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維摩經六講 第六講《維摩經》與人間凈土

第六講《維摩經》與人間凈土    一、人間凈土為心所造    第六講的講題是「《維摩經》與人間凈土」,是從《維摩經》的內容,來談人間凈土。    佛告舍利弗,維摩詰從無動如來的妙喜國來生此土。    「是人乃能舍清凈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雖生不凈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暗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暗耳。」〈阿閦佛品第十二〉    此段經文是在介紹《維摩經》的主角,維摩詰菩薩是從那裡來?來做什麼他是從一個叫無動如來的妙喜國來的,那是一個清凈的佛土,他為了度化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離開了無動如來妙喜國的凈土,而到我們這個充滿怨怒、彼此傷害,以及許多不善眾生聚居的世界來,這是他的慈悲;他的目的,是要把我們這個不清凈的世界,轉變為清凈世界。    一般凡夫,由於自信不足,較易逃避多苦多惱的娑婆世界,不是希望依佛力接引到安樂清凈的佛國中去,便是希望即身成就解脫法門而進入涅槃。只有像維摩詰菩薩那樣,才願意放棄原有的清凈佛土,倒駕慈航而生到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中來眾生這是多麼的慈悲、多麼的偉大。這是非常積極的入世精神,正是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這個世界雖然非常的不好,卻又是讓我們修功積德、廣結善緣的好地方。    經文「雖生不凈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暗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暗耳」,是說我這個世界不清凈,不是世界本身不清凈,而是因為眾生煩惱,方使得世界紛亂;如果眾生心中均無煩惱,那麼這個世界是個凈土。    所以在眾生立場的體驗,這是釋迦世尊所教化的不凈佛土,為了度化此土的眾生維摩詰菩薩還是生來此土,但他教化眾生,協助眾生,滅除煩惱,而他本身依舊明智不昧,不跟愚痴合流。其內心不受影響,仍是非常的清凈。「愚暗」是煩惱愚痴無明。    菩薩雖在愚痴世界他自己則是並不愚痴,因為他是為了幫助愚痴眾生解除煩惱而來的。此在《維摩經》的〈菩薩品〉里,有一個「無盡燈」的比喻說:「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無盡燈就是輾轉點亮許多眾生智慧的心燈,用智慧的心燈來照亮愚暗、除滅煩惱、開啟智慧、長養慈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佛國品第一〉    前段經文說此釋迦世尊教化的娑婆世界是「不凈佛土」,那是對此土的凡夫眾生以及小乘聖者而說,若就菩薩聖者的角度來看,此土亦是清凈佛土。故藉菩薩示現的螺髻梵王之言,此土清凈色界最上層的大自在天宮。大自在天是三界之主,亦名有頂天,梵語摩醯首羅天,有二類:是外道的主神所居,是佛教小乘三果聖人所生的凈居摩醯首羅天。    「螺髻梵王」的名字僅在《維摩經》中出現,梵王本是大梵天王身分,是初禪天之王,住於色界初禪之頂,亦名娑婆世界之主,其名可譯為離欲、清凈、高凈等,略稱大梵王。此處的螺髻梵王,亦是維摩詰丈室中的聽法會眾之一,以示現清凈的梵王身,來證明娑婆世界即是清凈佛土。在這個集會中有許多的大菩薩天人,不論顯的什麼身,他們的內心,都已是清凈菩薩,而且是大菩薩,是斷了煩惱法身大士。    初地以前的菩薩次第調伏煩惱,稱為賢位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分分斷除煩惱,稱為法身大士。賢位菩薩以前的人若不外道即是一般的凡夫當我們開始對佛法產生堅定信心之後,就成為賢位菩薩;如果信心時而堅定,時而退失大菩提心,即位同外道,仍優於外道,稱為初發心菩薩很多人信佛一段時間之後,改信其他宗教,或是信仰努力修行佛法一段期間後,由於生活環境關係而疏離了佛教,他們如果尚願回歸佛法,亦屬於初發心菩薩。多半的人都是停留在初發心菩薩階段,進進退退,非常苦惱,也很可惜。    螺髻梵王是位法身大士他對釋迦世尊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我見釋迦世尊的佛土,是清凈的,就像自在天宮一樣。」