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輯《凈土四經》校點說明
宗舜法師
魏源所輯之《凈土四經》自咸豐六年(1856)編成,迄今共有三個版本行世:
第一,周詒朴原刻本(下文簡稱原刻本)。
周詒朴,又作周貽朴,湖南湘潭人,生年不詳,卒於同治年間。曾負責兩淮鹽務,後專修凈土,是魏源學佛的道友。《修西聞見錄》雲:
周貽朴,官兩淮鹽大使。性篤雅,深明佛意。蓄內典千卷,日以凈業為事。嘗與龔舫、趙煦諸居士相往還。棲心凈土,臨終安祥,親見三聖而逝。(同治年中)
魏源編成《凈土四經》後,因老病,已無力印行此書,故將書稿寄給周詒朴,在信中囑咐他「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因「底本為默深病中所錄,頗有魚豕之訛。」周詒朴用了兩年的時間,「屢刻屢改,兩易寒暑,始克竣事。」咸豐六年周詒朴刻本,是《凈土四經》的第一個刻本。此本今尚未發現有傳世者,故其書內容,只能就金陵本了解。
第二,楊文會金陵刻經處本(下文簡稱金陵本)。
楊文會(1837~1911),號仁山,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清末之著名居士。同治五年(1866),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成為中國近現代第一個編校、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機構。金陵刻經處之首刊即為魏源《凈土四經》。楊文會《重刊凈土四經跋》後有一則說明:「原本湘潭信士周詒朴偕室佘氏捐資敬刊」。可知,金陵本所據的底本,就是周詒朴的原刻本。
金陵本收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四種,書前有魏源《凈土四經總敘》、周詒朴《原刻凈土四經敘》,每經前面,又分別有「敘」一篇,《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後,各有一段附記。書後有楊文會《重刊凈土四經跋》,並「捐資重刊姓氏」。
1981年,金陵刻經處整理舊版,重新印經,首先印行的就是《凈土四經》和《百喻經》、《楊仁山居士遺著》三種。趙朴初《金陵刻經處重印經書因緣略記》指出:「余意支讖譯彌陀經法,為中土大乘盛宏之始;仁山居士刊印《凈土四經》,為近世佛教重光之始;今刻經處繼志述事,復首印此冊,其亦法運更新之始歟!」此本今有金陵刻經處之線裝方冊本流通。
第三,日本卍續藏經本(下文簡稱《卍續藏經》本)。
《卍續藏經》又稱《大日本續藏經》、《卍續藏》、《續藏經》等。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1905~1912)間,由日本學者前田慧雲、中野達慧等編集收錄《大日本校訂藏經》(卍大藏經、卍正藏)所未收者而成,京都藏經書院刊行。其書廣泛搜集中國和日本歷代未入藏的佛教典籍彙編成書,內容上至六朝遺編和唐宋章疏,下迄清代著述之闕帙,且絕大部份系中國佛教著述,故為研究中國佛教者所特別重視,常被單獨刊行。在編纂過程中,曾得到中國佛教界的大力支持,楊文會曾為之在中國廣泛收集佛學著作,供其選用。日本藏經書院也將楊文會所著《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等收入《卍續藏經》。魏源之《凈土四經》就是在這個時候由楊文會送到日本,刻入《卍續藏經》的。因為《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這三種,歷代大藏經均有收錄,魏源《凈土四經》僅僅依照原譯錄出,故與《卍續藏經》編纂體例不合,《卍續藏經》未予收錄。而《凈土四經》中的《無量壽經》,乃是魏源依據後漢·支婁迦讖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卷)、吳·支謙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唐·菩提流志譯《無量壽如來會》(即《大寶積經》第五會,二卷)、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庄嚴經》(三卷)這五種原譯重新編輯而成,其自稱:
