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清法師:出家的意義

出家意義

    咱們這兒已經講過《金剛經》、《心經》、《十善道經》、《法句經》。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講《佛說十二章經》。
    那每次在咱們這個講堂上講經,只能是通講,就是把佛經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的生活結合結合起來講。這種講,也稱為俗講,就是通俗地講,是最生活化的一種講法,今天講《四十二章經》,也是一樣的。
    這個《四十二章經》,是中國佛教翻譯過來的第一本經,因此,這本很重要。在中國佛教的歷史地位上,這本經的作用也非常大。所謂四十二章,是一章一章地翻出來,翻譯者是摩騰和竺法蘭,是印度兩位高僧。講這部經,就要涉及到佛教傳來中國過程。我大概給大家介紹一下,不然,大家就不清楚這本是怎麼來的。
佛教中國緣起
    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高僧為什麼會來中國呢?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有官方文字記載的時間是東漢永平十年。那佛教為什麼能傳進來呢?它有個因緣,任何東西,它都有因緣
    佛教傳入中國,完全是官方行為,是官方去邀請來的。當時,正是漢明帝當政的時候。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漢明帝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什麼了呢?他夢見一個身體都是金色的人飛到了皇宮裡面,頭上有一金色的環。第二天早上醒來後,漢明帝搞不清這個夢的含義,於是,就在早朝上和大臣說了讓他們來解釋解釋。
    過去的中國人,很重視自己的夢。帝王做夢以後,經常會在早朝上說出來,讓大臣們解夢。早朝一般是從三四點鍾開始,所以,過去當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玩的,一大就得起來上朝,跟現在廟里的作息時間一樣。今天廟里的作息習慣,實際上就是從過去的皇宮里來的。
    漢明帝因為不理解這個夢,就在早朝上跟大臣說了,問大家它是什麼意思。有一位叫傅毅的文官就站出來說:「陛下夢到的這個金人啊,應該是印度的一種神。臣曾見典籍中記載說,印度有一種神,叫佛,會飛。陛下夢見的可能就是這種佛。」他一說完,另一個叫王遵的博士站起來說,周朝周召王的時代一本書,叫《異記》,裡面記載了許多奇奇怪怪的事。這本書里說,在印度那個叫佛的聖人出生的時候,周朝所有的河水都溢了出來,天上還有五色光,當時有人卜了一卦,結論是印度出了一個聖人,這個聖人會傳一種教,一千年以後,這種教會傳到中國。周召王讓人這事刻到了一個石碑上,然後埋到了城南。
    我沒查資料,也不知道這個碑後來給挖出來了沒有。總而言之,《異記》這本書中記載說,一千年以後,佛教將會傳到中國。王遵就把這個記載向漢明帝秉明了。
    聽兩位大臣這么一說,漢明帝就說,那好啊,那我們應該去印度把佛請來。於是,漢朝就組建了一個正式的18人使團,去印度請佛來中國。這個使團最後就請來了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
    這兩位來到中國以後,開始是住在鴻臚寺。這之前,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但中國就有寺。今天,我順便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寺是的來歷。
    寺本來是漢朝一些政府機關的名稱。漢書中記載說,凡是官舍,也就是官府的所在地,就叫寺。所以,大家要清楚,寺在漢代,和漢代以前,其實就是一個政府的部門,如我們今天的建設部什麼的,但那時不叫部,而叫寺。當時,有大理寺、太常寺這一類的官衙名稱。那鴻臚寺是干什麼的呢?就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國賓館,是專門用來接待外國友人的,安置他們吃了、住了,就是在鴻臚寺這個地方
    這兩位高僧來到中國後,先是住在鴻臚寺。他們是來傳法的,不是住一下就走,所以,長期住在鴻臚寺也不行,於是,政府就在鴻臚寺旁邊專門給他們建了一個地方,供他們翻譯經書使用。這個地方修建好後,就取名白馬寺。為什麼取這個名呢?因為他們來的時候,是用白馬來經書的,為了感念白馬的辛苦,就取名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廟。
