室依山起勢,正是「有房皆寺,有人皆僧」,形成「無處不供觀音,無人不慈悲」的佛國景象。

  解放初期,社會劇烈變革,香火一度清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普陀山遭到歷史上空前的劫難佛像全毀,法物殆盡,僧眾遣散、寺庵被占。1979年重新落實宗教改策,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寺院文物保護法規,同時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對主要寺院及風景點進行整修、翻新。全山僧尼,在國內外善信的資助下,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先後修復三大寺和20餘座庵院;重建梵音洞庵、西方庵、靈石庵、紫竹林庵;新建善財洞庵及洛迦山圓通、大覺、大悲等庵院;建造圓覺塔、妙湛塔等巨型石塔;創建總高33米,重達70餘噸的南海觀音仿金銅像和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設施完善,設有100張床位的佛教「普濟醫院」。佛事興旺,倍勝於昔。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三大香會期,全山舉行隆重的觀音法會,海內外成千上萬的香客遊人湧上普陀洛迦山,形成一年三度的空前盛況。每會期先後三天,蓮花洋上班船、快艇穿梭如織,幾萬名香客遊人沿著佛國大道游動穿織在各寺院之間。在通往佛頂山的香雲路上,香客遊人尤為密集,上萬名香客屈時雲集在那長約l千餘米,寬不足二米,由1088級石步階組成的曲屈幽深的香雲路上。入夜沿路香火與燈光通明,宛如一條金龍游動在法雨寺與菩薩頂之間,場面極為壯觀。傳說每香會期香客多達六、七萬人,全山各寺院及風景點鬧鬧猛猛,門庭若市,但多而不亂,無論白晝和夜晚香煙裊裊,秩序井然,此乃佛國昇平氣象,其本身就形成了普陀洛迦勝境一大景觀。

  社會動亂政治黑暗名山式微;政策英明,國泰民安,法輪常轉,已成為普陀洛迦歷史的發展規律。如今來到普陀洛迦的香客遊人,又無不為其風景的幽美迷人、佛殿的齊整莊麗和香火的興旺發達而感慨萬千。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其位居海中遂以海天佛國聞名於世;又是著名的海島旅遊避暑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第一批四十四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上的寺庵堂院、亭碑橋閣、摩崖石刻、雕塑楹聯等具有濃郁宗教氣氛的人文景觀和金沙潮音、奇石古洞、瀚海、名樹等壯麗獨特的自然風光融合一體、交相輝映,在全國眾多名勝區中獨樹一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作《游洛迦山》詩讚道:

  「山勢欲壓海,禪宮向此開。

  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

  樹色秋擎出,鍾聲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暫此拂塵埃。」

  把普陀山勝境與其他名勝相比,道是:「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山。」又說是:「天台雄勝,雁盪奇勝,普陀幽勝。」真可謂是妙筆點睛!

  全山以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佛頂山寺)、寶陀講寺(在建)四大寺為中心,迄今計有已開放的寺庵36處,常年香火鼎盛。有古洞潮音、天門清梵、蓮池夜月、磐陀夕照、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茶山夙露、千步金沙、短姑聖跡、蓮洋午渡、光熙三霽十二大景觀,反映著普陀山佛、山、海兼勝的景觀特色。經國務院批準的《普陀山風景各勝區總體規劃>將全山劃分為南天門、普濟寺、潮音洞——觀音跳、西天、法雨寺、佛頂山、飛沙嶴、梵音洞、海澄庵——後沙嶴、千步沙——百步沙、洛迦山等十景區。全山勝景點主要有佛頂山、彐浪山、正趣峰、八仙等山、峰、岩44處;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等奇石30餘處;千步沙、百步沙等金沙灘12處;潮音洞、白雲洞等洞景17處;楊枝觀音碑、九龍壁等碑刻牆雕幾十處;「海天佛國」、「南海勝境」等摩崖石刻百餘處;池泉、溪澗15處;塔、亭、坊、橋23處……沉浮歲月,微茫煙濤,神話傳說,又為之塗上一層神秘色彩。大自然造化的海濤、金沙、奇石、洞壑、古木、珍禽等山海風光,尤為信眾和遊人提供了求新,覓奇、探美的浪漫野趣,真是佛國勝景,其妙麗無窮!

