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三)理事體用 前言

一、前言

禪宗行者修行至此,已能認知自性功用,可以進而擴展到佛性的利用方面。行者能經歷開悟、牧牛、制心於死地後,妄心隨緣不起,祇有真性主行,威靈之心面境應緣不失本真,亦即無妄習相隨,這樣行者能讓真性主行,是為悟到心空,這時行者可謂做到「心明」。之後,行者能悟知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經雲至此行者為悟到性空。這時悟到性空的行者,可謂「見性」,此等行者就能依空起用,行菩薩道、利益生了。所以禪宗行者到此才有點「明心見性」的樣子,一切世間法應緣時真如性現起而能不執取,這樣才能進一步體會理事體用的道理

佛性俱足空有不二的功能,所謂理事體用之義,理者空也,事者用也,行者至此能以空無、不黏之空體,隨緣應緣讓真性主行,無為之空體隨緣威靈而用,就能利益一切眾生,此時應是開始度化眾生之時,當行者度無量無邊眾生,卻是無有眾生可度想。

()行者修行過程間應能知兩種禪病

行者悟得性空法了,然雖能起性用,但是還不究竟,所以不知真實者,以少為滿足,不知往前還有路要走,主要在於光不能透脫、法身不真現。有如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曰:「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點檢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

文偃禪師大意是說:心光不能透脫外出,主要有兩種境況:一者為一切處無有光,僅是暗暗地,心不能如意地轉,此境顯然行者面前有物或客邪在。二者若行者透得一切法能入空,但隱約間似有個能覺知之物在,此境亦屬於光不能透脫也。若上述兩種境況解決,應該法身能起活矣,但若還不能時,顯系還患有兩種病。一者行者雖得到法身,但微習不滅,對諸法無明執著不放,自己有見有解心猶存。如此,可說墮於沾到法身邊緣而已,故法身無法真起活用也。二是行者雖能夠使法身透脫得出,但放過頭了,使通入虛空也不可以,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所以當悟知當下即是外道行者學成有一神我出離色身、空體,仔細探討起來,氣息旺盛,就會產生此種毛病也。

 

()、由空心入性空起用

當悟得心空法了者,不能一直執取空而不放,這樣下去會讓真心死掉,行者進入頑空的境界中,也就是墮入空亡之境,這不是修佛禪者所應有的態度。有如六祖慧能大師雲:「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誤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見。」

修行或未悟心空者,執取空為究竟,則行者面對一法,卻存無有所見,則恰如空中有雲遮住日頭之面。行者若面對心生起一法,卻仍然能守住空寂就像太虛生起閃電,縱然快速一閃,卻不予理會。若此知見任其生起錯誤心任生,此等人卻不善解方便法門。真正悟到心空法了行者五蘊滅盡時,堅固、虛明、融通、幽隱、罔象虛無妄想已滅,這時汝還在一念間,只知沉空守寂,此種看法錯誤的。行者至此境界不守空知存無見,則自己心靈智光,將時常隨緣應緣而顯現。

潮州大顛和尚亦曰:「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只認揚眉動目一語一默,驀頭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汝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應機隨照,冷冷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一般無知外道行者,執取自性真如之用,但不去除滅遇緣隨境而生諸妄心,以為揚眉瞬目、一語一默,這就是自性之真用,若修行那麼簡單成道者應是無量。所以大顛和尚指出,這雖也是自性能用之一部份,但凡夫聖人之性用卻大不同也。

所以大顛和尚說:學道人必須認識清楚自家本來的心,並能將此心相示,始可謂見道。存諸多情見之輩,只認為那能揚眉瞬目,能語能默地心性,即驀然點頭印可,以此為心要,其實乃未了悟心空、性空也。我今為汝諸人確實說清楚,汝等應專心聽受。汝等但能除卻一切妄用、任運、想念、心念、念力、情見思量等,除此之外,即是汝之真心此心與諸色、聲、香、味、觸等塵境,及心住堅守認知靜默時之境界,全然無有關係此心即是佛心,不需等待去修行調治。為甚麼呢?本心自能應機,隨阿陀那識現量佛心所照,冷然中自知其用,不用汝妄心加以協助。若要追尋其用之功能,卻了不可得,如此,始喚作真心妙用。此境界大需善加護持,但若是不甘寂寞者,修起來實也不大容易。因修無為法者,能舍棄一切境界才能悟得心空法了,見自本性真性

大顛和尚是指本心之用,以及以上諸古僧大德所言,要能仔細思量。讀者且莫自解自說,明心見性事基本條件是要斷掉十二小煩惱,加上除掉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及淡薄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等,更不能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見取見等心病行者待心真能清凈如許,以上諸古僧大德所言,才能契合體會,達到真的「明心見性之地,而後才能體知理事體用的道理。(待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