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師:完善僧團管理 加強僧才培養 —— 在上海玉佛寺真禪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

完善僧團管理 加強僧才培養 ——在上海玉佛寺真禪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

評論王仲堯論文的發言記錄

武漢歸元禪寺 能利

各位教授、專家、學者、各位法師居士朋友們:

今天高朋滿座,用佛教的話講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中就有赫赫有名曾經教過我的樓宇烈教授、楊曾文教授、韓廷傑教授等等,今天十分有幸能再次向他們學習。

剛才我們聽了王仲堯教授的論文,他的論文題目是《真禪法師的僧團建設和佛教思想》,實際上論文整體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關於真禪大師僧團建設的思想,第二大部分談的是關於真禪大師佛教教育思想。二大部分共從六個方面進行主題分述。

在論文的第一大部分,分三個主題分析了大師的僧團建設思想

第一個主題是:學佛法也要規矩作者認為真禪大師規矩或者戒律的重視。強調任何修行解脫僧人必須不論職位高低、出家時間的長短都是平等的,此則體現了戒為無上菩提本的思想,戒為五乘共基的原則,這也是僧團和合的基石。

第二個主題是:民主和敬是僧團成立的基本要求。作者對真禪大師六和合思想進行歸納總結,回顧了僧團六和合的源流及其產生的歷史原因條件,同時聯繫上海佛教的六和合精神進行再歸納、再升華,從而提升為三個化,即:「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這是寺院管理的「民主與和敬」的統一。

第三個主題是:真禪大師對管理制度化的關注。作者對真禪大師關註上座佛教制度問題進行引證,認為制度化在僧伽階級、寺院管理方面的重要性。順便談一下,本人這幾天住在玉佛寺,也了解到玉佛寺現在仍然實行的是十方叢林制的管理方式,這在當今中國佛教叢林中是十分難得的、也是少見的。這里的方丈、執事不收出家弟子,即使收出家弟子也不讓住玉佛寺。十方叢林管理制度是在馬祖叢林百丈清規後發展而成的比較完善的管理方式,可以說是一種成熟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避免了人才的內耗,避免了家族式的拉幫結派,避免了同門師兄弟之間的各種矛盾。在如此的十方叢林內,人人平等、個個如此。這樣,在管理上、弘法工作中容易團結,容易整合成優良的團隊,容易營造和諧人事環境。現在管得好的叢林,如江西雲居真如禪寺、福建廈門的南普陀寺、福建莆田的廣化寺等,都是沿續了這一傳統的十方叢林管理體制。這些寺院文化大革命後到今天能發展得都很好,逐漸成長壯大為宏大的規模,是與實行良好的管理體制分不開的。現在的玉佛寺佔地僅二十餘畝,常住僧眾卻有近一百五十人之多,這還不包括寺內上海佛學院的三十多名學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壯觀的場面。

 

論文的第二大部分談真禪法師佛教教育思想作者也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個方面是:真禪大師佛教教育事業的重視。文章認為,真禪大師十分了解佛教教育事業的過去與現在,同時對未來發展的重視。現在的玉佛佛也繼承了真禪大師傳統,舉辦「覺群學院」,成立學群編輯部、覺群編譯館等,出版覺群學術論文集、創辦定期佛學講座、覺群佛學沙龍等,說明覺醒大和尚對真禪大師佛教教育理念的充分理解與發揚,且能使之光大。

第二方面是:真禪大師佛學院建設有重視。文中論述了大師如何重視僧伽教育,例如須要注意的五個問題,並著重剖析了真禪大師提出的佛學院的教育目標:「兩愛」與「三懂」。要愛國、愛教、要懂佛教教理史、懂法務活動、懂寺院管理。本人也認為,佛學院的教育,的確,是現代培養僧才的一個主要渠道。過去寺院本身就是一所學院,但時代的變化,形成了寺院教育功能的弱化,因此獨立出專門的教育機構——佛學院。可以說,當今中國佛學院教育還是在摸索的階段。今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峨眉山開了佛教文化專門會議,是1994年趙朴老提出:「當前佛教的重要任務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後的又一次重要的佛教教育工作會議。對於會上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如教材問題、辦學經費問題、師資問題,我看還是真禪大師過去十幾年前所談到的,這些都是老問題,可是到現在還是問題,充分證明了真禪大師對僧教育的雄才大略、眼光遠大,也說明中國佛教在教育事業上還是沒有多大的、長足的發展。佛教要興旺,僧人文化修養、素質很關鍵。在韓國佛教的曹溪宗,此宗在韓國佛教的70%,凡在此宗下出家的僧人年要在15——45歲,出家後必讀佛學院四年畢業後才參受比丘比丘尼戒。中國佛教協會在峨嵋山這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構想,就是以後新出家的,必讀二年的初級佛學院,之後才能受戒,才能考中級佛學院

第三方面是:真禪大師社會大學結合培養僧才。真禪大師首創佛教界與復旦大學合辦旨在培養高層次僧才的研究班。可以說打響了僧伽教育革命與創新的又一個第一槍。雖然當時有很多困難,可能不是很成功,但當時卻引起了全國僧俗二界的很大反響。十多年後的今天,這條路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如南京大學舉辦的佛教青年骨幹研究生班、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佛教協會合力的佛教研究生班,都是針對僧人的,辦學取得了很好效果,培養了一批有較寬知識面、多文化融合的高級僧才。

總之,作者抓住了真禪大師在管理與教育兩方面的主要思想,突出了大師在管理與僧教育理念與行動上的特色,旗幟鮮明、思路清晰、論證合理,是一篇有理有據的反映真禪大師兩種理念的好文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