  ※※※ ※

  普陀山位於杭州灣東南,舟山群島東部海域。與舟山本島隔海相望,岸距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6.5千米,離大陸(穿山半島)近岸24千米。西北距上海140海涅,西距寧波36海涅。島呈菱形,南北走向,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長8.6千米,最寬處4.3千米,面積約12.5平方千米,最高峰白華頂海拔291.3千米。海岸曲折,北部和東部多為金沙鑲邊,西部和西南部多泥塗鎦光,岸線周長約30千米。氣候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6.1℃。景隨時遷,春季多霧,溫和濕潤,旅遊登山,奇幻莫測,如入神仙世界;盛夏季節,白天最熱平均氣溫不超過29℃,人晚則涼風習習,涼爽宜人;交秋以後,秋高氣爽,是登山觀日出東海的極好去處;隆冬季節,也常風和日艷,最寒時節月平均氣溫不低於4℃,少見冰雪。山上林木蔥郁,奇花異草遍布,奇石嶙峋,洞壑幽深,金沙綿亘,潮音梵吹終年不絕,為觀音大士顯化道場,素有「海天佛國」、「震旦第一佛國」、「海上仙山」之稱。

  普陀洛迦的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地帶,岩石以燕山運動晚期侵入岩為主,形成於約1億5千萬年前,全山幾乎都為晚期侏羅世火山活動第一回全盛期噴發物——流紋質熔體凝結的花崗岩覆蓋。長期的海浪沖刷和風化剝蝕,形成獨特的地貌結構,丘陵峰巒、海灣河灘、巉岩幽洞錯落散布,兼有適宜的氣候,又漫山遍長奇樹異草,天工造化,自然成了獨特優美的海島自然風光。

  普陀洛迦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山地沙質紅壤含鉀率高,島上樹木生長旺盛,植被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有「國家級海島森林」公園之稱。

  據統計全山有各種樹木87科、213屬,342種,名木古樹達63種。其中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二株,百年以上樹齡的名木古樹1300多株,胸徑達l米以上的大樹有44株,有八種名貴樹木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它們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水杉;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普陀鵝耳櫪、舟山新木姜子、銀杏、竹柏、金錢松;三級重點保護植物普陀樟、蘇鐵。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鵝耳櫪、普陀樟為普陀山所特有。

  據專家考察鑒定普陀山特產的普陀樟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有25株。普慧庵內的一株千年巨樟,樹圍達6米;後山海澄禪院前的一株則高達23米,胸徑51.6厘米,四季蒼翠濃郁,欣欣向榮,樹齡也在二百年以上。磐陀庵前,「洗心」池旁的一棵樹齡達二百多年的奇特古樟,樹根部位將一塊高1米,寬0.4米的石碑緊緊地擁抱在主桿中,形成「樹抱石」奇觀。

  被稱為「佛光樹」的舟山新木姜子,樹形優美,每當春天,嫩梢嫩葉披上金黃色絨毛,在日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故稱佛光」;到秋天掛果滿枝頭,彤紅艷麗,煞是迷人c在佛頂山寺東西兩側生長有300多株樹齡在百年以上的高大新木姜子。1995年,該樹被舟山市民選為市樹。

