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趣品《圓覺經》之二

趣品《圓覺經》  之二
 

各位,這是圓覺經》的名字佛經名字是咋來的呢?通常都是佛陀講經快結束的時候,由弟子們發問,由佛陀來為佛經命名。這道理簡單,誰的地盤誰做主,誰的兒子誰起名嘛。

不過呢,因為一部佛經裡面內容太豐富啦,一個名字往往不夠全面,所以呀,有的時候,佛陀會為佛經一下子起好幾個名字

圓覺經》就是這樣的,雖然它不長,但內容太豐富啦!因此啊,佛陀一下子為它起了五個名字,後面,會為大家仔細介紹。在這五個名字當中,前兩個名字必須先得告訴大家,因為,它們被重新組合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名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其中,佛陀起的第一個名字是: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第二個名字是:修多羅了義。因為考慮到一個名字無法代表圓覺經》,所以呀,不知道哪位大德就把這前兩個名字進行了合併,去掉了第一個名字當中的「陀羅尼」三個字,免得太長,太羅嗦。末尾再加上佛經通稱「經」字,於是,就有了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圓覺經》的這個名字的全稱。

——有人馬上就會說風涼話了:哎呀,說到底,佛也做不了主哇!

——沒錯。這人世間的事兒,還得人做主;人群中的事兒,還得頭兒做主。擬定佛經名字,講經說法以及修行的事兒呢?和尚做主,法師做主。

——這是完全不需要論證的呀!真正的和尚,就是專業干這個的呀!因為,所有的佛陀,他都是和尚頭啊!都是穿袈裟的呀!也都是和尚修成的呀!

 

如今的時代很瘋狂,達人輩出呀!

學佛的人裡面,也有一批另類達人,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曾經跟不少過去的出家高僧(當然,年事太高,都死光光啦)學習過,參學過,得過好處,他因此而相當地自豪。這是他的無形資本,他的確也有不錯的水平,知識學問更是一流,因此,無論他講經,著書,還是帶領禪修,都有著大批的擁護者,信徒滿天下

名利雙收啦,時不時呢,他就會說幾句心裡話,說啥呢?貶低、戲弄一下現在的和尚,跟多年前的那位李某老師語氣一樣,真是語重心長啊!唉,現在的佛法呀,不在廟里啦,和尚們呢,都搞不清真假啦!所以呢,你們呀,就不要去出家啦!也不要輕易相信他們呀!

——言外之意呢?要相信老師呀!

 

像這樣具有巧妙說法水平的大德們,如今,不在少數。這像什麼呢?超然小子有個比喻,那就好比,人家的爺爺把您養大了,把武藝也傳授給了您,爺爺完蛋了之後,您呢?真了不起,已然是名噪江湖哇!然後呢?把一身的本領,都用來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忽然發現那位傳授給您武藝的爺爺,竟然還有後代子孫,這哪行啊!這不搶飯碗呢嗎?弟兄們,給我收拾!

——其實,就算您是依照佛經自學成才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那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和尚爺爺,以及和尚爺爺的辛勤汗水呀!況且,就您自己看佛經,能懂嗎?還不是要參考歷代高僧也就是一代代和尚爺爺們的註解嗎?要不,咋講解得出來呀!

 

閑話少說,咱們點到就行啊!各位兄弟姐妹,咱繼續品味這「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題當中的趣味和宗旨

清楚了本經名字的來歷,咱再來看其中的內容,啥叫「大方廣」呢?

「大」,就是廣大無邊,沒有盡頭,一切都在其中,任何事物,都沒有超出其范圍的。啥東西這么大呢?佛法就有這么大大乘佛法就有這么大當我們佛法的時候,不應當僅僅把它理解為一種宗教佛法,真正的含義是:佛陀覺悟之法,它甚至包含整個宇宙和整個世界

雖然,佛法顯現成為了宗教形式,但其實,它更接近一種無私的分享。佛陀,還有歷代高僧大德們,把他覺悟妙法,通過各種方式不求回報地分享給了我們大家,這就是佛法了。

形式上來說,其中包含經、律、論三藏,包含佛、法、僧三寶,也包含寺廟和寺產,還包含廣大的信眾,以及我們大家看不到但卻非常重要的芸芸護法善神。

——是佛陀親自選擇並建立了這個形式,以保證佛法能夠代代流傳,給更多的無邊眾生送去智慧光明,幫助他們驅散心中煩惱黑暗

——沒錯!這是一句口號。但是,當包括佛陀在內的,數不清修行者們,一代代地在實踐著它的時候,它就僅僅是一句口號了。

——用行話來說,我們把它叫做「願力」,它是所有佛弟子們共同的廣大願力。

 