    此後,慢慢地,寺就變成了廟的專用稱呼。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在白馬寺翻譯出來的第一本經,就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我們今天開始要給大家講的這部經。
度五比丘 
    今天我們只能講講開頭,也即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這段經文是說釋迦成佛後,開始講經說法度的第一批人,就是鹿野苑的五個比丘。這五個人都是釋迦出家時,由佛的父親凈飯王派來服飾、保護、陪同釋迦佛的。他們都是佛的親戚,屬於堂兄堂弟舅舅這一類的。釋迦出家苦行的時候,這五個人一直跟著佛。後來,釋迦佛明了修苦行是一個正確的路,就舍離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他喝了羊奶,又洗了澡,然後坐到了菩提樹下。不過你如果現在到印度找這棵菩提樹,那是找不到的。菩提樹是我們中國翻譯的時候給的名稱,這棵樹印度,是叫畢缽羅樹。這是題外話。釋迦佛接受過供養,坐到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忽然開悟了。但之前,因為他受了供養,沒有再修苦行,陪同他修行的那五個人,就認為他破戒了,修道的心退轉了,所以,先後離開了他。
    這五個人離開後,就到了鹿野苑。鹿野苑是個地名,是一座山。過去,這里曾有鹿王出世,因此得名。這五個比丘到了鹿野苑後,還在這里修苦行釋迦開悟以後,首先就到鹿野苑來度他們。很快,這五個人開悟了。之後,其他一些比丘有很多疑惑、問題,釋迦佛就給他們一一開示、回答,告訴他們怎麼修行、怎麼開悟,每一次講一點,共講了四十二章即是今天的《佛說十二章經》。
何為出家
    第一章講的是出家證果」,這一章的經文是: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今天我們重點來講講「出家兩個字。
    經常有人問我:「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樣出家,那這世界不是要滅亡了嗎?大家都家了,誰還幹活嗎。」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都愛操閑心,操過頭的心,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就是操心操過頭了。
    這世界上的所有人,從來都不會去干同樣一件事。這是真理,你完全可以相信。這就等於是問:如果所有人都去當總書記,誰還當老百姓?這可能嗎?不可能。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當科學家誰來種地?有沒有這個可能?沒有。世界的存在,社會的存在,總是由多方面綜合起來的,大家各干各的,因此,大家永遠不需要擔心,所有的人出家會怎麼樣,因為永遠不會有所有的人都去出家這件事
    但是佛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出家。所以,今天我要給大家說說,什麼叫出家希望大家先把「出家這兩個字弄明白。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應該出家呢?出家的意思有三層,第一層,是出世俗之家。所謂世俗之家是指束縛我們,讓我們不得自在、不愉快的那些事情。這些事情枷鎖,我們出家,首先是要從這些枷鎖中走出來。
    世俗之家都有哪些呢?其實,以前給大家講到的好多問題,都是屬於這個範疇的。能困惑我們人的,能左右我們一生的這些枷鎖,其實就是五種慾望,即: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把我每個人都控制了,掌握了,左右了。被這些東西控制的時候,人就不自在就會有很多煩惱佛教我們出家,首先是要我們從這些東西裡面剝離出來,是要我不受這些東西約束,不受這些東西管制。反過來,讓我們來管制這些東西,這就叫出家
    那這是是說,我們從此以後,就不要錢了,不要財了。出門坐車,口袋裡面也不裝錢?那你上去試試看!你肯定不行,上去也得給人家轟下來。我們這里說的從五欲之中剝離出來,是指不貪這些東西而不是不要這些東西。所謂貪,就是看過了沒有,過則為貪。我們眾生,在沒有開悟之前,都是在這五欲之中。學佛,就是慢慢脫離這些東西。現在,雖然還在五欲當中,但懂得給自己建立一個尺度,懂得不貪這些東西不貪標準,就是沒有過分。比如說,你這個月拿了1500元工資,但看見別人拿了2000,心裡不平衡,也想拿2000,或者3000,如果這么想,就是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圍,就是貪了。那我們每個人,如果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度,做到剛好為止,就是沒有貪。