  佛國普陀洛迦多羅漢松,全山有百齡以上的羅漢松127株。其中法雨寺內3株和磐陀庵門口一株,樹齡均在五百歲以上,楊枝庵左側山坡有古羅漢松群,其中有16株樹齡已在300年以上,這批樹的平均高度近10米,在全國也屬罕見。普陀山的寺前庵後和香道路旁隨處可見到高大挺拔的儈柏,占檜柏亦稱園柏,全山有樹齡達百年以上的檜柏57株。楊枝庵前十多株古檜柏樹齡均在500歲以上。法雨寺內有株古檜柏,枝桿如虯龍盤屈,古雅蒼勁,姿態奇特,吸引著海內外眾多香遊客來此駐足觀嘗或拍照留念。1962年郭沫若先生游山到此,在驚奇之餘,欣然給取名日「龍風古柏」。蘇鐵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老孑遺植物之一,普陀山有5株蘇鐵樹齡在百歲以上,最大的一株長在普濟寺左側承恩堂後院,樹齡約有二百年,樹高4米,胸經約50厘米,上有四個分枝。有活化石之稱的竹柏在各地倖存極少,人乘庵東側一株竹柏,樹齡在二百年以上,樹高12米,樹榦通直,直插雲際。

  普陀山還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山茶花樹44株,其中龍壽庵附近的一株茶花,樹高12米,胸徑30厘米,此茶樹年年開花繁茂,香客遊人見此無不駐足贊嘆。此外,普陀洛迦還生有鐵冬青、刨花楠、全綠葉石斑木、赤皮等優良樹種,改率開放以來又引進美國濕地松、火炬松、日本花柏、大葉,香柏、白愉和華南叢生竹、更豐富了佛山的植物種類。旅人登上佛頂山菩薩頂環眺,但見漫山蔥綠,藍天下青山碧波相映,大有置身佛國,心曠神怡,飄飄然如人仙境之感。普陀山矗峙在東海之濱的普陀洋與蓮花洋之間,溫和柔潤的氣候,常現雲蒸霞蔚。佛地兼具山海之勝,香客人來中,山上眾多的景物景觀已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如杲有幸看到佛國蜃樓的奇異幻景,那將更使人永志難忘。  普陀洛迦出現海市蜃樓奇景多在春秋兩季,古人對此曾多有記載:1916年8月25日孫中山先生由胡漢民等陪同遊覽佛頂山時,就看到了海市蜃樓,並寫了《游普陀志奇》以志。1981年4月28日下午,菲律賓佛教徒朝山進香團和新加坡福泉寺禮拜旅行團一行數十人游至百步沙時,突然有人高喊「出海市了!」只見梵音洞上空海天相連處雲霧繚繞,茫茫雲海中漸漸地出現朵朵彩雲彩雲中隱隱顯露出奇峰異巒,林木蒼郁。俄而,幽深的山麓間出現一座座碧瓦黃牆的梵剎,山坡間阡陌依稀可辨,背著香袋進香朝佛的香客在往來走動……lo多分鍾後影像隱退,天際依然是天青海蘭。當代作家趙麗宏在《仙境》一文中也曾寫到了佛國蜃樓,那種「神奇美妙和變幻莫測」的景象,在見者的記憶中永遠不可磨滅。

  普陀洛迦山海陸交通設施齊全,朝山進香遊覽觀光往來方便。山南端建有先進的普陀山客運站,設有千噸級固定碼頭和500噸級浮碼頭。客運大樓、候船大廳等服務設施齊全,有固定班輪通航上海、寧波、嘉興(乍浦)、鎮海、福建馬尾和定海、高亭等港口o配有客運專線,隨客流量的需要往返於沈家門、洛迦山、朱家尖之間,玻璃鋼質快艇在蓮花洋面穿梭往來,並有高速豪華客輪通航蘆潮港(上海)、寧波、定海、沈家門和高亭港。島上有五條整潔公路溝通各主要風景點和寺院、村莊。全長1096米,上下落差223米的普陀山客運索道,不僅為廣大香客遊人上下佛頂山提供便捷通道,還為香遊客觀嘗佛國壯美風光擴大了空間。

