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因法師:惟因老和尚傳 6

惟因老和尚傳(6)
    對於學會做人,惟因老和尚教導學人要懂得因果,時時不忘因果。他老人家指出「有人以為我們修行人能知過去未來」,這是錯誤的。因為「佛教不佔卜算命,以四諦法——苦、集、滅、道,來判斷一切。「具體說來,就是」現在得好果,是過去栽培善根,種了善因。想將來得到好果,就要現在栽培善因。」也就是如人們常言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實不虛。正是這樣,惟因老和尚還特彆強調「重要的是現在收獲不好,勿悲觀消極,趕快下良種,合理施肥,把除蟲等各項,田間管理工作做好,將來就有好收成。現在收獲雖好,也勿驕傲,不能放鬆,繼續栽培下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去勞動,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因為老和尚經常叮囑學人要記住「好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對於學習做人的教導,還強調,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做了好事迴向法界,與一切眾生共,希望大家一起好;做了壞事,趕快懺悔,改過就好,勿護自己短處,要懷中解垢衣。」更重要的一方面,做人要想到大家,「還要認識到,倘若大家不好,我個人想好,也好不起來。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他人;同體大悲見他人受苦,感同身受。」惟因老和尚希望修行人能時時保持「平常心是道」,正確應對現實,特別是在受苦遇難時,要「怪自己過去宿殃,非別人給與,甘心忍受,不怨天尤人」。只有這樣,才能髮長遠心,有堅固心,堅持修行。惟因老和尚在對學人進行教導時,注意從實際出發,視各人之根基而應機施教。他老人家認為,「有人認為初發心者,要先看小乘《阿含經》,後看大乘般若》,循序漸進。若果先《般若》後《阿含》,便覺《阿含》乏味;而《阿含》是基礎基礎堅固,方能建築高樓大廈。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不過哦各人的機緣不同,不能強求一致罷了。」應當說,惟因老和尚這一看法很有見地的,正是光大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籍教悟宗」的禪修思想達摩祖師在其《二入四行》禪法中曾指出,「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兩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籍教悟宗。」惟因老和尚根據自己在虛公老和尚身邊所得,結合長期禪修體驗,認為初發心習禪修,不能開口「大乘」,閉口「般若」,而是要識得自己根器。若是資糧不夠,《阿含》又何嘗不是「籍教悟宗」的因緣?由此可見,惟因老和尚達摩祖師的教導是心領神會,運用自如。對此,老和尚強調「看佛經悟佛理者開圓解,禪宗雖說教外別傅,其修行路徑也不能離開經教。」同時,他老人家進而拈出古代祖師所教,「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還同魔說。「希望學人真正懂得達摩祖師教誨的「藉教悟宗」,發心認真研讀《金剛經》、《六祖壇經》等經典並以此為基礎,悟入於禪修之中。惟因老和尚在講說開示時多次引用蓮池大師的一段語録,強調「蓮池大師說:『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緣逐機,無定法故。假使只看《楞嚴》,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贊凈土諸經,便謂念佛不足尚矣。只看達摩對梁武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六度萬行諸經,便謂為有為福德。皆可廢矣。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芩蓮;治虛用參耆而斥枳朴,不知芩蓮、枳朴,亦有當用,而桂附參耆亦當斥也。是故執經之一義誤慧命。』」惟因老和尚奉此為圭臬,教導學人「學佛法的人文化高者喜看理論深的經典,否則便覺無味;文化低者要看淺近知法有淺深,『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果沒有系統地看經論,往往看到有講『如來無法可說』、『十地頓超』,也有講『不要躐等,要秩序漸進』。乍看覺得彼此有矛盾,莫明其妙。其實只要深入就會明白。」惟因老和尚進一步指出,原來佛陀定法與人,說的法都是因病與葯,病癒葯廢,醫亦不立。執法亦是病,迷則以葯治病,悟則無病無葯。所謂『如來無法可說』是對健康人所說的,病好了何需用藥。過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惟因老和尚這一觀點,既是對蓮池大師教導的貼切形象華的宣揚,又是對禪法與修持關係理解的探索,同時還可以說是達摩祖師「藉經悟宗」遺教的一種圓滿的詮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