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忍法師:關於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討

關於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討

見忍法師

佛教的根本理念自覺、覺他的道德自我約束,從某種角度來說整個佛法的教育就是一項科學的管理。

就管理本身來說,管理是對自我德行為出現漏洞時的補救,在現實社會活動中有著與法律相同的作用。他對我現實社會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參考作用也可以說補足我們現實管理的不足。理由是佛教兩千五百多年來在一直保持著傳統的管理原則佛教戒律佛陀制定的,而清規則是中國歷代祖師根據中國佛教本土的具體情況所做的補充,其重要意義在於它是隨著社會的變化,在不斷的改進使之更加合理。這也是佛教經久不衰的真實現象。我們認真的研究和運用對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構建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佛教管理制度和發展的形成
 
1.原始佛教的管理形成
 
在兩千五百前釋迦佛在古印度成佛後第一件事就是傳法(也可說是教學)。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管理和實施管理的起源,不過表達的方式方法不同,後來在教學過程學生越來越多,隨之管理的必要性也開始體現。
 
2.佛教管理形成的分類
 
通常我們把它分為兩部分:原始佛教思想和行為的管理、原始佛教對公共和私有財物的管理。
 
原始佛教認為思想的運動可以決定行為的好壞。所以最初佛陀是以思想管理為主題。他引導弟子正確和建康的思維。比如世尊世間的一切看著是夢泡影,把生、老、病、死看做是一種無常。把這些現象都歸納到了思想不建康的運動、所帶來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管理好自己的思想。於是因與果的關係就隨之體現了。因此世尊開始制定種種解脫痛苦方法來管我們自己。也可以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每一法都包含了思想與運動和行為的管理。
 
原始佛教對公共和私有財物的管理也非常嚴格,在當時隨著學生越來越多,有從不同社會和不同背境乃至不同的家庭相聚在一起,形成了很大的僧團。公共管理的必要性也同時因此產生。早期人們的思想單純。可用物資也不多,相對管理起來比較容易。盡管如此,世尊也制定了很多的僧團管理制度。比如基本戒律的增守和個人依缽的管理規定以及集體出行等管理辦法,對病人的護理和關愛等制度
 
二、現代寺院的管理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融入了中國社會,開始形成了中國佛教的特點,概括如下:
 
1.對印度佛教分散研究,完成了後來所出現的各大宗派
 
佛教傳到中國後得到了國家學者的重視。並且組織了許多高僧大德經典進行了集中管理,分散研究。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和信息不通,各路高僧學者對自己所研究的經典都以是最上承之法。後來各立派別建製成宗。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
 
2.組建叢林管理和傳法、集體修行的形勢。(也就是修建寺院)
 
中國佛教宗派產生對後期佛教寺院建設和管理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於是唐代時期出現了大量學者社會人士出家修行中國佛教寺院的管理因此而不斷的產生。
 
3.制定了叢林規約和寺院管理制度
 
由於寺院出家人越來越多,於是歷史上馬祖道場百丈立清的意義得到了全國的響應。因此有了以下制度
 
(1)清規戒律
 
(2)方丈的禮請
 
(3)寺院資產的管理
 
(4)禮請班首、執事等制度
 
一千多年來,我國佛教在管理上更加成熟,更加合理。所以說在佛法領域的深入研究和運用,對促進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能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