    人的一生,總是在貪個什麼,不貪財,就談色;不貪色,就貪名;不貪名,就貪吃;不貪吃,就貪睡。明明定好早上三點半起床,可是,鬧鍾叮鈴鈴一響,手一拍,還接著睡。這個時間睡魔生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手很自然就拍下去了,因為你體內的睡魔很大,它時時干擾著你,給你找理由,找台階,說:呀,昨天睡得太晚了,再睡會兒吧;我很累,今天好像沒有太多事,等等。為了讓你多睡會兒,它給你找很多很多理由。或者給你說,再睡五分鐘,就迷瞪五分鐘,認為五分鐘也是一個補充。然而,只要迷瞪過去,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這是魔性。你起不起來,其實關鍵就在那麼幾秒鍾之間。那個時間,你如果立志要起來,就是在破魔。貪這個睡還是不貪就在那麼幾秒鍾之間。
    那我們出家,首先就是控制五欲,而不被物慾所控制。我們給自己建立一個度,劃分一個合理的度,這是第一層出家
出離攀比就是出家
    出世俗之家,還有什麼呢?人都是活在虛榮之中。對錢財、對事業這些東西,人的追求,它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不會滿足。人一天到晚,拚命工作說是為這位那,其實沒有那麼多為,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個虛榮而已。因為虛榮,許多人都承受了很多負面壓力。比如,現在有許多人拚命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這是孩子的需要嗎?不一定,常常是大人自己的虛榮。大人之間常常會比,說誰的孩子在哪個國家讀書,那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出去,就會覺得自己特別不行,臉上掛不住。而不是說孩子不是真的需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孩子是不是需要,反而是其次的。還有穿衣服,住房,所用的這些東西,常常都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僅僅是因為老跟別人比,是一個虛榮的需要。這些,就屬於世俗
    佛教我們出家,就是要從世俗的虛榮中走出來,過一個真實生活。比如吃飯,我們吃飯的目的,是要把這個身體保護好,那隻要對這個身體有益東西,我們就吃,但不貪,吃飽就可以了。能做到這樣,就是出家了。在所有的事情上,我們都要明白是非對錯,明白自己生活的准則,過一個真實的人生。
    再比如穿衣服衣服是為了遮體和禦寒,能起到這么一個作用它就夠了。這樣,只要根據身體的需要安排就行了。而不是說,去跟別人比,這是什麼牌子的衣服,值多少錢,等等。佛教我們出家,就是要我們從這種虛假的攀比中走出來。                          
    許多人之所以有煩惱壓力,就是因為沒有從這些世俗事情中走出來,也就是沒有出家
    沒有從虛榮的比較當中走出來,活在這虛假當中,一生會過得很累。虛榮的比較,是永遠沒有頭的,這個苦海是沒有邊的。因為你總也比不過別人,所以,你也就沒有快樂的那一天。當你剛從學校出來,花300塊錢買一件衣服,就很奢侈了。這個時候,大家如果都花300塊錢衣服,而你花一百塊錢買,就覺得不行,覺得掉價。但是,當你買了300多的衣服的時候,別人可能已經在買五六百的了;在往上比,還有一千多的,一萬多的,是永遠沒有頭的。所以,你始終找不到快樂
    這些比較,不是你身體的需要,是因為你腦袋裡面的知見顛倒了。佛說我們眾生顛倒知見,以苦為樂。但世俗社會都是這樣的,都是在虛假裡面度日子。買房子是為了自己住,住你能住多少,一張床需要多大,當今世界,最大的、最豪華的床也就是2.5米×2.5米。人所需要的,就一張睡覺的床而已。所以,多數人買房子,買的是臉皮的問題,不是為了生活。如果家裡的人多,需要一個寬松點的房子僅僅是因為生活需要,那去買一個大房子是對的。但是,現在多數的人買大房子,不是生活真正需要,而是和世俗社會攀比的需要。像這種狀況,就屬於沒有出家
    當你明白這些道理了,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以有一個住的地方原則去買房子,這樣,就算是出家了。是出了世俗之家,從世俗社會中脫離出來了
人生三層樓
    從世俗之家脫出來了,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善果。當你世俗社會這一層中離開了,不再一天到晚時間跟別人攀比了,那你的人就會開始走向真正的進步了,你的人就會真正提高了,不再在低層次上了。
