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願、得不退轉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頌曰
一、列諸願名
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六:聞名令得至不退轉願〔義寂〕得不退轉願〔禮阿、靜照、慧雲、月珠、深厲、觀徹〕聽名即得至不退轉願〔智光、良源〕聞名不退願〔真源、澄憲、性海、道隱〕加力不退願〔璟興〕住不退轉願〔法然〕。今從禮阿法師,採用「得不退轉願」之名。
二、願成就文
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證得無上菩提,余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
闕此願文
闕此願文
闕此願文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四十四願: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餘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在在處處,諸菩薩等,聞我名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悲分陀利經》第四十七願:
使我得菩提時,過數佛土中菩薩,聞我名者,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第一、第二、第三忍,隨其所欲,三昧忍陀羅尼,隨意即得。
五、顯明願意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佛土大眾,雖發心修行,多遇退緣,喪失菩提心;或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或聲聞自利,障大慈悲;或顛倒善果,能壞梵行;或無顧惡人,壞他勝德;或托驢胎馬腹,披毛戴角;或游刀林劍嶠,折骨裂肉;或依草附木,呈奇弄怪;適托微因,出頭人間,善友難遇,魔黨覆心,聞法何日期,值佛幾劫經;皆由唯是自力,無佛力持,致如上退失,難升進矣。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多生退屈,或墮二乘,自修常勤精進,如救頭燃,回與眾生,而發此願言:「他方菩薩,聞我名已,令其即得阿惟越致,若不然者,不取正覺。」
今凈業行者,茍能信力堅固,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無一失,萬無一退,何以故?彌陀願力攝持,光明照護,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若不至心者,千中無一,萬不一生,何以故?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悔過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凡此皆是自力,闕不退因緣故。仰願行者,必須信受本願,稱名念佛,是為內因;彌陀攝護不舍,願力住持,是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故,前念命終,後念即生,便同彌勒,成等正覺,受用無為法喜妙味,是此願之益。
六、釋疑通妨
答:彼願攝自國凡夫,此願攝他國菩薩,攝機不同。又彼願入正定聚者,顯至心信樂之機,必至滅度;此願凡聞名者,現生住不退轉,願意不同。
答:彼願攝凡夫得忍,明現生契入無生智;此願攝菩薩不退,則示現生信心不退轉菩提道,其異可知。
七、願文略解
「即得」者,正明現生益,即彰非異時。即得者,有二意:約壽終後:舍此穢身,即生彼國,不經餘生故。約業成德:龍樹菩薩雲必定,善導大師雲必得,是其義也。
「不退轉」者,謂行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也。梵語阿鞞跋致,此雲不退不轉。《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具有三種:大乘不退:更不退轉復作二乘故。已得不退:凡所已得,更不退轉喪失本有故。未得不退:凡所未得,更不退轉阻其前進故。初二自分堅固也,第三是勝進不壞也。」又知禮法師《觀經疏妙宗鈔》雲:「不退有三: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之位。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永不失中道正念。」此皆約自力法門,斷證分齊,明不退義。
然橫超真門,明不退位,有二種別:一者現在不退,二者往生不退。
一、現在不退:即此願文,《無量壽經》雲:「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阿彌陀經》雲:「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舟贊》雲:「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然所得之現在不退,非位、行、念之不退,亦非處不退,乃是信心不退。
二、往生不退:如下成就文解,《無量壽經》曰:「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阿彌陀經》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觀經》上品中生雲:「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龍樹菩薩《十二禮》偈曰:「往生不退至菩提。」善導大師雲:「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此是往生彼土後不退。
八、白話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