自在天宮庄嚴清凈,非我們的世界所能比擬。《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中也說到釋迦牟尼佛的靈山凈土,永遠是安穩清凈而不會毀滅的。只因我們是凡夫,所以看到的是髒亂不凈的。    因為舍利弗未斷法執,有欣有厭,欣涅槃而厭生死,欣清凈而厭不凈,所以舍利弗看到的這個娑婆世界,有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等,以及無以計數的髒亂和罪惡,充滿這世界。    阿羅漢喜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故有螺髻梵王代表菩薩的立場和境界,以平等心,以佛的智慧,來看這個世界,因此說這是一個凈土釋迦牟尼成佛時,也悟到這個世界的每一位眾生都具備著與如來完全相同的智慧福德庄嚴相,只是眾生自己不知道。    好比說,一個眼睛毛病的人,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老花,只要配上適當的眼鏡就可以讓視力恢復正常,看得真切。當然我們凡夫是無法藉佛眼來看這個世界的,但是我們可以體會佛及菩薩告訴我們的,不妨試著去揣摩、體會它,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凈土自然就不會那麼討厭它了。因此螺髻梵王要勸告舍利弗,我們當依佛的智慧來看這個世界,若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其心即能深得凈清,也可見到此釋迦佛土,本來清凈。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庄嚴。」〈佛國品第一〉    這是《維摩經》里一貫的說法是說如果自心能夠清凈國土自然清凈,也即是心若清凈國土亦得清凈。    我們的世界,是隨著我們的心而變化的,在佛經里有兩句相反相成的話:1.「心隨境轉」,這是凡夫;2.「境隨心轉」,這是聖賢。如果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被環境所左右,被環境所困擾,那就凡夫;反之,心能轉境,則是聖賢。以菩薩之心眾生眾生都是菩薩,以清凈心體驗世界世界便成佛凈土。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說此「國土清凈」,乃是極正確的事。    此經說:「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庄嚴。」「心凈」是不起瞋愛、取捨、善惡、好壞等的分別心;不受境界影響,便見凈土的「功德庄嚴」。福利為「功」,有所得成為「德」,功能有所得功德。經中有五分法身功德、八功德水,以庄嚴凈土的依正二報,主要是用智慧慈悲庄嚴。以智慧庄嚴自己的心,即心靈環保;以慈悲庄嚴我們的世界環境,即關懷我們的社會,是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換言之,對我生活環境的人、事、物,都用智慧慈悲來關懷、來對待,就是功德庄嚴。    許多人認為的庄嚴,是用豪景排場、金銀珠寶、華飾宮殿等的物質,那僅是外表;若用智慧慈悲,來庄嚴身心環境才是表裡一致,最高的功德庄嚴身心世界庄嚴才是全面徹底的庄嚴。如僅是虛有其表,臉上、身上妝扮得很漂亮,居住處所環境設計得很優美,而內心卻非常醜惡,充滿貪、瞋、痴、慢、疑、嫉妒、慳吝煩惱這種人因為缺少悲智的功德,缺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功德,僅用物質是如何也庄嚴不起來的。若用悲智的功德庄嚴自己,也庄嚴他人,這個世界自然庄嚴了,自己也就有了功德。    二、以菩薩行建設人間凈土    「雖隨諸法究竟凈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凈佛土,是菩薩行。」〈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菩薩行」,是指菩薩的行為,包括心理語言身體的三類行為。心理行為,包括智慧心、慈悲心、感恩心、清凈心等,是屬於觀念的、思想的;語言行為,是指隱惡揚善、贊美道德、弘揚佛法身體行為,是指放生、救生、護生等關懷工作也可以說六度四攝等,都是菩薩行。菩薩重視心行,尤過於身語二行,例如持菩薩戒者,不僅慎防身口二業,尤其防止起心動念處的不傷菩提心。    「菩薩行」在《維摩經》中專設一品,目的是在「教化眾生」,修諸功德饒益眾生,舉足下足,都在道場,樂修無量道品之法,而又心無罣礙。