    但存在攀比的時候,哪怕你穿著一萬塊錢一件的衣服,那你的人生也還是在物質層面上,是在最底層上。
    所有的動物,最底層上的需求,就是對物質需求,對物質的佔有。你們看老鼠螞蟻,所有的動物,每天把眼睛一睜開,就干什麼?就尋找物質,尋找吃的。人眼睛一睜開,去上班、去工作,也是滿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尋找物質,是每一種動物都有的生存本能。所以,在物質層面上,不管你有多麼富有,但只要你存在比較的心理,不管是比較一百塊錢還是比較幾個億,那你還是屬於低級的物質層面還沒有上到第二層樓。
    豐子愷先生曾用三層樓來比喻人生的三個境界,屬於物質層面的,都屬於一樓。處於一樓境界的人,只是懂得滿足慾望,滿足吃喝,滿足物質需求。到了二樓,就屬於文化藝術了。有追求有理想的一些人,明白吃飽喝足不過是所有動物本能,沒有趣味。跟別人比一件衣服花了一萬塊錢也沒有什麼意義。這時候,他一抬頭,發現人生有一個二樓,就會走上二樓來。在二樓的人,就開始懂得追求人生價值了,一些情調的東西也出來了文化藝術就產生了
    但二樓滿足完以後,又該干什麼呢?就是上三樓。哦,我們現在就在第三樓。三樓有什麼呢?就是宗教,是超物質、超精神境界。一樓是物質,二樓是精神,三樓是超物質、超精神境界,就是宗教。所以,我今天要恭喜大家,大家的人生已經上到三層樓了。
    所以,我們出家,就要明白,先從世俗社會中走出來,然後開始往二樓這個台階裡面上,這樣,你的人生就是在進步。但出家是說,以後單位發工資,你說這是物質的、低層次的,我不要。你如果是這樣,那你就是腦袋進水了,不是說你很高尚。我們出家,只是說我們不去奢求。你的工資是你的,你應該拿,這是你該得的,這才是一個正確觀念。如果說,因為學佛了,從此以後就不掙錢了,那就是錯的。學佛要學中道,偏向一邊都是錯的。
不貪不是不要
    我們明白佛的道理後,只是不貪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了,而不是不要這些東西了。因為我們還活著的時候,還必須有這些東西,只是,在我內心世界裡邊,不再貪這些東西了。你不貪了,就不會再被這些東西操控,也不會因為這些而感到痛苦煩惱。你若貪這些五欲的東西,它們就會給你帶來傷害。但如果沒有貪,這些五欲的東西只是給你帶來便利。通過這些便利,你可以幫助別人,可以行善,行菩薩道,可以修行。其中的關鍵所在,是不貪
    貪和不貪,不在於拿和不拿這兩個概念,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不要聽我這么一說,大家回去都不工作了,都把工作一辭,把公司一關,準備上二樓了,從此再也不去一樓了。你們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正確態度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我們心裡面很明白,這才是佛教我們的本意。出家,只是內心從這些事裡面超離出來,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這是關鍵的。許多人學佛,不明白這一點,一學佛,就說佛告訴我們出家,要遠離一切境界,就認為應該是不工作了,不工作就遠離了。並不是你不工作就遠離了,關鍵是你的內心!不是你看見了不去工作了,你心裡面就不存在了。
    過去,佛教裡面有一公案,說有一個廟,裡面住著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小和尚從很小就到了廟里,一直在廟里關著,從來沒下過山,也沒見過女人。當他長大後,老和尚帶他下山去化齋。下山後,一看到女人,小和尚就覺得很好看、很心儀,但他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就問老和尚老和尚說,那是老虎。再回到廟里後,小和尚什麼都沒記住,只記住了老虎
    這是一個笑話,但也是在人性人性裡面存在的這些問題,它不是這輩子的。你貪和不貪,不是說你現在公司一關,就不貪了;把工作一辭,你就金錢如糞土了。不是的!你不工作那是你沒有本事工作而不是說你很高尚你是不是視金錢如糞土,只有等你把金錢裝到口袋裡的時候,看你怎麼來花這個錢,才能說明問題。
貪從無始劫來
    至於在你的腦袋裡面,對五欲的這些東西有沒有一種貪,不是你現在建立的,而是在無始劫以來的輪迴中,你已經儲備著這個貪的種子了。只有境界出現,它才會就會貪。別人給你塊錢,你肯定不貪。過去說,紅軍到了老鄉家,不取一針一線。現在也是,當官的到了哪個地方也不農民一針一線,這是可以保證的。因為一針一線太少了,不值得一取,取它能幹啥?所以,給你塊錢,你肯定不貪,因為十塊錢啥也幹不了。那給你100塊錢,你也不貪;給你一萬塊錢,你也不貪;給你一百萬,還不貪;然後給你一千萬,不斷地給你增加,這個時候,你還能抵制嗎?