「方廣」的梵語叫做「毗弗那」,有時也翻譯成「方等」,是所謂的十二部當中的一部,其實,就是大乘經典通稱,以便和小乘教法作區分。

因此,「大方廣」就是指大乘佛法當中最廣大、最究竟的內容。在其它經典當中,凡是前面冠有「大方廣」三個字的,包括《華嚴經》在內,含義基本如此。

這是最粗淺的講解,如果稍微仔細一些,有人就會發問了:哦,您說的這個大乘佛法,或者說大方廣圓覺,它究竟大在哪裡,方在哪裡,廣在哪裡呢?

——大在其體,方在其相,廣在其用。

——大乘佛法的「體」是啥呢?就是真如,就是法身,也叫做法性,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明心見性的那個「性」啊!真如法性雖然沒有形相,但是,卻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容,廣大無邊際,所以說,大在其體。

而且,法性,或者說:佛性,再或者說:心性,更或者說:覺性,等等,最終都是回事兒,它是可以認識的,可以實證的,可以運用的。全面而當下地認識它,就叫明心見性實證它,就叫做證果;自在地運用它,就叫佛陀或者是菩薩摩訶薩——大菩薩呀!

——大乘佛法的「相」是啥呢?太多啦!沒法數得清呀!所謂一切法無非是佛法,就是說大乘佛法呀!

因為,這些差別相,也就是一切事物之間有著無量的千差萬別,所有的這些,都是佛性的顯現,所以,都是大乘佛法之相,而且,遍布四面八方,乃至於上下左右,過去未來,無邊世界,等等。所以說,方在其相。

而所謂的「方」呢,在空間來說,指的是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在時間來說,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乘佛法的「用」是啥呢?那就更多啦!所有的相,都具有妙用;所有的相,在它顯現之際,當下就是妙用。所以說,廣在其用。

是的,這非常難以理解。就如同虛雲老和尚得道之時,竟然會說「山河大地如來」一樣,這就是大乘佛法妙用,它超越了思維心的理解。

——好,既然它超越了思維心的理解,我們不妨讓思維心休息下來,然後,再來那麼輕輕地一觀察,淡淡地一明了——

——這就是禪修,它是通往大乘妙法體大、相方、用廣的一種良好途徑,也是解脫煩惱的一種良好途徑,乃至於成佛的良好途徑。

如果您真地想要品味出,如同《圓覺經》這般偉大經典之趣味和宗旨的話,禪修,是必不可少的;長期而深入的聞思修,是必不可少的。否則的話,即使您想要看明白本文,嘿嘿,不謙虛地說,也絕無可能呀。

 

各位兄弟姐妹,咱們繼續。

明白了「大方廣」以後,那麼,啥叫「圓覺」呢?

——那就佛陀成就圓滿覺悟之妙境。它的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據超然小子此時的妄想臆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拓展它,就會較好理解了:

第一、從佛陀的果地境界功德智慧來說,「圓覺」可以拓展為:圓滿覺悟、圓覺妙果、圓覺菩提圓滿正覺、圓覺海慧、圓滿覺心,等等。

第二、從佛陀與一切眾生所共有的本性來說,「圓覺」可以拓展為:圓滿覺性、圓覺妙心、圓覺凈性、妙圓覺心、圓覺性海、圓滿本覺、圓覺本心,等等。

第三、從一切眾生依照圓覺法門修行實踐來說,「圓覺」可以拓展為:圓滿覺照、圓覺普照、覺照圓明、圓照覺心、妙圓覺觀、圓徹凈覺、妙覺圓照,等等。

 

這裡面呀,有些是《圓覺經經文里有的,有些是其中沒有的,俺隨口說說的,您別太當回事兒,所謂僅供參考是也。不過呢,這其中的每一個名字,絕不是在文字游戲,您要是仔細揣摩一下,把其中的每個字都品一品,那味道呀,自己就冒出來了

為啥呢?因為呀,說了這么一大推,都是假的,都是手指頭,給您指個方向而已。您要是順著手指頭的方向,那麼輕輕地一瞄——比如說,啥叫「妙圓覺心」呢?這個妙,咱前面就說過了,沒有確定性呀,本來空呀;這個圓呢?圓滿包容呀,正因為空,所以,一切都在裡面呀!覺呢?不就是知覺和明白嘛!啥東西又妙又圓又覺呢?就是咱自個兒此刻的這個「心」呀!——嘿,原來根本不用找,往回一觀察,不需要胡思亂想,明明白白,現成兒的,原來就是這么個東東!