至於我們凡夫眾生,初發心菩薩雖不能全部清凈,也當隨時檢點。說話的時候不要不經思考脫口而出傷了人,「三思而後說」,考慮妥當了再說;當說慈愛語、慰勉語,樂說佛法而不世間煩惱語。    從身體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一樣的,有人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行為,做出奇怪的舉止,就不菩薩的行為。發生這種情況的話,則要提醒自己,謹慎小心,不要輕舉妄動。現代人常有的街頭運動,就是一例。    曾有人對我說:「現在的社會不行了,如果不走上街頭,我們就沒有救了,聖嚴法師你也趕快來呀!」在這情況下,我只能說:「請讓我想通了,再跟你去。」因我不能說他們是對或是錯,我不想隨便跟著群眾上街頭,除非已經清楚,是為弘揚建設人間凈土佛法。    參與街頭運動的人多半是盲從的。比如有個人,站在路旁的樹下看一群螞蟻上樹,馬上會引來一大群人圍在他後面爭著看,並且競相詢問:「大家究竟在看什麼?」一旦發現是在螞蟻爬樹榦,馬上又會一鬨而散。這就是群眾的好奇心理使人身不由己。    一位菩薩行者,是要凡事三思而行的,心裡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做什麼、在做什麼。對自己有益對他人無益者是壞事;對自己有益對他人也有益的是好事;對自己無益也無害,但對他有益的是好事;而對大家有益但對自己有損的,則是最大的好事。    菩薩一向所行,均為舍己利人之事。為成就他人,奉獻自己之時間、體能、知能智慧不求回饋,無怨無悔,方為真正的菩薩行者。    經文「隨所應為現其身」的「應」字,是有求必應,眾生有求,菩薩必應。既是作為一個菩薩行者對於不同的眾生,在不同的環境時間,冀求不同之幫助時,便以恰到好處方式來幫助他們。各位在《法華經》的〈普門品〉中,看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化身,在《楞嚴經》里則有三十二種化身,這僅是舉觀世音菩薩為例。事實上,一切的大菩薩均有如此的悲心悲願及其應現身。    請問,我們凡夫,能否依不同的身分來幫助人呢?可以的!我們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都具備很多的身分,一生之中也經歷各種不同的身分,無論在家庭、在社會,都扮演著很多不同的角色。一個人的身分,是可隨著自己所處的時間環境及地位之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種種身分去盡心力盡職責,幫助他人。    如果人人均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做好應做的事,盡到應負的責任義務,這個身分便完成,這就是菩薩行者,故凡夫也是能夠「隨所應為現其身」的。此乃我要在此為諸位講《維摩經》的意義所在,否則,只有成了菩薩的人,才能隨應現身,諸位聽講《維摩經》就變得沒什麼用處了。    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或是比較自私的人,老是希望菩薩隨時隨地幫助他,卻不曾想過自己也當隨時隨地幫助人,此種人,大概就不會想到,他自己能有「應現身」出現的功能了。    像今晚因為你們希望聽《維摩經》,所以我應現為說《維摩經》的法師,來講給你們聽;而你們諸位也因我在講經,而應現成聽眾身分來聽我講《維摩經》,因此諸位和我,亦都是「應現身」,能夠恰到好處地扮演好應現聽眾角色。如此說來,我們都可把彼此看作是應現的菩薩。    在一家庭裡面,做母親的以菩薩行來對待兒女,便是一位媽媽菩薩;做兒女的也以菩薩行來對待父母,便是兒女菩薩家庭中的成員都能菩薩行相互對待,都將對方看成是菩薩成就幫助自己的。那麼每一位便都成為菩薩的應現身了。如此推而廣之,去看待周遭的人們,我們這個世界,不就是佛國凈土人間凈土了嗎?聽完《維摩經》,凈土不但是在我們心中也在我們生活環境中。一定要如此去練習、去體會,否則,不但我是白講了,你們也是白聽了。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凈佛土,是菩薩行。」〈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是說,大解脫人,所見一切法,無一不清凈,因為《金剛經》說:「信心清凈,即生實相」、「實相者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清凈相即無染無為無作相。