    當給你數字很小的時候,你的理智、你修煉的功力,或許可以抵擋住你內心的魔,一看,不過是塊錢,根本看不上。你自身的修養,可以很輕易地抗得住內心的魔,因此,即便出現了這個境界,也根本不會有事。但如果給你幾個億,那你內在的修為、功力,能抵抗得住嗎?無始劫以來,我們內心就有貪存在,碰到這么大的誘惑,貪魔就出來了,就招架不住了。所以,貪不貪是在不同程度而已。
    我們內心這顆貪婪的心,不是你拿不拿工資就能說明什麼的,那隻是表皮的東西。能不能真的舍,不在於你在表象上做出什麼,只有到了真正的利益關頭,才能夠看出來你的修行如何。這個世界是充滿誘惑的,你的功力如何,只有面對真正的考驗時,才能夠看出來。
    出家的第二層,就是出煩惱之家。遠離一切煩惱不生煩惱。前面的世俗之家如果出來了,那我們的煩惱也就很容易斷了。人的所有煩惱都是因為貪產生的。之所以在五欲之中斤斤計較,是因為你貪求了五欲,總是不會滿足。不會滿足,就會生出種種煩惱這是自然的。我們修行,就是讓產生煩惱的一切事情,都對我們失去作用
    第三層出家才是三界之家,就是脫離六道輪迴,決定生死。我們生命層次提高後,我們的靈魂就成為覺靈,由自己來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就能夠自己決定生死,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脫離三界,這樣,才真正稱為出家出家的三層意義在這兒。
    那麼,像我們這樣,穿著這身衣服,住在廟里,如果沒有做到上面這三層,那就只是表象出家,等於沒有真正出家。而在座的各位,在家學佛,如果做到了上面這三種,就等於是出了家,是真正的出家。像我們這樣住持三寶,穿這種衣服,來引領大眾,維持佛教的一種狀態,如果沒有做到上面這三種,就只是一個形式而以。從修道的層面上說,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
    從出家的根本意義來說,每個人都應該出家。但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廟里去,把這身衣服穿上,才是出家。而是我們要出三種家,先從世俗社會相互比較的虛榮中走出來,不再攀比什麼,自己清楚自己的生活,很真實生活不生煩惱,斷除一些煩惱,然後脫離生死,這才是真正的出家
    經文的第一章告訴我們出家證果,這也是出家意義所在。你出家了就能證果,就能解脫了。有解脫了,人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開心,真正的自在。證果了,就自在了。所以,從此以後,你們如果要關心別人,就只關心這個人出家了沒有,不要再關心他的孩子出國了沒有,別墅買了沒有。我們人生如果真正進步了,活得意義了,生命就能展現光彩和意義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五欲之中斤斤計較,在攀比,沒有從世俗之家走出來的話,那你這一生,就很快會在庸庸碌碌之中過去的。但我們如果出家了,明白這些道理了,那我們的生活就真正地自在快樂了。
    一個人進步或沒有進步,就要看他家了沒有。只有出家了,他才能證果。所以,大家要記住出家的真正意義每個人都需要真正出家,祝願大家早日出家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