——啥東東呀?再問,按照老古董們的做略,您吃棒子吧!要麼,罵您個狗血噴頭。超然小子不學他們,咱講文明禮貌時代不同了嘛!您要是再問,到底是啥東東呢?

——嘿嘿,您不用到處找,那會叫、會跑,會想、會問的,都是驢呀!

 

好,咱再接著看,啥叫「修多羅」呢?

「修多羅」是梵語,翻譯成漢語,大約就是「經」,或者「契經」。

那這個「經」,或者「契經」又是啥意思呢?

是指佛經,同時呢,其中大約又蘊含著五種意思,所謂的:契、法、貫、攝、常。

「契」就是相應,相吻合。佛陀說法,一方面,與覺悟的妙境、妙理相應,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與眾生根基和學習能力相應,相吻合。

——哎,沒錯,行話叫做「契理契機」。正因為如此,佛經,才流傳得很廣,很長久。這是指佛經的主要功用

「法」既是法義,也是修行方法,同時,也兼指成佛之路。這是指佛經的主要內容

 

「貫」就是貫穿,佛經當中,用文字語言,把種種微妙的法義,貫穿到了一起,才能成為經典;同時,古代的貝葉經文,也都是用線,把它們一頁一頁地貫穿到了一起,才成為佛經呀。這是指佛經的組成方式

「貫穿」在古代印度的本意,是指鮮花用線穿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個美麗的花環。對此,超然小子曾經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場領悟,只不過呢,那時,俺還不叫超然哪!

那是好多年前了,n年前吧。

當時,大學已經畢業,工作了,有一次,陪著不少客戶,帶隊到東南亞出國考察,啊,當然啦,關於考察內容嘛,咱中國人都懂,主要就是考查美麗風光,以及美食和當地特產嘛。

在曼谷下了飛機,賓館住下以後,乘大巴車來到了湄公河畔,准備登船參觀一個景區。本團長一馬當先,左邊挎著腰包,右邊手裡端著盒子炮,哦,就是那種老式的大炮筒子照相機第一個走了下來。

忽然間,迎面來了一位泰國朋友,黑黑的,瘦瘦的,很樸實,有點兒害羞似地,雙手高舉著一個花環,直奔俺的腦袋而來。本團長呢,竟然不由自主地,配合著她,把腦袋放了進去。然後,趕忙問旁邊的導遊:

「阿三,這是……這是什麼地幹活?」

「哎,尊貴的團長!尊貴的各位中國嘉賓!這是我們泰國朋友,為了表示對各位貴賓的敬意與祝福,親手採集製作的,所選用的都是各種顏色的野生鮮花,用線精心貫穿而成,敬請各位接受。同時呢,如果您很歡喜的話,請贈給小朋友10銖,或者20銖,作為報酬。非常感謝!」

「哦——明白明白,要的要的。」

本團長官心大悅,低頭看看掛在自己脖子上的,從來也不見過的美麗花環,趕忙收起了盒子炮,從腰包里取出了20泰銖,彎腰,並雙手遞給了泰國朋友泰國朋友也非常有禮貌,先是雙手合十,然後才雙手過了泰幣,轉身,愉快地跑開了

說實話,在此之前哪,俺根本就不見過鮮花花環。哎呀,當我看到那紅色、黃色、紫色、粉色、白色等等,五顏六色的鮮花,被精心地穿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如此奇妙而自然完美,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了,「貫穿」和「圓滿」的真義呀。

 

「攝」就是包容,在佛經當中,一切妙法都包容於其內,沒有絲毫缺損和遺漏,行話叫做:攝盡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這是指佛經的基本範疇。

「常」呢,當然就是恆常不變啦!也就是說,無論過去的佛陀、現在的佛陀,還是未來佛陀,他們所修行、所成就、以及所宣揚的妙法,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行話叫做:佛佛道同啊!這是指佛經的基本屬性。

毫無疑問,每一尊佛陀出現於世的時候,人們的文化語言都是不同的,可謂是千差萬別呀。但是呢,雖然運用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環境當中說法,而所說的法呢,其根本內容完全一致,常住不變哪!

