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作 者:凈宗法師
出版者: 凈土宗文教基金會
簡介:
印光大師,凈宗十三祖,學貫儒佛各宗,專修專弘念佛,《文鈔》一部,風行全球,利濟無量眾生;但因《文鈔》廣博,有百萬字之巨,一般人難以卒讀,握其心要。凈宗法師取其於「凈土宗義」、「念佛勝易」直接明了、豁人心目之最要開示,共四十八條,一一冠以標題,稍加組織,集為〈安心篇〉。又因初機之人,在實際修持中往往有一些普遍而共通的具體問題需要解答,所以又集三十餘題為〈實修篇〉,合前總名《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此講記系2007年三月底於廣東丹霞山錦石岩寺所講。
序
了解了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再來拜讀印光大師的《文鈔》,倍感親切,直覺古今相照,祖祖同心,共拯我溺。
二○○二年曾講過印光大師法語,雖過於簡略,缺無發揮,而形成文字流通,竟頗受歡迎,可見大師法語之深契時機、打動人心。○七年初,重檢大師法語,取其於「凈土宗義」、「念佛勝易」直接明了、豁人心目之最要開示,共四十八條,一一冠以標題,稍加組織,集為〈安心篇〉。又因初機之人,在實際修持中往往有一些普遍而共通的具體問題需要解答,所以又集三十餘題為〈實修篇〉,合前總名《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剛好三月底,丹霞山錦石岩寺請講凈土法義,遂以此篇供養大眾。本來大師法語樸實無華,易讀易懂,但為便利初機,遂對一些文句、名相略加解釋,並舉出一些事例及譬喻,同時稍稍引證凈土三經及善導大師有關法語,共講三天十三課時,雖較上次講演有所擴展,但因時間過於倉促,又限於自己的水平,仍覺郁而未暢。好在大師法語極具加持,大眾虔誠,聞法若渴,所以現場氣氛熱烈,效果良好。此講演也已製作dvd流通,茲據文字記錄,加以修潤節略,調序編排,成書一冊,取名《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蓋契大師一生教化之旨,的符吾人盡形修持之要,以達成究竟往生之目的。
書成將面讀者,越覺慚惶無地,語言粗淺俚俗,解義直白,毫無深妙,但求或能有益於初機一二而已。比如以水飲客,富家金杯銀盞,貧舍唯簞瓢陋器,雖實寒酸,然待客之誠心及所供之水無異,如有渴者不嫌器陋,也可盡飲。權以此粗陋講演為器,以取大師清凈法水,普供於一切需者之前;復祈大師於常寂光中冥冥加持,摒我語陋之蔽,妙義悉入眾心,自他同生於凈土。
釋凈宗 謹識
二○○八年元月八日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目錄】
--2007年3月28~30日講於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總目錄
壹、 安心篇
一、特別法門
二、仗佛慈力
三、念佛勝易
四、普勸眾機
五、信願專修
貳、 實修篇
一、選擇稱名
二、稱名儀則
三、諸事用心
附: 提要
--------------------------------------------------------------------------------
細目錄
壹、 安心篇
一、 特別法門
1. 「法門不同」之文(總判通別二門)
2. 「揀去自力」之文(勸修特別法門)
3. 「果覺因心」之文(法門不能相混)
4. 「自謂弘法」之文(法門相混之錯)
二、仗佛慈力
5. 「全是佛力」之文(坐船過海之喻)
6. 「專仗佛力」之文(佛力不論斷證)
7. 「帶業往生」之文(佛力帶業往生)
8. 「舍此無別」之文(佛力能救業力)
9. 「兩種深信」之文(佛力自然成辦)
10. 「凈土最要」之文(佛力自力非比)
11. 「凈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視佛力)
三、念佛勝易
12. 「念佛必生」之文
13. 「逆惡來迎」之文
14. 「凡夫為本」之文
15. 「潛通佛智」之文
16. 「即凡而佛」之文
17. 「成佛有餘」之文
18. 「念佛足矣」之文
19. 「不在只在」之文
20. 「萬修萬去」之文
21. 「發無不中」之文
22. 「一照俱了」之文
23. 「易行功高」之文
24. 「頓超十地」之文
25. 「往生同佛」之文
26. 「成佛度生」之文
27. 「歸宗結頂」之文
四、普勸眾機
28. 「皆須修習」之文(勸一切人)
29. 「末世學佛」之文(勸末世人)
30. 「舉下攝上」之文(勸自卑者)
31. 「志大言大」之文(勸自負者)
32. 「真念佛人」之文(勸平常人)
33. 「拋智學愚」之文(勸矜智人)
34. 「同一過失」之文(勸豎用人)
五、信願專修
35. 「信佛未極」之文
36. 「唯信為本」之文
37. 「一切人皆生」之文
38. 「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39. 「平生業成」之文
40. 「現生不退」之文
41. 「必墮惡道」之文
42. 「破戒違法」之文
43. 「只怕不成佛」之文
44. 「專雜得失」之文
45. 「忙閑不離」之文
46. 「利他最大」之文
47. 「唯念彌陀」之文
48. 「故鄉風月」之文
貳、 實修篇
一、 選擇稱名
1. 禪宗
2. 密宗
3. 相宗
4. 教理
5. 通家
6. 聖智
7. 實相
8. 觀想
二、 稱名儀則
9. 六字
10. 專一
11. 守凡
12. 守愚
13. 守實
14. 守約
15. 守宜
16. 妄想
17. 耳聽
18. 相續
19. 掐珠
20. 記數
三、 諸事用心
21. 取捨
22. 念死
23. 發心
24. 操持
25. 靜鬧
26. 境界
27. 遇病
28. 任業
29. 戒偏
30. 瑞相
31. 世福
32. 佛事
33. 結社
34. 助念
35. 孝親
36. 利他
附: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