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       

                
   一                 雜  一○四(五八)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

    【法義分享】

修行就是要去如實深觀五陰、六根、六界、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剎那生滅變異。進而體證無我無我所。不要以為很容易,認為這個沒有什幺的人都是無常無我只當做一個概念、名相,或當做口頭禪,用嘴巴說而已。若能去實修實證,十個結一定會逐漸斷除而解脫自在

    二              雜  一九○(一八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

   三                雜  三九(二六二)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

    【法義分享】

◎這幾段經文與前面有重複,主要是把一些具體解釋正見經文集中在一起,以便行者對「正知正見」有更清楚的體悟。

   四               雜  四六六(四六七)

  佛告羅?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五               雜  七六○(七四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脫

   六               雜  七六二(七五○)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凈,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痴。

    【法義分享】

◎「無明」就是愚痴、沒智慧;「明」就是打開智慧眼,有正知正見,有智慧

◎注意本經提到「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請參考二十五章第六節:「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

◎阿含經裡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三法印、緣起法及分別種種法義。但,什幺叫做「非緣起法」?什幺叫做「無分別」?阿含裡面對這些深義所談並不多,而初期大乘經論就是在闡揚阿含深義。

如果你真的腳踏實地的修行,又體證到「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則一切的大小乘之諍都會煙消雲散。不但沒有大小乘之爭,也不會有宗教派系之別。

◎阿含深義,也就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都是要用心靈去領悟體會。不是用頭腦思維想像,更不是用嘴巴講。真正心神會那是言語道斷。

   七               雜  七九七(七八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正見?謂正見二種……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八             雜  一一四三(一一六○)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知清凈道,及諸無上凈,

    於余求凈者,至竟無凈時。

  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凈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痴。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痴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