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華禪師:《金剛經註解》九

滌華禪師金剛經註解》九

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1、須菩提⊙佛召呼他2、於意雲何⊙汝想一下3、阿那含、能作是念⊙阿那含能有這樣想法么4、我得阿那含果否⊙我已經不到世間諸類之中、去投生矣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6、弗也⊙非也7、世尊⊙佛耶8、何以故⊙按道理講9、阿那含名為不來⊙阿那含是不入世間輪迴之人10、而實無不來⊙究竟解法不可這樣講11、是故名阿那含⊙所有名詞、皆是假作假法耳、弗可作真實相、真實相者、本無來去、性包十方心裹三世、常樂我凈、有何來去耳。阿那含、名為三果

阿那含翻名、為不來果。不來者不來世間輪迴也。亦名得三果得三果者能轉見聞思為戒定慧。喻上大學已升到三年紀矣。凡喻色花、賢喻實果、聖喻證道。喻初果成、二果壯三果熟。既熟之時當取之獻於世尊待證聖道性爾。阿羅漢為道、為性、為聖、不為果。按本經與玄奘諸師所譯金剛經證據。有大德將證道說為得果是為誤筆。三果所住天、為三界頂天。三界者、見色斷色、即斷見惑出色界。聞欲斷欲、即斷聞惑出欲界。思維意識、即斷思維意識惑、出三界。而入兜率陀天矣。初果為七反、初至三住有色、四至六住無色。有色無色共六重、每反一次升一重、至七反時、升二果天。二果為一反未反住有想、已反住無想。有想無想亦復六重。待二果報盡時、直升三果天。三果無反、住非有想非無想、六重之頂。問初二三果、前後所解、有差別相么。答非也、因有頓漸、果有遲速。無因亦無果、是名無差別。故本經所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種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本經說成九類。分合之間、各有妙義、略解於下。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科。是標義、莫可不分也。標義者、標十類眾生、各有含義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眾生。是標性、莫可更變也。標性者、各類眾生自性自造也。本經為九類、是標度、莫可增減也。標度者、度本心自性中、一切眾生相。本經無度無想之類者、是莫可能度也、既不能度、莫可標此一類也。何謂莫可能度、無想者。是一切無想、一切無想者。心如土雞、性同木馬。心想意識、一切皆無。此類性靈、猶如草麥故無法可度。既不可度、事理二則、均不可標、此類之義。其二、本經將非有想非無想合為一類、是正義。非有想者、無一切凡情妄想。非有想者常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常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在不二中、有無妙用。是故三果之人、在無我相中、常見一切實相。所以諸天諸界、皆由諸相而成。倘無諸相之時、即見本性妙心。一剎那間、無一切相、證一切性、即出三界、見慈氏佛。復為三禪者、在禪定之中、所見所聞、所思之間。無不是道、無不是覺、出定入定、自在無礙。見聞思覺、無有不凈唯有藏識未曾清凈。以識為身以定為用、以凈為名、以無念為念、以無住為住。心無掛礙、性若虛空。三果之人、到此境界、一剎那間、出三界、入兜率陀。亦為預斷九品、預者、預出三界也。斷九品者、斷絕入九類中投生也。亦名無記天、無記者、無數也。界無記、劫無記、壽命無記。娑婆壞時、三果天不壞故名無記。阿那含名為不來、不來九類之中投生也。而實無不來者、是色身形相不來。而不是本覺慧命不來。是故名為阿那含者、即是不可久停寄宿亭。寄宿亭者、喻歸鄉之客、路程由三百餘里。方能至故鄉家園。初日需要行程一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初果寄宿之處。待到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二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二果寄宿之處。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三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三果寄宿之處。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至初午時、到達故鄉家園住所。即阿羅漢、道也性也。阿那含、是客道之人

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眾生壽者⊙

1、須菩提⊙佛繼續提名2、於意雲何⊙繼續問意3、阿羅漢能作是念⊙阿羅漢能有這樣想法么4、我得阿羅漢道否⊙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性耶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佛6、弗也⊙不可7、世尊⊙敬意8、何以故⊙怎麼講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實無有定法名阿羅漢10、世尊⊙解其義11、若阿羅漢作是念⊙倘若阿羅漢有這樣的觀念12、我得阿羅漢道⊙我已得道性義、而了生脫死耶13、即為著我眾生壽者⊙即是執著四相之人而不可稱為、已證阿羅漢道性者

事理融洽十三義

1、須菩提。當知如來誰是菩提2、於意雲何。當前受持雲何3、阿羅漢能作是念。誰是阿羅漢、能作什麼念4、我得阿羅漢道否。自他不二、誰得道5、須菩提言。當前誰是菩提、寄問樵夫樵夫言、在當前。樵夫二字當參6、否也。道也義也7、世尊。筆不落紙、名世尊8、何以故。無故生事故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非法非非法、羅漢亦非非。不可作非想、不可執著是非非10、世尊世尊法界、每一微塵世尊11、若阿羅漢作是念。若有若無歸何處、不作一念名無諍12、我得阿羅漢道。得個什麼道個什麼13、即為著我眾生壽者。倘執一法塵、即非阿羅漢、能無一塵相、即是樂阿蘭那行者

