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為性用 2.回光密意

(一)公案本文

道明因追衣缽不得,而問盧行者,得悟知本來面目之意後,更問盧行者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別意旨否?」

(緣起現象界,道明師問剛才所言、所說認識本來面目後,有無其它密語及密意旨在?)
 

行者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意卻在汝邊。」

(若能從嘴裡道者,就無密意可言也。若也能從事迴光返照自性,密密之意即將從體性中顯現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行者當心眼開時,就有鑒照外境的功夫,依心地清凈程度而現不同的能力,若第六意識心稍清凈,無有分別妄執,就能得諸多三摩地門,此行者能有部份的圓鏡智,但不能說是大圓鏡智。大圓智者(ādarśa-jñāna),即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此種佛智如大圓鏡,可映現一切形像影像,包括無量佛剎土。依唯識所說成佛以後,煩惱即轉變為智慧此種智慧可分四種,其第四種智(即第八阿賴耶識)轉變為清凈智,此即大圓鏡智。密教將此四智,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即東方阿閦佛所成之智。若要說有「大圓境智」,那也只有佛或大菩薩才有境界。圓鏡智或大圓境智是什麼?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中雲:「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斷,能常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

又《佛說佛地經》雲:「大圓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大圓鏡有樂福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眾生,於此觀察自身德失,為欲存德舍諸失故。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凈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凈,為欲取凈舍諸染故。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凈無垢光明遍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鑒凈無垢,作諸眾生樂事故,光明遍照。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鏡智上,非一眾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眾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又如圓鏡周瑩,其面於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不斷無量眾行善瑩,為諸智影遍起依緣,謂聲聞乘諸智影像,獨一覺乘諸智影像,無上大乘諸智影像。為欲令諸聲聞乘人依聲聞乘而出離故,獨一覺人依獨覺乘而出離故,大乘之人依無上乘而出離故,如圓鏡中大影可得。所謂大地山大樹大宮舍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如是如來圓鏡智上,從極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與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圓鏡智非彼分量。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暗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不凈感匱法業,不信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如上契經雲,一切法皆是依緣所化顯,非器不能體會得佛陀的心光遍照,更不知佛光加持,不是佛光不遍,而是因自惡愚使暗隱,不能接受如來佛光照射故,所以此等人的語言、行為都是業障而行,不能回光自修污垢。吾等修行人是有點能鑒照的功夫也沒如來大圓鏡智,因不能含容十方一切佛剎土,不能遍知一切世界有情無情眾生因果

禪宗行者若能迴光返照自性,當依緣前來之時,以其空性應緣當下,起迴光返照之意,即能知其密密之意。此時行者能以無為法起有為性用,性用中無為、有為依緣而現起,如此也能順緣化解一切業緣,甚或成就一些眾生佛事。之後,一切事皆不可言、不可說這就是密意,不然即患有我、法二執,就不說是密意了。

 

(2).釋題

公案名為「回光密意」,回光者是指心光反外尋而轉內照,不用往外追尋;密意者是隱藏之旨意,本指佛陀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為密意,尤其一進入如來金剛真言乘時,更是非我等眾生所能體會。密意有時佛陀雖詳細說明其義理眾生亦難以理解測知佛真實之意,故佛所說者,皆為方便教說。

此處回光密意系指禪宗行者無為性用之密意,乃對顯現空理真實,此行者所起性用有為而言。佛性本有空真如性與不空真如性兩者,末法時期眾生清凈心意故,僅有阿賴耶識功能,無有如來藏識現起,所以沒有佛等的如來清凈真如性,故不能起大圓鏡智,佛智能依緣遍見十方一切佛剎土及一切佛剎土中有情無情眾生因果輪迴現象。但此時禪宗行者既然法身活起,就有能力自性真如,待有緣來時應緣而起性用。當此行者以無為空體感知因緣而起法用之時就不用心追逐外緣,記得:如來者無來無去,而反要回心返照自性,自能體知無為性空之體,它正遇緣、應緣中,此時空體非合、非離地,產生無為性用之功能。這時行者能一念不迷於因緣也能不起妄想相隨,即能穩住空性、無染心,這樣再迴光返照此心,它正進行何因緣、何事端,當要能清楚了知,若行者能做到此者,即謂證得空行者(《金剛經論》第三句偈,有阿那含果境界)。不然若行者僅知其性用,而不能體知無為性用時的真實過程,或為何事端,那也可說是悟得真心,也可說證得心空(《金剛經論》第二句偈,有斯陀含果境界),也可以說行者在性用中,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當然行者此心能力,還得與心地清凈度來搭配印證,若行者有心感及性用,但卻無淡薄貪、瞋、痴等心與斷三結(有身見、戒取見、疑),那根本就沒有什麼斯陀含果位可得,所以不要自打妄語說是證得心空,有多了不起,不要這樣說,不然入地獄有其份。若行者迴光返照,能知無為性用過程與所為何事,再加上已斷三結,也做到淡薄貪、瞋、痴三毒,還有斷五下分結(有身見、戒取見、疑、貪、瞋等),這樣才真的做到空性的境界也就真有阿那含果的境界,不然行者不凈而有此性用,不是真得阿那含果行者。若行者誤認境界,未證謂證,大妄語成,當墮無間地獄。綜觀末法時期行者,有誰能有此等修證,大概也僅有出家師父們,守戒嚴謹,心地清凈又有心空、性空之修證,才能獲得此種果位吧!在家居士道理懂得,但行為確做不到心清凈度,所以耍嘴皮者多,實證者少。