  普陀山的東方是朝、韓、日鄰邦,自唐以來,從日本、朝鮮到中國的船隻不少都是由洛迦門進港先停靠普陀山。明清以來,朝鮮、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尼……等國的佛子、遊人慕名紛紛來山朝拜觀音和觀光攬勝,普陀山遂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979年重新整修開放以來,普陀山的山海一年比一年美,靈氣更一年比一年秀,五湖四海的佛門信眾和觀光旅遊者紛至沓來,與日俱增,普陀山這顆東方明珠,更日益煥發出燦爛的光輝。

  普陀洛迦山的諸多名勝古跡,都與觀世音菩薩濟世救苦,大慈大悲形象和神格有關。關於觀世音菩薩,按《法華經》記載:「苦腦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悲華經·受記品》說,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煩惱故,欲令眾生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觀世音,也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按唐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卷三:唐言「觀自在」,梵語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阿縛盧枳低譯作「觀」,「伊濕伐羅」譯作「自在」,幾種譯名相輔相成,體現了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根據《法華經》注釋:「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大日經疏》日「觀世自在者,即是蓮花部主,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花故名觀世自在。」《心經略疏》載:「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機往救,自在無關,故以為名。前釋就智,後釋就悲。」又據《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授記經》載:在無量劫前,有世界名日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獅子遊戲知來。其時有一國王,名叫威德,他虔誠奉事如來,聽佛說法。後來到自己的花園中人定修觀,時有二朵蓮花,一左一右從地中湧出,即有二童子化生其中,一名寶意,一名寶上,和威德國王俱詣佛所,問佛「以何供養名為最勝?」佛答以「當發菩提心,廣濟諸眾生,是為第一供養。」於是兩童子在佛前俱發「普救眾生」的宏誓。後來寶意童子即修證成為觀世音菩薩,寶上童子修正成為大勢菩薩觀世音菩薩普渡一切眾生,與大勢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世稱西方三聖。

  傳說菩薩慈悲為懷,誓願尋聲救苦。一切眾生,不論善惡,也不分貴賤,只要心誠,在遇到患難困苦誦念菩薩,她便垂形六道,尋聲救苦;一切眾生,即使一人痛苦所纏煩惱,彼即永遠不住安樂世界信眾敬仰觀音慈悲濟世之莊嚴妙德,故自佛教傳到中土以後,觀世音便被奉為天下第一尊菩薩。據志載,在南北朝時代觀世音已被中土人們所普遍供奉。到了唐代,已是婦孺皆知中國民間百姓在這菩薩身上寄寓了無限的感情和期盼。

  普陀洛迦作為觀世音菩薩說法道場,凡寺院庵堂都供奉觀音菩薩聖像菩薩為了實現普渡眾生的宏願,隨種種緣,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其圓滿無礙的妙力,隨現應化作六觀音(七觀音),乃至《楞嚴經》中所說的三十三身,《法華經·普門品》中所說的「三十二應」等。六觀音(七觀音)即聖觀音千手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如意觀音(七觀音,乃是在上述六觀音之後加上「不空羂索觀音」),此乃是觀世音菩薩特性人格化表現出來。聖觀音:為觀音諸相的正體,她沒有千手、馬面、如意輪等菩薩異相,所以又稱為正觀音。梵名音譯「阿縛盧枳帝濕伐羅」,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新譯為「觀世自在」或「清凈金剛」。其形象左手持未敷蓮花,右手呈欲打開蓮花姿勢,全身呈金色,光耀燦爛,是極樂世界「西方三聖」之一。左手所持之蓮花,表示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清凈;右手欲打開蓮花姿態,是表示眾生本來清凈本性一時被無明所蔽,而不知脫離,菩薩要以大悲功德解除眾生無明和迷妄。

  觀音菩薩極樂世界侍於阿彌陀佛的左面,代表慈悲,她為解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又常應化到娑婆世界中來。《法華經》、《楞嚴經》載著菩薩於種種國土現種種身,應機化度眾生,其形象又各各不同。普陀山的聖觀音像,一般為正身結跏趺坐,手扶蓮花或凈瓶,頭戴寶冠,冠上有化佛阿彌陀佛坐像,乃是依據《觀無量壽經》等佛經所作,也是觀音菩薩的主要標誌。

