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六祖寺·大願法師:我們要學佛的什麼?

我們要學佛的什麼?

第一個問題,我們學佛什麼呢

佛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是無量無邊;值得我們學習的法門是浩瀚廣大呀。但是總的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向佛學習:
一是學佛發心
第二是學佛智慧
三是學佛的行為,六度萬行;
第四是學佛事業自他二利的廣大事業
四個方面來「常隨佛學」。

第一,學佛發心是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成佛之因,菩提心就是覺悟菩提就是覺,覺悟心。覺,覺什麼?覺到我們不生不滅真心 。因是不生不滅真心菩提心;果就是不生不滅常樂我凈的佛果因果一定要相同,你要生滅的心為因,要求不生不滅的果,這個是不可能的,這個是很難的,這個是已經走偏了。所以「從初發心」,就是指我們要學佛,最初發心,發菩提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初發心 ,真正的發起菩提心就可以稱為什麼?稱為信相菩薩。十信位,初信位的那個信相菩薩

信心之相,依《起信論》有三種信心之相。我們看我們是不是信相菩薩了,你按那個標准衡量一下就知道了

第一個自心本覺,這個是信佛寶;
第二是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寶
三是自心本覺和自性真如二者和合,即是信僧寶。這個是「理體三寶,一心圓具。」但是仍然還要透過,我們仍然還要禮拜事相上的三寶,透過事相上的三寶,來啟發我們自性三寶
依據《菩薩纓絡經》上面講到十種信心之相
一是親近善友,能夠親近知識,遠離惡知識
第二是供養諸佛
三是修習善根信仰三寶以後呢,要能夠「眾善奉行」。
第四是志求勝法。也就是說能夠求證自性真如
第五是心常柔和。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第六是遭苦能忍。因為他已經知道了,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遇到苦的時候,遇到不順環境的時候,知道它都是生滅變異,都是虛幻的,所以逢苦不憂,因為他已經沒有實執了。
第七是慈悲深厚。信真如體同故,慈悲深厚,利益眾生。為什麼能夠慈悲深厚呢?因為他已經知道,我的真心不生不滅的,我要按這個來修,我的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眾生都是真心內的眾生,所以說度眾生就是度自己;所以說只有度眾生才能夠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所以以同體大悲來幫助眾生,所以慈悲深厚。
第八是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寶,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覺自他平等。也因為自己有自信了,信自己本具佛性了,有成佛的可能性了,所以也就能夠有平等對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能夠透過相見到性,所以有平等心,自他平等
第九是愛樂大乘
第十是求佛智慧
這個是十種信心之相這是我們學佛發心,初發心

第二是學佛智慧
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能夠有智慧就能不被外境所迷惑,就能夠出污泥而不染,就能在一切外境萬物上都見自本性

三是學佛的行為。
智慧開啟了自己的正見之眼以後,才能夠明見佛陀開示解脫之道。進一步就要實踐,就要付諸於實踐,就要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這樣子精進地以這個種種的修行六度萬行,來修積福慧二種資糧。

第四就是學佛事業
成就自利利他,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自覺覺他的事業
這是說我學佛的什麼,從這個四個方面可以包括。

如何學呢?
就是我要把佛從因地,直到果地覺悟的行為和所作事業,作為所緣的對境。我們多聞經典,看經典上面開示我們,佛陀因地怎麼發心的?中間怎麼行菩薩道,怎麼修行的?然後怎麼圓成佛道的?我們作為所緣對境,以智慧來觀照,並且融入自心這樣子就可以漸次地放下自心的,放下我們對於外境的執著放下我們對於身心執著就能夠遠離貪、嗔、痴;就能夠內不受慾望所驅使,外不受六塵誘惑;就能夠逢苦不憂,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這個是開示我們如何學。那我們遇到那些順的境界,我們也就能學佛方法,我們就能不被順境染污,不會被它所迷惑。我們遇逆境呢,我們也能夠逢苦不憂了。

摘自:大願法師華嚴經·凈行品講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