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講】
下面是講《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的光明不照攝念佛之外修其它修行的人,只照念佛的人。我們願生極樂世界,是在彌陀的光明照耀攝取當中好呢,還是在彌陀光明照耀攝取之外有把握呢?彌陀光明唯照念佛,念佛一片光明;你非要去雜行雜修,雜行雜修彌陀佛光不照,自心一片黑暗,那你有把握嗎?沒有把握。經文是這樣說的:
《觀無量壽經》雲: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無量壽佛是報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萬四千大光明,這有多少光明?回去算一算,幾百上千億了,八萬四千乘八萬四千再乘八萬四千,這么多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這么多光明的目的是什麼?是要攝取念佛之人。你看,阿彌陀佛白毫裡面放一道光攝取你就夠了,何況這么多光來攝取你,還不夠嗎?千穩萬當!
光明遍照的作用,使得我們了解了佛法,我們聽聞到名號,我們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成為念佛眾生;念佛眾生,當下就給予你攝取不舍的利益。攝取不舍,就是上面講的: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離開你,不放棄你,不棄捨,保護你,憶念你,攝取你。
曾經有這么一個故事,也是個真實的感應:有一個念佛人,文化也不高,他讀經,「攝取不舍」四個字讀不懂,他就在佛前禮拜了,說: 「阿彌陀佛,你告訴我,這『攝取不舍』是啥意思?『念佛眾生』我知道了,我就是;如果『攝取不舍』四個字搞不清的話,我還不知道有什麼利益呢。」他就拜佛,七天為限,天天虔誠地拜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禮拜,念佛,第七天晚上,他就做了一個夢,夢非常殊勝,夢見誰呢?夢見阿彌陀佛,非常高大,金色之身,哇!沒見過這么大的佛。世間的人,兩米就不得了了。這么高的佛,他嚇得一愣。金色的佛,用手來抓住他的手,一下抓住了。他有點害怕,就要掙脫。佛就開金口講話了: 「某某,這就是『攝取不舍』。」他當時就非常感動,懂得了:「攝取不舍」就是抓住要逃跑的人,不讓你逃跑。你想跑,他都不願讓你跑。
就像剛才講的大富長者,那個窮子要跑,他的父親就要攝取不舍,不讓他跑,用種種方法把他引導回來。阿彌陀佛也一樣,用種種方法讓我們來念佛往生,你要專念彌陀名號,你想不往生都不可能。為什麼?你的小胳膊被阿彌陀佛抓住了,那就把你 「攝取不舍」了,引導到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裡邊用四句話來解釋,善導大師講的話都很簡單: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前面兩句好理解,我們看後面兩句。說彌陀的光明照耀十方,為什麼只有念佛的人(「唯」是只有 ),為什麼只有稱念彌陀名號的人才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那麼,如果不是稱念彌陀名號的人呢,那就不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是不是?(「是。」……「不是。 」)我再問一遍,這里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因為經文講「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那麼,念佛之人蒙受彌陀的光明攝取,是不是?對。那不念佛的人,蒙受不蒙受彌陀光明攝取呢?(「蒙受。」……「不蒙受。」)大家的回答不算,經文為准。經文說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說的很清楚啊,是念佛的人才攝取不舍啊。就好像坐船過海一樣,你坐船的人,我才能攝取不舍;你不坐船,那船長怎麼攝取不舍呢?你從煙台到大連,坐船的人,船長會照顧你,一定會把你運到大連;你不坐船,船長怎麼把你運到大連去呢?不是他不攝取你,是你不坐船。
所以,善導大師這里說:「唯有念佛蒙光攝。」「唯」是只有,這就是為什麼要專修念佛了。善導大師講:「佛光普照,唯攝念佛之人,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佛光普照,但專門攝取念佛人,其它所有雜業的行者,佛光不攝取。道理在哪裡呢? 「當知本願最為強」,因為念佛之人,順了阿彌陀佛當初的誓願,順了他的本願。他的本願說:「念佛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我們念了名號,如果不能往生,佛則不成佛了──那怎麼可能呢?他既然成佛了,滿足他當初的本願,「哎,你念我的名號,我千萬不能讓你不來往生,如果你不來往生,我就不能成佛了! 」那還行嗎?所以,他放出八萬四千光明,對你攝取不舍,使得你必然往生!