菩薩雖已得大解脫,但為應化眾生,而現種種身。菩薩遊歷供養諸佛國土所見國土皆是永遠不動,無礙如空,為了化度接引眾生,乃現種種清凈佛土。    不論凈或不凈,所有的世界,唯心所現,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製造垃圾、廢氣、罪惡的污染,我們的世界就會成為穢土。如能用心意、語言身體的行為,去保護它,表示在我心中,希望環境清凈的,則環境雖尚在混亂情況內心已有清凈種子。    當心中清凈願心出現時,若見有煩惱的蹤跡,我們亟需去改善,保護我們的環境,那麼天堂凈土在心中心中已有凈土凈土也將會真的出現在人間。這不是幻想,而是心中有願,便劍及履及,能做一分努力便得一分清凈。    凡夫均希望有一個具體的凈土出現,但以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的大菩薩們來看,佛國是不存在的,他們心中並沒有執著有佛國凈土,而是處處佛國,處處非佛國,一如虛空,永無生滅現象。雖是如此,為了眾生得到救濟,大菩薩們還是要為眾生現種種的凈土。    此處經中的「現種種清凈佛土」有兩種意思:    一是為許多具有共同福德智慧和願力的眾生顯現,令他們生到此一有方向、有位置的定點佛國凈土中去。就像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完成的凈土,乃令發願往生西方凈土眾生,得以如願。    二是為每個不同的眾生,在他們面前顯現不同的佛土,對於不同的眾生,分類給予佛法的熏陶,告訴他們如何便能見到佛土,並幫助他們如何便能生到凈土。    像今晚我在此人間凈土,並說如何體驗人間凈土,就等於是我聖嚴法師在幫助你們每一位建立一個個不同的凈土。你們聽了《維摩經》,便因各人程度福德智慧以及興趣的不同,所體會到的凈土,亦將各不相同,因而在各位心中所顯現的凈土自然也不一樣,這就是「現種種清凈佛土」的另一重意思了。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做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不思品第六〉    此段經文,亦有二層意思:    第一層是說,有許多大菩薩,為幫助眾生菩提心、行菩薩道,而顯現魔王身;他們也可能變成乞丐土匪強盜惡鬼來要你的手、腳、耳朵、鼻子,把你身體上的每一部分,一樣一樣的要過去,乃至於身體以外的所有物,家宅土地城堡妻子丈夫傭人,以及你所擁有的一切財物,都要了去。也就是說,不但要你的性命,還要你的財產。當你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時,自是認為遇到了魔了,真是大災大難。    此時的一般凡夫,如果已信佛教,一定會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我」。但在作為一個發心菩薩,卻要將之當作以「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來感恩感激,因為他們是來助你堅固信心和道心的;不過對於一般凡夫,不得用此苦逼的方法。    諸如此類的魔王,是魔子、魔孫、魔將、魔兵之中最厲害的大魔頭,可能在人間魔王也可能在天上魔王,亦可能在地獄閻王。    此處經文的「試」字是試煉、考驗,若無道心信心,便稱為「魔考」,若是道心堅固者,稱為「佛試」。就像每經一次考試便得一次成長,為了考試,得事先努力,妥為準備,而考試官便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老師。因此對於用種種責難、折磨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人,都應把他們當成佛菩薩示現。若能如此存心,則雖受地獄的折磨,心中猶有如處佛國凈土的快慰了。    不過,下面這一經文是第二層,要特別注意:「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這是說,前面所提的試煉是對較高層次菩薩,不是對一般普通的凡夫。如果以高考的試題,來考只有國中小學程度的人,那會適得其反,會令他們信心盡失。所以一般普通根器下劣的凡夫,沒有能力接受這種考驗,就不能用魔王的這種方式磨難他,我們千萬不要扮演魔王,去折磨別人。對於發心菩薩,要以鼓勵代替試煉。    經文「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說考試的標準過高,會把程度太低的考生嚇跑考垮,故舉一個比喻:如用龍象的腳去踩驢子,是無法承受的。