 

最後,咱再來看,啥叫做「了義經」。

——末尾的這個「經」字,和「修多羅」含義相同,是我們中文佛經通稱,以便區別於戒律和論著,不需要再單獨解釋啦。

而「了義經」呢?是區別於「不了義經」來說的,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大約說來,經中所說法義已經究竟,已經圓滿,已經透徹,就是了義經。而究竟、圓滿、透徹的標誌,顯然是指必須要把佛陀的修證境界宣示出來才可以

最簡要地說,能夠為我們指明成佛方向,宣示成佛方法,甚至闡明佛陀覺悟境界經典,才叫做了義佛經,簡稱為了義經。

 

說到了義佛經,有必要提到佛陀開示的,有關於大乘佛教的基本修行依據,那就是所謂的「四依」。

佛陀在很多經典當中,都有著類似的開示,要求在佛陀涅槃以後,佛弟子們應當依據以下四個方面來修行:一、依智不依識;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法不依人。

啥叫「依智不依識」呢?

其中的「智」就是智慧也就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解脫智慧。在佛法當中,智慧的特點是:不分別,而自然明了。這並不好理解,因為,理解屬於分別心。而分別心的認識和理解,就叫做「識」,恰恰是佛陀所不提倡的,它不能夠作為修行的依據。

然而,「智」和「識」,也並不是兩個東西,當虛雲老和尚夢遊兜率天宮的時候,彌勒菩薩對他開示當中,有這樣一句話

——「識智何分?波水一個。」

識和智,那裡分得開呢?要知道,識,就好像水波;而智,就好像水本身,它們本來是一個呀!

因為念頭分析而明白,就叫做識,世上的一切學問科學,基本如此,是不可以作為修行依據的。

反過來,通過禪修,讓自己的自然平靜念頭如風平浪靜一般,靜到了極點,靜極而覺,本來的明晰就會顯露,此時,不用刻意思維,一切自然明白。《金剛經說得清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呀!心無所住的時候,思維根本就無從產生,而此時所顯露的呢?就是本來心呀!它的明了就是智慧呀!

——應當這樣來修行,就是「依智不依識」了。

 

啥叫「依義不依語」呢?

是說啊,當我們在學習佛經佛法的時候,應當依據其中的法義,用它來指導修行而不要依據表面的語言文字呀!

——有些人,總喜歡搬弄名詞,炫耀道理知識,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導啊。

 

啥叫「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呢?

那就是說啊,佛陀告訴我們大家,在修行過程當中,初期,您可以自己的興趣,依照不了義經來用功,做一個鋪墊。但是最終呢,還是應當更上一層樓,依照了佛經來深入大乘,乃至於開悟自性成就聖果,圓滿無上正覺呀。

——關於某一部經是了義經,還是不了義經,我們不能輕易斷定,主要,還是應當依據佛陀經文當中的開示。因為,凡是了義經,佛陀往往都會給予說明的。

比如咱這部圓覺經》,佛陀給它直接貼上了了義經的標籤,沒有了任何疑問呀!您就放心依止好了

除此之外呢,在常見的佛經裡面,可以肯定是了義經的,還有《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楞嚴經》、《維摩詰所說經》、《金剛經》、《心經》等等,都可以作為我們最終的修行依據呀。

 

啥叫「依法不依人」呢?

漢傳大乘佛教當中啊,雖然也注重善知識,但是,依據佛陀的教導,從根本上來說,在佛陀滅度以後,應當依據經教當中的法義來修行,而不應當依據某個人的開示修行

除非呢?除非這個人的開示呀,和了義佛經是完全一致的,ok,那就沒問題了!可以依止。

因此呀,依止於法也罷,依止於人也罷,並不是相對立的。而是呢?互相印證才對呀!用了佛經正法,來印證和考察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考察成功以後呢?當然是可以依止善知識修行的啦!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相信善知識,遠遠勝過相信自己呀!

——不過呢,如果沒有遇到令自己信服的善知識,當然不必強求,依止一部大乘了義經,老老實修行,也是完全可以成就的呀!歷代大德對此有很多開示,無需贅述啦。

各位兄弟姐妹,到這里,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經題,也就名字的全稱,已然趣品完畢,其中的滋味呀,嘿嘿,各位定定神,咽口吐沫,想必已是瞭然於胸了吧。

下面,是對於圓覺經正文的趣品。先是經文的序文,後是十二位菩薩一一問法,世尊呢,深入淺出,各各回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