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凈法師: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十三)

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十三)

【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為無生。寧逃後有。不以佛力。功行難圓。必待迴向樂綁。親承受記。凈諸餘習。成滿願王。斯為一門超出妙庄嚴路。】

這一段勸我們,好好思維這個法門,是一乘了義之法,然後在迴向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最後一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隨然在凡夫地,也要菩薩行。修圓滿佛法,這樣漸漸地修行漸漸的功行圓滿,我們要迴向極樂世界,不論修禪修密宗的,你承能伏惑發悟,就是伏住煩惱,而末證無生,寧逃後有,就是你發悟,沒證到無聲,開悟明理了,我們沒有見性那是不行的,逃不了後有,還要在世上投生,就迷了。佛在經上講過,菩薩有入胎之迷。羅漢有隔陰之苦。還是迷,投生就迷。來的時候就什麼都不知道,把前世都忘的精光,除非你修行,在禪定中,把前世的根機開發出來才能明了,要不然不能明了。在這個世間修行的人,就是你伏住了煩惱也沒有用。必須證到無聲,無聲以後,還是三賢地,還是有隔陰之苦。我們這一生,就是要了生死迴向極樂世界,永遠不迷了。斯為一超出。妙庄嚴路,這就是說我們要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受記,這一門就超出妙庄嚴路。

【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意母,畢命為期。加以教關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斯為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這一對我們勸說到家了,已經說到位了,沒法在說了,苦口婆心的勸,嘔心瀝血的勸。過去古人,就怕我們信心不足,懷疑,摸稜兩可,東張西望,腳踏二隻船,然後又想去江北,又想去江南,這樣決對修不成功。我們的初惑業還沒有完全斷,何況你的微細的惑業,疑情更沒有斷。你專持佛號,翹勤發願。如子意母一樣,必命為期,加以教觀熏修。教觀就是觀照自己本來的自性佛性這叫教觀。我們天天念佛就像如子意母一樣的想。助發聖智,就是時時觀照本來的自性。助發聖智,慢慢的開發智慧感應道交,功無虛棄,這樣去做,去觀照,回歸自性功夫不會白用的,久而久之,功夫自然開發勝解。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我們的心,二六時,完全的專註佛號上。絕利一原,就是你把全部的事情放下來,一切經教都放下,專持一句佛號,這樣就叫絕利一元。切忌回頭轉腦。就是勸我們要不雜修,修修這個法門,又想學禪學密,還想學唯實,這樣永遠不能成就

又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凈土諸經為導。而力主華嚴。拒果論因。恐難合轍。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序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三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從修功德。還墮胎生。然則誠欲坐寶蓮花。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迴嚮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讀誦大乘方等經曲。言大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第一。因果無差。有何紆曲。】

說我凈土法門,為什麼不以凈土諸經為導,而主華嚴呢。為主據果論因,很難合轍,不複合凈土法門方法。其實華嚴經就是讓我們菩提心,《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都是一部經,有略、有簡、有廣,三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我們念佛的人,首先要發菩提心普賢十大願就是發菩提心,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終不了佛智,不思義智,不可稱智,無等無論最上智,你不菩提心,修諸功德墮胎生,胎生就是生在邊地疑城,心地暗昧,墮落到疑城。這段講《觀經》上品上生者,必須讀誦方等經,大乘華嚴經,第一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