佛問須菩提、汝等阿羅漢能有執著阿羅漢相耶。須菩提答弗也、沒也。佛連續問、初二三果者、已明其義矣。又復問、阿羅漢之人能有執著性耶。何也。非佛迂而贅、因我執著痴復呆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1、世尊⊙稱佛號、欲答連前接後意2、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佛說我已經證得無諍三昧矣3、人中最為第一⊙佛說無諍三昧、在天人中這三昧、是第一之中、最為第一也4、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得此最上三昧即是永離一切慾望痴5、世尊⊙稱世尊者是轉折點、亦是樂觀義、6、我不作是念⊙我沒有這樣想法7、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沒有這樣想相、我已經證得、離欲阿羅漢道性矣。本性無諍、心常樂

偈雲

心欲離欲欲仍在 無得無求欲永消

第一第一欲第一 無得無欲真第一

菩提演化千般樣 只因我痴病未消

倘若無痴亦無欲 大千世界一筆勾

稱世尊者。須菩提表達於如來。其實使諸有情自知得果證道之方針。方針者初二三果、已表明於如來。現復表達、證道稱性之法門。後學者、當知悟而證之。佛我菩提、無二無別也。能行者必能悟證之。勿可自誤而誤他。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者。他佛我佛非一非二也。說與非說、亦是非非。我得者、真我無相亦無言說、非得其名、而得其義也。無諍者、是阿羅漢別號也。阿羅漢、以無諍、而得其義。義者道也、性也、是故名為、得阿羅漢也。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者。正定正受、正思維也。正定者、禪定之中、無邪亦無苟也。正受者、施與受者、純凈如來性也。正思維者、舉心動念、無有我相、心生大慈也。亦名無上禪那也。又名正禪天也。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羅漢本性也。本性者、無與人諍、無與物諍、無與我諍、無與一切是非諍。略解少許、以備初學而用之。無諍者、一切無諍也。例如。有冤不伸、有苦不訴有人打我罵我。能忍、能讓、能受。有人起惡毒心、來害我。或免其難、或遭其害、無仇恨心、無報復性。其心如如、恩怨無二、亦無差別其名為無諍三昧。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來。求我接受、哀我順從、切不可無諍。當改一字、即名無受。或加一句、無染住心。後學者、無可混淆邪正之別。如或有人、吹捧噓偽、說我有道有德。如或有人、贈我貨幣、饋我財物。如或有人、尋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這三類人、少智缺慧者、經常被惑。後學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慾。人中最為第一者。即八萬四千種三昧三昧之中。以無諍三昧最為第一。無諍之人、在天上人間、亦復第一之中、第一人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即阿羅漢證得離欲三昧其名為離欲行。亦是諸行之中、最尊最上。故名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者、離一切欲。離二十五有欲。離五蘊十八界之欲。稱世尊者、上奉如來下囑我等也。學佛者、當深諦之、上下本一體奉囑是如如。行讀恆聲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者。我沒有想相、我是阿羅漢

偈雲

無欲我是阿羅漢 無生一念法中尊

無欲無生歸何處 遺留現未後學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行讀恆

1、世尊⊙稱世尊者、須菩提連上接下、開示我等也2、我若作是念⊙倘若我有這樣的觀念3、我得阿羅漢道⊙我證得阿羅漢道性矣4、世尊則不說須菩提⊙佛不會說須菩提5、是樂阿蘭那行者⊙是稱行無諍三昧道性也6、以須菩提無所行⊙我須菩提沒有這樣觀念我是得道證性之人7、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因此如來命名、我是稱性無諍三昧第一者。樂阿蘭那行者、即稱性無諍三昧道性也。稱性者、本性大慈也。道者、與如來道德符合也。性者、本性自然而然也、而非勉強勉力也。命名者、是過渡而非真實之義也。真實義者無可言說、常樂我凈也。亦無無相、而真常無竭也。行讀恆音

事理融洽義

所謂。能斷見欲、即得初果。能斷聞思、即得二果。能斷識別、即得三果。能作無諍、即證道性。證道性者、即是補處。所謂化三果證無諍之道性。即是菩提現大阿羅漢身。而為我等演此妙法也。復請世尊、證而印之。是使我等、入正軌道、進正法門我等倘若、未經大、阿僧祗劫、之功果。焉能得見此經、悟此真理法門雖大、無緣莫可入。目前彼岸、雖然光明正大。無悟莫能見、無證莫能至也。倘若有一絲半苟、名利慾愛、仍然是眾生。猶如盲目之人、入於自家寶藏。欲取珍寶、必碰頭失足、非死必傷。是故菩提無相無執。即真無諍三昧道性天。使我有二1、九類2、某甲眾生有二1、四生六道2、某甲心中煩惱妄想、以及分別是非

偈雲

得果證道的是止兒啼 無啼之時更需再努力

莫道真法無相亦無無相無得之中有妙諦

凡者見聞件件是凡情 聖者見聞樣樣皆聖諦

菩提眾生無別無二性 倘無執著無有不菩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