  普濟寺圓通寶殿中供奉的毗盧觀音,也即聖觀音的一種形相菩薩頭戴毗盧帽,亦稱五佛冠,帽幅上化佛為阿彌陀佛。身披天衣,趺坐於蓮台上。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自古以來就很多,不同形象的聖觀世音菩薩中國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千手觀音:即大悲觀音,又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梵文音譯為「沙訶沙羅希惹阿利耶縛路枳帝濕婆羅」。詳名叫「千眼千首千舌千足千臂觀自在」簡稱「千手觀音」、「千臂觀音」或「千光觀自在」,密號「大悲金剛」。關於大悲,《摩訶止觀中說: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又《千手乾眼大悲經》載,觀世音菩薩曾發宏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願落後,即時生出千手千眼,她用千眼照見世間眾生煩惱,再用千手去拔除其苦難菩薩形象在二眼二臂之外,左右各有二十手,表示如來、金剛、摩尼、蓮華、羯摩五部各八手,計為四十手。四十手中現菩薩相,每手中各有一慈眼,每手含「二十五有界」,故成一千。意味著菩薩普渡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廣大數量。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六道中專司地獄道,所行法稱「千手觀音法」,有敬愛、息災免病,除難死與難產等利益。十一面觀音:即具有十一個顏面的觀世音菩薩,又稱大光普照觀音,密號為「慈愍金剛」,由於在經譯時出現不同說法,因而寺院中供奉的也各有不同,但其大意是基本一致的。其形相,一般來說,前面三面為菩面,左廂三面為瞋怒面,右廂三面似菩薩面,但有獠牙向上齜出,後一面為大笑相,頂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後有光,這十一面各戴華冠,華冠中各有阿彌陀佛相。菩薩左手拿寶瓶,瓶中有蓮華;右臂掛念珠,並施無畏印。

  十一面觀音顯示觀世音菩薩觀照十方,象徵普門示現,在六道中攝化修羅道,憐愍眾生痴愚,而現大光普照以相救助之。  馬頭觀音:即天台宗所稱的獅子無畏觀音又稱「馬頭明王」、「馬頭大士」或「忿怒持明王」。傳說他是畜牲道的教主,無量壽的憤怒身。他的形像為在觀音身上安置一個馬頭,故稱。馬頭觀音」,其意表示如寶馬行空,馳驅四方並具有摧伏四魔的無量威猛力。准胝觀音:也稱准提觀音,皆為梵文音譯之別,天台宗稱其為「天人丈夫觀音」。意譯為「七億佛母」、「三世諸佛之母」,還稱「三界母」、「世母」等。准提的真正含義為「清凈」,也就是贊嘆這位觀世音菩薩心情清凈

  准胝觀音六道中導化餓鬼界,密號「最勝金剛」。其形相為三目十八臂。

  如意觀音梵文音譯為「震多末尼」。意譯為「所願寶珠輪」、「如意輪」或「如意輪王」。菩薩手持如意寶珠,表示滿足眾生祈願;手持寶輪,表示法輪常轉,所以稱「如意觀音」。

  如意觀音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二臂等形相,通常形為六臂。《觀自在如意菩薩瑜伽》有贊道:「手持如意寶,六臂身金色。頂髻寶壯嚴,冠坐自在王。住於說法相,第一手思維,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寶,能滿眾生願。第三手持念珠,為度眾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凈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游於六道。」此菩薩如意出無數珍寶,住如意三昧,授與眾生富貴財產智慧、威德等利益。密號「持寶金剛」,亦叫「與願金剛」,六道中導化天界,亦稱「大梵深遠觀世音菩薩」。