本願是強緣,稱念彌陀名號,順佛本願;雜行雜修,不順佛本願,不蒙受彌陀光明的攝取。如果用事例來比喻,就是剛才坐船的比喻。
比如說有一座小島,這座小島已經快淹沒了,火山爆發了,海浪起來了,人家開著船來搭救。船長就喊了:「大家趕快上船哪!只有上船這一條道路能夠逃生!我來救你啊! 」那你不上船,還怪人家船長:「我不上船,你能救我才好呢。」就等於說怪阿彌陀佛:「我不念佛,你能讓我往生才好呢。」道理不符合啊。你不願意念佛,就不能怪阿彌陀佛不慈悲了。這個船,任何人都可以上,你不上船,你怪船長不攝取你,那就是你無理取鬧了。所以說,只有上船才可以得救,我們只有稱念六字名號、上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才可以平安往生極樂凈土。我們自己在那裡砍兩棵樹,做一個小木筏子,那是不可靠的,那代表我們的雜行雜修,我們這樣修、那樣修,修的那一點點的小功德,怎麼能跟六字名號功德相比呢?所以那個就放下,要捨得,專門來稱念六字名號。你修其它的法門,一定要達到不生不滅,能證悟無生,能夠得到無漏功德,才叫真實功德。不然,都是虛假功德、不實功德,都是人天果報,還是六道輪轉。所以,不要把我們的小善看重、把佛的大善大功德的名號看輕。應該歸依佛。
善導大師還有二句話是這樣說的:「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十方世界,不為其它的目的,只有一個目的,專門尋找那個念佛的人,找到即讓他往生極樂世界。 「覓」就是尋找、仔仔細細地尋找,「唯覓念佛往生人」,佛光就找,找哪個是念佛的,一旦你念佛,就立即找到你了,找到就加以保護,日夜跟蹤不舍地保護,平生攝取不舍,命終接引往生。就好像剛才講的大富長者,父親雖然愛護窮子,窮子自己不認父親,那仍然不能叫父子相憶啊。只有父子相認、父子相憶,才是一家人。
名號統攝一切
這第十二條文出自《觀經》「真身觀」。《觀經》先講十三定觀,其中第九觀叫「真身觀」,「真身觀」觀想成就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那麼高,放出無量的光明,見到這尊佛,這尊佛向他表示什麼呢?這個觀想的人就不明白了:從觀想念佛進入稱名念佛。見到什麼?見到佛光普照,是攝受那個念佛名號的人。他就開悟了。 「噢!原來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攝取念佛眾生的。」這叫做由觀察正行進入稱名正定之業,顯示觀想念佛的目標、方向是引導到稱名念佛當中。
所以,善導和尚才講:「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定善十三觀的第九觀最為殊勝,因為前面的日想觀、水想觀,那都是初級的,然後地想觀、寶樹觀、寶樓觀……,最殊勝的就是第九真身觀,直接觀阿彌陀佛報身之相。第九真身觀成就之後,引導的方向到那裡呢?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而不是「觀佛眾生攝取不舍」,主要是從這里引導進入念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巧妙之處。因為這部《觀經》韋提希夫人一開始就問釋迦牟尼佛: 「世尊啊,我要往生極樂世界,請您老人家告訴我怎麼觀想吧。」凡夫的心總以為觀想很殊勝,「你念幾句佛的名字,念幾句佛,這有什麼殊勝的?觀想多殊勝!」我想在座各位多少也有這樣的心理。可是,這個法門不是這樣,在凈土法門裡邊,稱念彌陀名號最殊勝,觀想成就之後,引導進入念佛。
在整個《觀經》結束的時候,觀想那麼殊勝,釋迦牟尼佛不咐囑給阿難,而把持無量壽佛名──念佛咐囑給阿難。為什麼呢?因為六字名號包含了一切觀想功德,你再殊勝的觀想,也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六字名號殊勝,稱名念佛遠超過觀想念佛。阿彌陀佛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作為本願,說 「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沒有說「十方眾生,觀念我的佛身,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想也難,也做不到。而阿彌陀佛還發了一個誓願說: 「十方諸佛贊嘆我的名號。」他也沒有說「十方諸佛贊嘆我的身相」,贊嘆身相,凡夫也觀察不來。所以,是以名號統攝一切,這是凈土宗的一個根本基礎。沒有超過名號的,無論如何觀想,無論如何修實相法,無論如何開悟,都不能超過六字名號。你再開悟,也是小悟,你不可能悟到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禪宗祖師開悟講: 「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你再開悟,還是凡夫啊,或者說還是小菩薩啊,你的悟,不可能比阿彌陀佛悟得更大啊,你怎麼能超過阿彌陀佛呢?何況阿彌陀佛的智慧是十方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況你修的這個小悟呢?這一句六字名號,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凡夫不可測度,「二聖非所測,唯佛獨明了」,聲聞菩薩都不能測度,只有佛才知道念佛這個法門是這樣的殊勝,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