龍是天上最大的動物,象是地上最大的動物,此處的龍象並非指的天上的龍和地上的象,而是象之中有一種最大、最好的象,叫作龍象,就像最好的馬叫龍駒一樣。龍象乃隱喻大菩薩驢子代表普通的凡夫驢子的體型比馬還小,經不起龍象去踩踏,說明不可用那麼強烈的方式去試煉凡夫。    維摩詰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佛道品第八〉    這一經文,包含了好多種意思,主要是鼓勵我們初發心凡夫菩薩們,不要討厭害怕、畏懼、逃避這個名為五濁惡世娑婆世界,而且還要珍惜這個五趣雜居的娑婆世界。    凡夫覺悟這個世界充滿種種的問題,所以想聽聞佛法,修學佛法,來解決問題。也因為自己有問題和苦難,所以能體會別人的困境;因自己已從佛法的修學得到利益,減少苦難解決問題,故而也會想到其他的眾生,亦需要佛法的幫助,因而能夠毫不吝惜地去弘揚佛法,來幫助眾生。    若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娑婆世界,雖是如此髒亂、污染、危脆,卻也是一個真正能夠讓凡夫修行菩薩道的好地方。因此《維摩經》讚歎凡夫,勝於讚歎阿羅漢凡夫是修菩薩道,除了自求佛道,尚要廣度眾生,其偉大猶勝於阿羅漢的自了。人間凈土是由凡夫所建立的,而非小乘聲聞、緣覺所願做的佛事。    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是成佛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說人要如何才能成佛文殊師利答以:「簡單地說,六十二見及一切的煩惱都是成佛的根本條件。」「六十二見」是針對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印度,所有的宗教哲學思想而說的,除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宗教哲學思想,分類歸納統計為六十二種,稱為六十二見。    如果拿中國來對照,先秦時代,有諸子百家,其實未必有百家,而是指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學派及其思想,而各家所說的主張,均是為了救國救民救社會,稱之為百家爭鳴。    六十二見在《涅槃經》以及好幾部大乘經典中均可看到,是一個專有名詞,卻沒有詳細解釋其意義。只有在《長阿含經》卷一四中,有很詳細的說明和分析,其中十八是屬於「本劫本見」類,四十四見屬於「末劫末見」類,討論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有想、世間無想;世間有邊、世間無邊;眾生斷滅無餘等見。簡單地說,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叫本劫本見,是常見論;第二類名為末劫末見,是斷滅論。    常見的意思,是認為無盡的過去有個第一因,這第一因是自由的、永恆的、永遠存在不變的,從它而產生一切。從哲學上講稱為「理」、「真理」;在某些宗教來講則叫作「神」、「上帝」,是最高的原理或神。    斷滅論亦即斷見,其意是說眾生生命,到死亡為止,就再也沒有了,與唯物論相似。從佛法來講,不會有從此以後生命沒有了的觀念,也不相信生命永恆不變地存在。佛教成佛不等於常見論;佛教的寂滅,也不等於斷滅論。常見是有神論,斷見是唯物論,佛教則是緣起論,因緣有而自性空,故視六十二見為外道邪見。    經文的「一切煩惱」,根據《注維摩詰經》卷二雲:「肇卅,七使九結,惱亂眾生故名煩惱。」「七使」是指欲愛、恚、有愛、慢、無明、見、疑。「九結」是指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煩惱無數,有廣有狹,有繁有簡。    《大智度論》卷二七卅:「煩惱名略則三毒,廣則三界九十八使。總名『百八煩惱又名『百八結業』。」《大智度論》卷七雲:「煩惱名一切結使,結有九,使有七,合為九十八結,如迦旃延子〈阿毗曇義〉中說:『十纏九十八結為百八煩惱』。」九十八結,又名九十八隨眠,即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三界之修惑有十使,再加十纏為百八煩惱,十纏是無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    若從唯識觀點看,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從天台宗看,有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    從一般而言,叫作十使,有十種使自己在生死之中無法脫離苦海力量,稱為五鈍使及五利使。    