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凈法師:各家釋「中」不同

各家釋「中」不同

理凈法師

今言釋中不同者,主要有四家義:即一者外道明中,二者毗曇明中,三者成實明中,四者大乘人明中。外道明中者有三家之義:第一數論外道言,泥團非瓶非非瓶,即是中義。因為泥團不能說成是瓶,故言非瓶,但泥團又可以製成瓶,有瓶的成份在,因此不能完全說泥團不是瓶,故言非非瓶。把這種成或不成的中間名為中;第二勝論外道言,非大非小名為中。因為聲音在近聽則大,在遠聽便小,這只距離遠近不同,而聲音本身並沒有大小之分。這種在無大無小之中名中;第三,尼乾子外道言,光非暗非明為中。因為在夜間的燈光為暗,不能辯物為非明,但又不是暗故非暗,如《百論疏》雲:「光非暗非明者,月光日光故非明,但比星光又非暗。」這種在明暗之間為中。今言此三種外道,皆以雙非認為是中,而其實並沒有真實的明白中的意義

毗曇明中者,有二義:即事中和理中,事中者是就事相而言中,或者說凡因緣和合的有為法稱為事,非因緣和合的無為法稱為理(俗諦是事,真諦是理),如「無漏大王不在邊地」即其事也,「無漏」是指聲聞法的無漏道慧,是無煩惱的別稱,此無漏清凈道在三界中第一,故稱大王。「不在邊地」者,「邊地」指欲界和無想天二處,因為欲界眾生有食慾和淫慾,居三界最低一界,無想天是無色界的最後一界,為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界的最高一界,故稱二處為邊地。因為欲界眾生煩惱重,故無有無漏慧。無想天是外道所修生處,也是有漏慧,故稱無漏不在。若約理言中者,四諦中的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集是煩惱之因,苦是由所生之果,此因果道理是因滅故無常,果續故不斷,此不斷不常,即是中道

成實論明有三種中道,即俗諦中道真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此三種中道,與三論宗所說三種中道名同而意不同,因為三論成實皆是羅什所傳,故兩家皆明三種中道。但是由於大小乘教理不同,所說三種中道意義也不相同。雖然成實師的三種中道的名稱完全與三論相同,但其含義不同。成實言:實法滅故不常,假名相續故不斷,名世諦中道;絕四句之理,名真諦中道;非真非俗名二諦合明中道。而今謂不常猶是斷,不斷猶是常,唯有斷常之見,那有中道之義若有四諦之理可絕那是有,若無四諦之理可絕則是無,亦不名中。今所以說中道不成者,是因為成實師認為有定性的法可滅,中道可證。而今三論是假名而立,方便而言沒有自性,假滅不滅,假生不生不生不滅為俗諦中道;而此不生不滅,非自不生不滅,待世諦假生,明真諦不生,待世諦假滅,明真諦不滅,非不生不滅,,為真諦中道;無生滅生滅為世諦,生滅生滅真諦,無生滅生滅是非生滅生滅生滅是非生滅,非生滅非無生滅為合明中道

大乘人明中者,以非安立諦為中道,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攝論以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為安立諦,以三無性為非安立諦。安立是建立、施設義,《述記》雲:「有差別名言者安立,無差別名言者非安立。」實際上就是真俗二諦,而今三論認為安立、非安立諦皆是我俗諦,言忘慮絕,方是真諦。四重二諦,第三重二諦是。所以說「義本者,以無住為體中」。「義本」是三論宗自述中義,「無住」者,法無自性因緣而起,故無所住,無住則是有無,非有無有無之本。因為無住則窮其源,更無所出,故稱「無住為本」。此無所住為體中,於體中開為二用,即是真俗二諦,如《大乘玄論》雲:「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無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所以無住即是中道正法是體中,於體中開為二用,即真俗二諦是用中,總為三中。

「中假師」者,是三論宗的一個派別,本是攝山僧詮的弟子,辨、勇(玄辨、慧勇)二師所主張,本於非有非無為中道,說有說無為假名,是止觀僧詮所言之義,後來此二人專以此中假義而講說故稱為「中假師」。吉藏認為中假義是圓通不應定執,應當是中假互通。中道也是假名,二諦假名也可中道,稱為圓融中假。如《中論疏》雲:「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即此假有,遠離二邊,故稱中道。」由此可見,中假是互通不可定執,如《中論》雲:「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