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凈法師:《中論》之思想

《中論》之思想

理凈法師

《中論》的主要思想也就《中論》的宗旨大意。既然《中論》以二諦為宗,因此《中論》的主要思想也就是二諦思想。二諦是一切佛法之根本,因此《中論》的思想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代表佛法的主要思想。在學習《中論》之前了解一下《中論》的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本論將佛說的法分為二種一是世間法,即世俗諦。二是出世間法,即第一義諦。所以《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由此可知此二諦皆是對治眾生空有二執,皆是引導眾生欲令悟入中道實相的巧妙方法,所以說此二諦皆是言教。

「諦」是真實不虛之義,二諦者皆是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兩種真實現象。「第一義諦」指聖者自覺的殊勝境界,非凡夫所共知。「世俗諦」指凡夫的常識境界,即世間的各式各樣的生活事相和一切事物凡夫皆認為是真實存在,而聖人認識到緣起性空,一切法皆是假有沒有實體,此空對聖者而言是真實,故此二法皆稱為「諦」。所以此二諦稱為凡聖二諦,也叫真俗二諦。如經中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眾生因為無明不見諸法自性,而執著為實有此自性,成為世俗諦。而菩薩能夠通達諸法自性空,照了諸法實相,本自清凈,畢竟空寂即是第一義諦。所以說世俗諦者,一世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分別,見一切法皆是實有,此於世間是實;諸聖賢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自性,此於聖人是實。其實此二者皆是佛陀的言教方便而說,一切法皆是緣起自性,何有真實之法。故諸佛說世諦為悟第一義諦,若不依世諦不見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諦則不得涅槃。因此,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在於使學教者能依教而悟入涅槃大道

本來世俗諦為凡夫所認識的顛倒虛妄,本不成為諦。但因在凡夫心境上是真實現起執為實有,故隨順世間而說為真實聖人知一切法空,一切世間虛妄不實,但知空為實有,故佛隨順聖者而說空法是真實。實際上二者皆空,從空中見不空悟空而不住空。若知世俗諦是緣起假名有,真諦本性空。此本性空是依俗諦講空,在緣起事物顯現來講本性是空,因此不能離俗諦講空。如《十二門論》雲:「眾緣所生法,是無自性者,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是故說緣起法無自性,無自性既空,此空為二諦中道。如《中論》雲:「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中論》主在破內傍破外,也就是說《中論》所破的對象佛教內部,而外道不是主要對象。因為當時主要是佛教小乘內部爭執,而外道還沒有真正威脅到佛教內部。由於佛教內部的不和,使得佛教分裂和衰敗,給外道以可乘之機。只要能解除佛教內部的矛盾就可以對治外道的威脅。故僧叡大師說:「百論治外以閑邪,斯論祛內以流滯。」因此說龍樹造《中論》的目的本來在於調解當時佛教內部各部派的爭執,故言「祛內以流滯」。使佛法流傳於後世,不至於停止於一些錯誤見解和執見之中。僅管對為破斥各種邪見而建立了「空觀」思想,但對此空觀由於各家的認識不同,觀點也不相同。一般有三種說法一是分破空,也就是後來天台所主張的「析法空」。即是在事物的觀察上利用分析的方法,認識和理解了一切法皆是因緣假合,無有實體自性是空。二是觀空,亦名為唯識空,即是在感情苦樂上,觀一切法隨觀念的不同而轉變為好惡。此是境隨心轉,所以主張境空。三是本性空,就是觀察一切法的自性本來是空。既不是境空,也不是境不空,而是觀想為空。觀想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緣起自性,一切法皆是假名,故緣起即是性空。如偈頌曰:「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性真實義。」

由此而說,《中論》的主要思想在於談「緣起性空」的思想,建立自性本空的中道義。因此有人說《中論》是有破有立,破「有無」立中道。其實立中道義是為了有無,顯現空義。若有無皆空者,空亦不立。造論的目的在於破除眾生之妄見和執著,如因病施藥,病除葯亦不留,唯有空有俱寂。雖有宛然而空,雖空宛然而有,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離四句絕百非,是為中道。因此,諸法實相者,釋迦掩室,凈名杜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為中道實相。也是本論的中心思想。今龍樹菩薩為愍眾生假名造論,引導眾生。今學教者不可再以假名而有或者著,此是菩薩造論之本義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