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虛雲老和尚關於參禪的一段開示

虛雲老和尚關於參禪的一段開示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略解:學佛人參禪,或者修習出世間禪定,只要是發願今生成就解脫的人,都應當這樣修行,堪稱修行人。六根不分別六塵,叫做都攝六根(嚴格說來,前五根是沒有分別的,是意根通過前五根進行的分別)。所謂眼根不分形相美醜;耳根不分聲音好壞;鼻根不分彆氣味香臭;舌根不分飲食味道;身根不分別觸覺粗細,舒適與否;意根(第六意識)不回憶過去的事,不設想未來的事,不在意當下的事。如果做不到,就要在僻靜之處反覆實踐,一旦發現自己的六根起了分別,馬上放下就好,不必責備自己。時間長了,就會漸入佳境。切記,千萬不要放棄,因為心本來就沒有那些分別。

在都攝六根之際,心放在哪裡呢?應當觀察自己內心深處,生起念頭的那個地方。所謂的話頭,其實是『念』頭,也就是分別念沒起來之前,那個明明了了的心境。這樣觀察久了,因緣契合之際,剎那間,就會看到自己那個離念的清凈心。這其實就是第一次開悟禪宗叫做破本參,天台稱為開圓解。但兩者智慧差別很大,因為對於經教熏習的程度不同,開圓解智慧更勝一籌,堪稱法師(如今穿上僧裝,就被叫做法師,實在是即非法師)。

雖然已經悟到自己的離念真心,開圓解的法師已經知道,它就是自己不生滅變異的法身;破本參的禪師也已經知道,它就是爹娘未生前本來面目。但是,僅僅是『知道』而已,尚未證得。所以,不應當得少而足。到這里的人,已是不多;停步不前者,又大有人在。應當像虛雲老和尚那樣,不到桶底脫落,大徹大悟見性成佛之時,決不罷休!

照到了離念的清凈自心修行正式開始了。這就如同走夜路,忽然有了燈光一樣,不會再迷路了。修行方法,就是看住所悟的離念清凈心,讓它不要被妄想念頭所覆蓋。也就是禪宗門下所謂的牧牛行。實際上,剛開始是看不住的,妄想雜念時而會生起來,甚至會蜂擁而來。但是不要緊,雜念來了絕不理它,繼續看那個離念真心妄念就像一個小偷,你一看,它就跑了,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實有的。這樣堅持看下去,心念就會逐漸變得細而靜,觀照的心自然會『綿綿密密,恬恬淡淡』。這時,修行人是沒有粗念頭的,很接近真如一心,好像無波之水,所以叫做『寂』;雖然沒有粗念頭,心中對於離念心體卻很明了,所以叫做『寂而照之』。

這樣照的久了,忽然與離念真心相應,就會在當下,深切地體會到『五蘊皆空』,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實有的。身心遠離相的執著身無來去動靜之相,心無動念分別之相,所以叫做『身心俱寂』。這里又是一悟,深達無為,禪宗門下稱為『重關』。修行人得大受用,自在安然,『了無一事』。縱然如此,無始無明尚未勘破,仍不應當停步不前,而應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如何進步?繼續安住離念真心而已。這時已經不需要刻意觀照,白天黑夜純是一心,幾乎不起二念。行住坐卧當中,一心明了而自然不會動搖,所以叫做『如如不動』,這就是三昧正定,三世諸佛的搖籃。

深入三昧以後,心念已經不動,於本來的明了當中,只剩下最後的一點兒認知它就無明。《楞嚴經》所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最後的一點兒沒來由知見,隨著修行者日久功深的行持,於三昧當中,在某個因緣的促動下,轟然瓦解。心中微細念頭,戛然而止,朗然大覺顯現,當即『見性成佛』。

到這里,實在無性可見,因為全見即性;實在無佛可成,因為全境即佛。沒有絲毫對立認知,叫做佛性已是痴人說夢。更沒有個我,也沒有不是我。沒有苦,沒有樂,純是無拘無束大自在。沒有了任何實有之物,因此也就沒有了福禍災難,所以『苦厄度盡』。雖然度盡,卻沒有苦海可度,沒有煩惱可盡,沒有涅槃彼岸可到達。純一圓滿覺性當中,一切本來如是,方便稱為見性成佛而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