五鈍使:是指貪、瞋、痴、慢、疑,這五鈍使要到三賢位才慢慢調伏,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一地一地分分斷除。到十地滿足,此五鈍使煩惱方斷盡。    五利使:是見解看法想法那就是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的五見。    「身」是對身體執著。「邊」是常見和斷見。「邪」是邪見,不明因果不信因緣。「見取」是執自己錯誤想法真理。「戒禁取」是設立種種禁忌和無理的苦行為戒。這五利使在三賢位中即可斷除。    諸位發心建設人間凈土菩薩們,根據《維摩經》的勸告,一切煩惱以及六十二種邪見外道,都不應迴避,菩薩看到持有外道的人,應想這個人可能是菩薩化身菩薩看到有煩惱的人,則想他可能是來幫助我、成就我的大菩薩。    經文以「淤泥」比擬「煩惱」,眾生因有煩惱的泥,所以才知道需要修學佛法。因有眾生煩惱諸佛菩薩才有化世的工作可做。我們多修學佛法,並來幫助那些煩惱眾生佛法的化世功能,才能發揮出來。    文殊菩薩又說,如把種子種在空中,是無法生長的,只有種在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有收獲。「糞壤」才是肥沃的土壤,所以一切的煩惱乃是成佛種子。接下來又是一個比喻:如果不到大海中去,就得不到無價寶珠,這寶珠是指摩尼寶珠,又稱為如意珠、離垢珠。這種寶珠說是龍珠,深海中才有龍,因此不到大海,深入龍宮,就無法得到龍珠。這是隱喻要進入煩惱大海眾生群中,才能把自己的福德智慧培養出來。如果沒有眾生的事讓菩薩處理,也沒眾生菩薩關懷,菩薩便很難開發出大智慧來,也培育不出慈悲來。    大迦葉文殊師利菩薩以上所講的這一段話,大為讚歎:「太好了!太好了!」並說:「凡夫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返復」的意思是報恩,是回報。凡夫聽到佛法,覺得對自己很有用,就會以弘揚佛法作為報佛恩的「返復」。因此凡夫聽到佛法以後,就成為紹隆佛種的真佛子。    在座諸位有很多三寶弟子三寶弟子若未發菩提心,只能稱為修學體驗到一部分佛法的「法子」,尚不能稱為繼承佛法、紹隆佛種的「佛子」。    凡夫菩提心,即可成為佛子凡夫聽到佛法,能發起無上菩提心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之心。這是一個大乘三寶弟子。    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了發心菩薩。無論是度眾生還是斷煩惱都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之中,能夠得到智慧並產生慈悲大部的人,多停留在求佛菩薩給自己智慧,求佛菩薩慈悲加被自己及家人親友,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能進而用智慧來處理事,用慈悲來關懷人,個人的品質必然會提升,人間凈土的出現,也將指日可待。    今晚因時間關係,《維摩經》暫時講到這里,時間已用完,而佛法是永遠講不完的,眾生也是永遠度不盡的,但是我們應該發願,永遠廣度眾生,永遠弘揚佛法,永遠為成就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就人間凈土努力。    人間凈土的建設,是要靠大菩提心菩薩們來努力、奉獻的,既然是為建設凈土,就應避免落於迎合時俗、遷從流俗,而變成俗化的宗教;既然是將凈土建設在人間,就要避免落於神異、神秘、神權、神威,而變成神化的宗教人間凈土,必須是清凈、積極、悲智雙運的佛教建設。必須是以人為中心,以人品的提升為宗旨,以環境的凈化為目標。    否則,不論是俗化及神化,都不能在人間建設真正的凈土維摩詰菩薩雖現在家身相,卻凈修梵行,所以不是世俗化的俗人,沒有世俗人的俗事俗習,所以是一位清凈智慧慈悲的大菩薩典型。維摩詰菩薩的大會中,雖有天女、梵王、護法神王,但都是菩薩的應現,沒有故弄玄虛的神奇古怪,所以是宣導心靈環保,提倡人間凈土的正信佛教。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六日講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由蘇麗美整理錄音帶,聖嚴法師親自修訂補充,完稿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