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感悟人生 第七講 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 四、走進佛法

四、走進佛法
  1.善用自心 
  大家到寺廟裡邊來,環境很好 ——這座山非常雄偉,晚上也常常能夠看到月亮,早晨能夠看到日出,傍晚能夠看到彩霞,等等;寺廟裡面有古老的石橋、古老的銀杏樹、古老的建築,也有這么多法師修行、在帶動大家,還有好多義工發心護持,所有這些都是非殊勝的。我們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注意,全神貫注於我們所接觸的這些境界。如果我們不細心、不專心去看待、去感受外在的這些境界就不容易在內心當中產生作用也就是說,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內心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內心標準 
  內心狀態、起伏是有標準的,也是有境界的。外在的人事物環境,有形有相的東西,也是有標準、有境界的。也就是一個外在標準,一個是內心標準。反過來說,只有內心標準好了內心標準建立起來了內心標準比較高,我們對外在的評判才不會有錯誤才能夠有個好的結果。如果內心裡面本來就沒有標準,或者標準很低、很差、不規范,外在再好的東西我們都會認識不清楚。 
  我們有些同行善友在廟裡面住的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在廟里住好像跟在家裡面住沒有什麼兩樣。剛剛開始時,覺得寺廟很好,住久了覺得和家裡好像差不多。實際上,這兩個環境是大大不同的。只是因為你自己剛剛開始的時候,很喜歡這個環境,到一定的時候,你又不喜歡寺廟這個環境了,內心當中喜歡的仍然是原來世俗的那種環境你在廟里,這種心又開始在起作用,不知不覺你就會覺得這種環境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還是原來那種環境。這樣的話這個標準就模糊了,就錯亂了。實際上,都是自己的內心在起伏、在變化,都是一種無明在起作用,所以學佛法修行用功,固然同時間關係,但不等於說學的時間越長功夫就越好。 
  為什麼佛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不忘初心?最初的發心——最初發心佛法時的一顆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把自己最初對佛法追求的那顆心一直保護下去,一直持續下去,並且還要讓它增長廣大。最初這顆心就是善良心出離心菩提心。 
  3.為自己做主 
  當我們認為外在環境有問題的時候,當我們認為修行修行界限模糊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很多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反觀自己,要問自己:我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這些想法是怎麼出來的?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為別人做主,是自己為自己做主。只有內心善惡是非煩惱菩提很清楚,才能對外在其他的同行善友、居士們盡量去關照,盡量去幫助,盡量去啟發,這也是我們的一份發心責任而不在於說,外在的人有問題、有錯。它僅僅是人的一些行為在我們看來有錯,在我們的標準看來有問題,在我們的觀點看來不應該,實際上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不應該,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一天當中要面對的、要接觸的人事物非常多,我們只有培養了能夠很好地去因應不同的人事物差別境界的時候,我們內心才能夠保持如如不動 ——不動搖,不受外在環境所影響和左右。 
  反過來,當內在戒定慧功夫越來越充足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去影響外在也就是說外在的人如果有問題,就說明自己內在的戒定慧力量不足以去影響別人,我們的功力還不夠,所以不能去幫別人,我們應該這樣去認識問題。我們回到家裡也是一樣,不要總認為別人有問題。別人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去幫助?有沒有發過這種心?有沒有具體的行為?我們在幫人利人過程中方法得當不得當? 
  我們只有在這些方面,不斷不斷地根據佛法修行來用功,來對治內在的無明狀態,我們這種功夫才能夠不斷得到培養和增長。否則的話,依然還是自己那種未學佛以前的動機心態佛法依然離自己很遙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