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真法師:喚醒和諧自覺 提升心靈素質——和諧,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課題

喚醒和諧自覺 提升心靈素質——和諧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課題

覺真

   香港人口頭常說:「最緊要是開心。」北京人口頭常說:「活著就要找樂。」這兩句話看起來大同小異,但仔細領會,卻可能各有含義。開心,是精神層面的,是內心的活動。找樂,向何處去找?似乎更多在於外求。不管內求,外求,開心與找樂都是種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存在,也就是說人不可能脫離了社會孤獨存在。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知所感、乃至人的一切美德(甚或缺德)都只能是通過社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系而體現出來。一個人的快樂幸福,恐怕也只能來源於同他人的聯系和交往,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關係中才能嘗味幸福,感受快樂人類的善與惡,實際上也是對人、對社會、對眾生而言的。只有對人的善、對社會的善、對眾生的善,才是善;對人的惡、對社會的惡、對眾生的惡,才是惡。所以,人的存在的意義,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為了群體、為了社會、為了民族和國家。有沒有隻為自己而不顧及他人,甚至危害他人的人呢?當然也有那就是極端的自私者,那是缺乏道德自覺道德自律、道德反省的人才會唯利是圖,自私自利,以過分自私而危害了社會與他人,那麼,這樣的人就有可能受到公眾的非議、道德的譴責或法律的處罰了。於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存關係就有兩種:一種是進步的相互關懷相互扶助的善的關係,一種是倒退的不懂個人責任社會責任的破壞性的惡的關係。前者活得高尚,有尊嚴,受人尊敬;後者則活得卑下、委瑣,甚至為人所不齒。兩者的區別,就在人的人格狀態就在是否具有理性。當然,人格是個獨立存在的表徵,人格的多樣性也決定了人的存在的多樣性,上述兩分法是我行文的一種方便。事實上,人,不能簡單地分成善惡兩類,還有一些人只憑他的情緒個性、主觀意欲在生活對他而言,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種人用流行的語言,叫「跟著感覺走」。可是,感覺可靠嗎?我提出這些,無非是想說明:一個人,不可能全憑激動、激憤、激情去生活。人在生活中,還必須具有理性、具有自控力、亦即自律的能力。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和自律,他就只能是狂熱的、迷亂的。人的激情,有可能把人引向正義的、高尚無私的行為;但也有能把人引向極端的可怕的造成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後果。所以只憑激情,有時能做好事,有時也會做出壞事。狂熱、迷亂的人,根本缺陷就是缺乏了理性,缺失了思考,缺失了反省、自省。今天,人們慨嘆,物資豐富,精神空虛,信仰缺失,理性消沉,人的需求層次越來越低,恐怕正是缺少理性(而又太多盲目性)所帶來的後果,也是社會隱伏著道德危機倫理危機不幸之源。

   偉大佛陀於2600年前創立了佛教。兩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在傳入中國第一個千年,中國佛教又傳入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傳入中國的第二個千年,佛教又從亞洲傳播到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全球大地區了。佛教中道,是理性宗教佛教慈悲,是和平宗教佛教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是智慧宗教佛教講律儀,講行持,是踐行的宗教他有利於人心的凈化,道德的增上,社會穩定,人際關係和諧,所以,佛教越來越受到東西方人士的歡迎。

   七佛通戒偈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的教化,也是我們佛教徒宗旨這一宗旨的全部內容都是在規範我們的行為。諸惡莫作,是行為,行為不作惡;眾善奉行,是行為,行為行眾善。自凈其意,也是行為,在思想中,意念中,心中,去除污穢,摒棄雜念,破斥虛妄清凈無染,這就是從自心做起,從內心做起,這不是行為嗎?可見,佛教決不僅僅是一種信仰形態,而是一種獨特的極其具有普世價值文化形態,一種和諧、和合的生活方式我想,通過佛教來喚醒人們的和諧自覺,提升人們的心靈素質,這正是今天人佛教最重要的實踐課題。

   什麼人才和諧?行為端正的人才和諧,行為健康人才和諧,行為持善拒惡的人才和諧。行為端正來自心靈素質的端正;行為健康,來自心靈素質的健康;行為持善拒惡來自心靈素質的清凈無染。一切源自於心,一切又卻落實於行動。一個人的健康,就是身心和諧身心和諧身心交瘁,這個人還能健康嗎?同樣,一個社會健康,就是社會和諧,這個社會和諧,處處廝殺、爭奪、你死我活,這個社會健康嗎?可見,和諧不僅是理念,是信仰狀態,而且是普世倫理的准則和做人的道德規範。和諧不在說,而在行,用佛家語言,就是重在修證,重在行持。

   和諧在哪裡?西方有句諺語:「把過去交給垃圾,把未來交給上帝,把現在交給自己。」佛教叫「活在當下」。怎麼活?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坐言起行,就是活。當下不是過去,過去的已經一去不再回。當下不是未來未來還沒有來。當下就是此時、此處、此刻、此在。那天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參加為慶賀明生大和尚升座典禮的「梵音和諧音樂晚會上,聽歌唱家蔣大為唱《天堂在哪裡》,他說天堂就在你心裡。我說天堂和諧者的心裡,天堂和諧者的行為之中。和諧不在說,不在呼籲,不在祈求。和諧就在當下。直下,是直下自覺直下肯定,直下呈現。這才是覺悟者的和諧,這才是真實實的和諧,這才是鮮活的和諧生命