 

(3)、語體文解

道明因追衣缽不得,而問盧行者,得悟知本來面目之意後,更問盧行者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別意旨否?」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依五祖弘忍大師指示,即夜南下。有同學道明師者(即惠明師)追蹤而下。當他遇六祖時,六祖知力不能敵,即將五祖囑咐之衣缽置於石頭上,道明師欲拿起衣缽而不能得逞。遂起懺悔心向盧行者說,本非因衣缽而來,是否能得知「本來面目」之意旨。盧行者便答說:「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即是上座本來面目。」道明師理會得此道理後,即便又問到:「修到最後密語、密意外,還有其它意旨可言嗎?」

道明師者是唐代僧,本名惠明師,其生卒年不詳。道明師是江西鄱陽人,俗姓陳,據言是陳宣帝之孫,曾受四品將軍之爵,隸署諸衛,故有將軍之號。道明師幼年即於永昌寺出家,於高宗之世,投入黃梅山五祖弘忍大師處,初無所證,後得聞大鑒慧能六祖得五祖衣鉢,乃尋跡急追,而於大庾嶺相會,後承六祖慧能開示,遂得徹悟本源,故後改名道明師,並拜六祖座下,留守三年修行。其後居於江西省袁州蒙山,聚徒習禪,大大宣揚慧能大師之禪旨。

行者禪宗第六祖慧能禪師之稱,行者俗姓盧,廣東南海新興人。行者幼年喪父,家貧,採薪事母。偶路過人家聞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深得其旨,遂萌出家之志,前往投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開始在湖北蘄州黃梅憑茂山修道,被稱為盧行者,或盧居士行者居士之稱,本指帶發之修行者,當時行者未出家之故。盧行者後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是時南有慧能大師,稱為南宗禪,北有神秀大師弘法,是為北宗禪。後有南頓北漸之不同修法門學人根器而追隨之。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道明師問剛才所言、所說認識本來面目後,有無其它密語及密意旨在?」禪宗密意本在不言中,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個悟道行者本無有言說,故說不可說若有眾生因緣請法,即為說之,是依根器而說。然說而不說,終歸還是無所說

時下有些人好呈口舌之能,不為眾生說法,而因自心不凈,不能容納異己之見,也確實不知修行是要修什麼,自己除惡未盡,不能斷我、法二執,卻專行口舌逞能之惡行,為文弄墨詆毀諸修行人,心本不凈卻又犯戒連連,實不知密意本不可說,有所說是方便度眾而說,所說也非專為悟道者說,非為上根基者說。因上根基者本不用說,自能閱經教契入佛理,得佛法無盡密意。
 

行者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意卻在汝邊。」

六祖盧行者即告道明師說:「若今我能用嘴巴跟您說者,即非是密語、密意。若您能斷我法二執,不落於語言文字迴光返照自性空體,依本來空寂之體,只要能在因緣來時,當自性緣起,應緣起之時,保持自在心,如此即能知密在己心中,別也另無密意可言 ,所以密者更不能落於語言文字也。」密語即無,密意僅能體會於自心中,且存留於自心中。若是有人不寂寞,有所體知而落於語言文字,不是想求得名聞、利養,即是犯我法二執。

按語說:「若能從嘴裡道者,就無密意可言也。若也能從事迴光返照自性,密密之意即將從體性中顯現也。」古德雲:不住一法守真空,還如太虛生閃電。如此,行者靈光自然映現一切密意。無心才有密意,有密意不能有密語,落於語言文字即非密意,若有密語即無密意可言也。

行人易犯得、犯失,若不能舍一切真如性用,即不知學佛真實行者若能於過程中舍一切相,才能得空、無相、無願等三昧證得三昧行者,即能轉入陀羅尼門,這也許要花掉修行者廿、卅年時間呢!

(2006.03.23.撰於法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