  七觀音,就是在上述六觀音後再加上「不空羂索觀音」。

  不空羂索觀音:有時也被認作六觀音之一。菩薩手持不空之羂索,鉤取人天之魚於菩提之岸,故而得名。羂索用來譬喻菩薩具有的四攝之法,其羂索所到之處,必有所獲,故稱不空菩薩形相,據《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的說法有一面八臂、三面六臂、三面十臂、一面四臂等,一般常見的為三面六臂,也有說以一面三目八臂為常見的。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第一品,明示觀世音菩薩住補陀洛迦山,佛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時,觀世音菩薩於佛前說,過去九十一劫之最後一劫,由世間自在如來前受不空羂索心王陀羅真言,焚香供養虔誦此真言者,現世得二十贊嘆功德臨終得八種殊勝利益;不僅可除病疫災厄,增進福利,臨終可滿足往生凈土願望。該菩薩信仰,還帶有社會國家普遍性,能得國泰民安,平定禍亂,消滅惡疫等利益

  觀世音菩薩慈悲度生,隨類應現。為了教化不同環境,不同根機眾生需求菩薩常變化成不同身份形相。《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觀音可以示現三十三身,這三十三觀音為:(1)楊枝觀音,(2)龍頭觀音,(3)持經觀音,(4)圓光觀音.(5)遊戲觀音.(6)白衣觀音,(7)卧蓮觀音,(8)瀧見觀音,(9)施藥觀音,(10)魚籃觀音,(11)德王觀音,(12)水月觀音,(13)一葉觀音.(14)青頸觀音,(15)威德觀音,(16)延命觀音,(17)眾寶觀音.(18)岩戶觀音,(19)能凈觀音,(20)阿耨觀音,(21)阿摩提觀音,(22)葉衣觀音,(23)琉璃觀音,(24)多羅觀音.(25)蛤蜊觀音,(26)六時觀音,(27)普慈觀音,(28)馬郎婦觀音,(29)合掌觀音,(30)-如觀音,(31)不二觀音,(32)持蓮觀音.(33)灑水觀音

  普陀洛迦山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除了諸觀音中的聖現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常見的還有:楊枝觀音菩薩聖像以手持楊柳枝為特徵,故亦稱楊柳觀音。民間普遍供奉楊枝觀音像,作為驅邪消災象徵。楊枝禪院的楊枝觀音碑,依照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繪畫像鐫刻,菩薩面龐圓潤豐滿,體態端莊妙麗,手托凈瓶,身披錦袍,坦胸跣足,莊嚴大方。西天觀音洞庵主供楊枝觀音

  水月觀音:大體有三種形態:一為端莊地立於飄浮在大海中的蓮台上,眺望天上明月;一為以明月為背景,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一為坐在水邊,觀看水中月影。這三種水月觀音像,皆以水中之月隱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理義。水月觀音是各寺院普遍供奉的聖像

  白衣觀音:身穿白衣,腳踏白蓮台,手持白蓮花,故又稱白衣自在菩薩大白觀音白衣漂海觀音。白表示聖潔,意為觀音大士胸懷大悲救苦救難菩提之心。紫竹林禪院供有門農觀音聖像普陀山文物館藏有漢白玉白衣觀音坐像。南海觀音:也稱紫竹觀音菩薩頭載寶冠,身披斗蓬,胸飾瓔珞項釧,旁供楊枝凈瓶,一副妙相莊嚴。紫竹林中觀世音名揚四海。矗立在龍灣山崗的南海觀音,金身大佛光耀天日,菩薩頂現彌陀左手法輪,右手施無畏印,莊嚴慈祥,體現了觀音大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偉大風范,令諸參見者瞻禮獲福,得大吉祥!

  傳說「南海觀音」因南海普陀山而得名,該菩薩因常在梵音洞、潮音洞一帶示現寶相,故又稱南海觀音。  觀世音菩薩化身多而又繁,且作用又各不相同,一時很難記住。香客人來普陀洛迦迸香朝山,只需深深記住「觀世音」這一名稱就夠了,心中有了「觀世音」,就可以幻化無限,正如佛法所言「一生萬法,萬法生一」,大慧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