   成功靠什麼?西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肯定有一個堅強的默默無聞的女人。」這可能是部分真理佛教講「眾緣和合」,眾緣成就也就是眾緣和諧。「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萬事俱備的前提,若是只欠東風一個條件,依舊不能成功。有的人,儘管他很努力、很賣力、很勤力,可是這努力、賣力、勤力與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既不快樂又不成功,這就是因為少了和諧。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就在於個人、家庭、集體或社會事業之間的和諧

   人類的共同利益是什麼?禽流感(h5n1)、沙士(sars)、瘋牛症,是怎麼來的?艾滋病是怎麼來的?海嘯、礦難、乾旱、洪水以及水污染、空氣污染種種災難是怎麼來的?你摧殘植物生機它就給你一片荒蕪。我們為什麼要成立一個「環境保護局」的國家機構?我們與大自然關係,失去了和諧,我們還能生活太平嗎?我們的古人,常講「天下太平」。什麼叫太平?太者,大也。太平,就是大宇宙、大平衡、大合作、大和諧。可見,和諧和平、和合,才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標。一切國家、一切宗教、一切人,都應該為社會和諧、為世界和平為人關係的和合,做出應有的貢獻。可是,在這個利益沖突、分崩離析、危機四伏的現實世界上,為什麼總是有一些人竟會違背自己的直接利益,甚至破壞自身的利益去做出不和諧,甚至傷害和諧、拒絕和諧的事來呢?這是不能不促使我們深刻反思自己的了。

   人為什麼必須反思自己?在20世紀,科學技術確實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這種科學發展、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把自然環境人類自身的關係給模糊了,甚至顛倒了。一方面,人類要征服自然,一方面人類也增長了狂妄傲慢、自滿,增強了放縱慾望的暴力。最新的科學成就,固然解決了不少歷史上的老問題,卻也帶來了不少新的條件下的新的問題。新的問題有時可能比老的問題更嚴重、更可怕。一千多年的歷史古跡巴米揚石佛被炸毀,美國「9·11」事件震驚全球,由此而後一再出現的各種社會危機,反映了什麼?物質豐富了,精神萎縮了,心靈荒漠化了,環境受了巨大的污染,心靈也同樣遭受了可怕的污染。社會財富分配引發的諸多社會抗爭,「我不想活了你也別想活」的種種倫常悲劇,可能讓我們付出了更可怕的代價而不自知。現代人無法控制的沙士(sars)、禽流感(h5n1)、以至海嘯、地震、乾旱、洪水、沙塵暴、水污染、空氣污染,其原因歸根到底,是人類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貪、嗔、痴,不能控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慾望:侵凌、佔有、強取、豪奪、趕盡殺絕、報復、泄憤,甚至連「同歸於盡」也成了不擇手段慾望。對待上述種種社會和諧——惡斗虐殺,害人害己、內耗內傷,我們能不反省自身、反思自己嗎?人類必須作出心智的反思、道德的反思、文明的反思。我們都說「地球村」,既然成了「村」,一村之內,豈有不和諧之理?

   面對現代社會的現代問題,我們佛教徒責任是什麼?佛法不是神學,佛教徒不是產生神跡的靈媒,更不是推動什麼「聖戰」的精神鬥士。佛法生命關懷與關懷生命真理方法。西塞羅說:「蘇格拉底第一個哲學天上拉了回來,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慮生活道德、善和惡的問題」。那麼,我要說:「釋迦牟尼第一個智慧、把宇宙人生真理天上拉了回來,引入人間使我們懂得緣起性空,懂得慈悲和諧,懂得關懷生命生命關懷。」自心和諧人與眾生和諧,正是佛教文化佛教文明最豐富的精神資源。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處,就在佛教致力於心的自省、心的自悟、心的懺悔、心的清凈、心的深入與完善。他是智慧啟發人、感化人、引導人。不僅佛教徒,即使非佛教徒,或不信佛教的人也能接受佛教的影響,就因為佛教是從功利的立場,而是從心靈徹悟的立場去幫助人、開導人。不論你是信仰佛教,你都有可能喚醒自己的和諧自覺都有可能提升自己心靈質量佛教徒自身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自律精神和學習佛陀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奉獻精神,無疑是有益於人類有益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句經·心意品》中說得好:「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輕率、浮躁慾望無度,這是社會通病。只要把握好從善的方向自我調整、調順、調伏、調柔,一句話:調心。妙哉,自調則寧。「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四祖道信語)。只要心調整好了心安、心定、心凈、心寧,不受外境的干擾和影響,「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那就智慧福德安心就是吉祥和諧好事皆可圓滿。據說西方哲學上有一句名言,叫「認識你自己」。而「認識自己的無知則為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那麼,聯系我們自身,認識自己的無知我想首先就應該認識自己對和諧,對「自調則寧」的無知吧。自調則寧就是自己內心和諧,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決定自己,自己照顧好自己。

   人的成功,離不開和諧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也離不開和諧和諧人品識見,和諧是高風亮節,和諧人格風範,和諧清凈無染,和諧生命境界讓我們把佛陀的教化帶給人間,帶給法界眾生,願人人喚醒和諧自覺,願人人提升心靈素質,這是天人佛教的新的實踐課題,也是我們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