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師:太虛大師的佛教革新思想及其當代反思(二)

太虛大師佛教革新思想及其當代反思(二) 

一、人生佛教佛教的反思

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以人間為選擇,以人道眾生苦與樂、暇無暇參半易於解脫而於此間降生、成道說法、示寂。唐·裴休在其所撰《圓覺經疏序》中寫道:「諸天正樂,修羅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懷之悲,其能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為能。」佛陀人道為主要說法對象,可以說是根據人類現實生活而給予的相應的法理,所以佛教應該是最適合人生的。

太虛大師在1946年鎮江歡迎大會上說:「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不可以中國流傳的習俗習慣來誤會佛教是玄虛而渺茫的;於人類現實生活中發解實踐,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1]可以說這個思想是他人生佛教的總概括。但是近些年來,由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演化為「人間佛教」,其二者有同有異:同者,重視人道關鍵;不同者,人生注重個體與解脫人間注重的是整體與和合、幸福

太虛大師的人佛教思想是以人為中心點,由此中心點而至聖、天而至地獄畜生大師在《人生佛教與層創進化論中說:「而人類創造力特強,此層特注重人生。在有情流轉中來人生,下層有三惡趣,上有天趣,中間是人的地位,好像一切為人生設施的,而人生力量不可思議,成凡成聖皆是人所自作。故佛陀現身人間說法度生,由人成佛。能夠聽聞佛法受持學修者,亦是人類。」[2]大師強調要通過「人」道這個中轉點,達到解脫輪回、成佛目的,這才是大師提出人生佛教的根本用意,基於此點,筆者認為,大師人生佛教,其本是佛教出世思想,這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出世,大師對之解釋,是即人即佛的出世,故大師有偈曰:「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就是現實佛教,「此為人生的樞紐,成凡作佛以此為轉折點,而人生佛教之重心亦在此。」[3]大師在《人生佛教目的》中分四層來闡明佛教目的效果,即一人間改善、二後世勝進、三生死解脫、四法界圓明。其四分之三皆以解脫生死為根本方向。所以人間佛教,如果僅僅是為了人間幸福美滿目的,其實除了佛教外,其它的如中國的儒學即可達到這一目的大師在論人間改善時就充分說明了這樣的事實:「一、人間改善,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凈化人間。從家庭倫常社會經濟、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國際之正義公法,若各能本佛法精神以從事,則均可臻於至善,減少人生之缺憾與痛苦。故現實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凈化之也。此雖一般科學哲學儒家學術之所共,而佛教亦有詳明發揮與其不共之特質者在;本此特質,進以融攝科、哲、儒學所長,則佛教對此改善人生之目的,自可發揮其無盡之效力也。」[4]這也就是現在大家所共稱的「人間佛教」吧,這也許是由人生佛教」進而演變成「人間佛教」的源頭。當然這不失佛教之一目的,但畢竟從整體的佛教來說,這隻是一個起步和開始,我們為佛弟子,絕不能把這個起步與開始作為佛教的整體!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佛法覺悟之法也,所以佛教是通過人生的種種行持來練就出世之覺悟,如果在人生中,僅僅以行持而行持或為求福報者,失卻佛法解脫本意。就以當前佛教寺院舉例來說,在漢傳佛教現在隨著經濟的發達,佛教也慢慢由窮變富,於是有慈善救濟貧窮困苦者,就其本身來說是好事,但是作為佛教修行解脫弘揚佛法者,如果僅以慈善慈善不作解脫生死之觀照,就成為世間之福善,這樣則佛教寺院成了慈善機構,不是修行道場了!道場者,修道之處所也,所以離解脫道越來越遠,佛說「以苦為師」,如其這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畢竟解脫而得大圓滿才是大事!所以,自古以來佛教寺院皆以山林為選擇處,避囂塵鬧市得以靜修,以作佛也!這才是出家修行目的!因此作為僧人來觀察反省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必作正量之考察才不失佛教之根本!當然,寺院經濟富裕,應該要作慈善,十方來十方去!但通過化緣來做慈善恐怕就是畫蛇添足,如果通過佛教的宣傳來達到全社會慈善理念,這樣的效果更好與功德更大!更符合佛教本身的理念

因此,我們認識人生佛教的同時,不但要談佛教在個人修養完善面,從而導至人類和平幸福,作為一個佛教弟子,更要注重的是解脫的更高目標這就是人間佛教」與「人生佛教」的意義上的差別。所以認識人生佛教,我們把從神佛請回到人中來了,要明白的是,佛不是神,但也絕不是「凡」人!人生佛教也不僅僅是修福善之人道教,而是解脫一切苦之覺悟教!如此理解大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想必會符合他老人家的真義吧。

--------------------------------------------------------------------------------

[1] 《太虛大師全書》之《人生佛教

[2] 《太虛大師全書》之《人生佛教與層創進化論

[3] 《太虛大師全書》之《人生佛教與層創進化論

[4] 《太虛大師全書》之《人生佛教目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