蓮池大師舍大本《彌陀》及《觀經》,而專宗小本《彌陀》,固已偏而不全矣。及《雲棲法匯》刊大本《彌陀經》,又專用魏譯,且謂「四十八願,古今流通」。夫天親菩薩《無量壽偈》,已言「誓二十四章」,是西域古本如是,故漢、吳二譯宗之為二十四願。自魏譯敷衍加倍,重復沓冗,前後雷同。是以唐譯省之,為四十六願;宋譯省之,為三十六願。是古不流通,今亦不流通也。加之「五痛五燒」,冗復相等,惟《寶積經》唐譯無之。故《無量壽經》,至今叢林不列於日課;使我佛世尊,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大願,不章於世,豈非凈土教之大憾哉!謹會數譯,以成是經。無一字不有來歷,庶幾補雲棲之缺憾,為法門之善本矣。
所以,魏源在《凈土四經》里所刊之《無量壽經》,已經不是五種原譯,而是自己的創作。宋·王日休(龍舒)也曾就《無量壽經》四種原譯(缺唐譯本),會集成《大阿彌陀經》(二卷),明代開始單獨入藏(首見洪武南藏,「寧」字),日本《大正藏》也有收錄,均署名為「王日休校集」。因此,《卍續藏經》也將此「會譯本」作為魏源著作予以收錄。除此會譯本《無量壽經》外,還收錄周詒朴《原刻凈土四經敘》、魏源《凈土四經》總敘、《無量壽經》會譯敘、《觀無量壽佛經》敘、《阿彌陀經》敘及附記、《普賢行願品》敘及附記,並收錄楊文會《重刊凈土四經跋》。
《卍續藏經》本雖據金陵本重排,但文字顯然經過了校改。如金陵本「道場樹一段,未譯無之。用魏、唐譯本」一句,其中「未譯」乃「宋譯」之訛,《卍續藏經》本則不誤。又如金陵本「即《十六觀經》之下品往生,石得見佛也」一句,其中「石得」乃「不得」之訛,《卍續藏經》本亦不誤。
除這三個版本外,涉及魏源會譯《無量壽經》的,還有清·王耕心依據魏源會譯本所作《摩訶阿彌陀經衷論》(一卷),但其中引用的魏源會譯本《無量壽經》字句與流通本多有不同,原因在於經過了王蔭福(梅叔)的校訂。王蔭福之「記」雲:
其餘字句,亦多未安。是皆後學所宜審,無取依違也。今蔭福再事校讎,俾歸嚴整。
故《衷論》中引魏源會譯本《無量壽經》的文句,已非原貌,不足取校。但其所錄魏源「《無量壽經》會譯敘」及會譯本夾注之文,乃是原文,可資校勘。
中華書局1976年3月編輯出版《魏源集》(第一版),整理收錄魏源佛學論著五種,計:《凈土四經》總敘、《無量壽經》會譯敘、《觀無量壽佛經》敘、《阿彌陀經》敘、《普賢行願品》敘。至1983年10月,中華書局出版增訂本,增收「《觀無量壽佛經》後記」一篇。而《阿彌陀經》後記未收,殊不可解。此本雖然經過整理,但標點錯誤甚多,今略舉數例如下:
如清世宗(胤禎,即雍正)所編《御選語錄》,原名如此,不當作「御選《語錄》」。
又如「《徹悟禪師語錄》曰:『觀經是心作佛,是心即佛。』」其中「觀經」乃是《觀無量壽佛經》之省稱,此處漏標書名號,故當補足。
再如「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自《十方佛贊》以後,即判為流通。』良為直捷,可以並行。」其中《十方佛贊》乃杜撰之書名,當去掉書名號。
其它如「真珠、寶樹、瓔珞、天樂」一句中,「寶樹」下脫「樓閣」二字。「而自《下法界品》下」一句中,「《下法界品》」當作「《入法界品》」。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另外,《魏源集》據周詒朴之敘補輯魏源書信一則,其中有一句雲:
《魏源集》的校點者誤將「但辦一心」改作「但瓣一心」,以後引用者習而不察,均沿其誤。從版本角度看,無論是金陵本還是《卍續藏經》本,均作「但辦一心」,並無異文。從文義來看,所謂「辦」,是成就、成功的意思。「一心」,指的是「一心不亂」,即持誦「阿彌陀佛」名號之心專一不亂。「九品」,即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九種品類,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語出《觀無量壽佛經》;故凈土宗多用「九品往生」、「九品凈土」、「九品蓮花」等語。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所以魏源說,只要成就(獲得)一心不亂,命終之後就能夠往生西方,登上九品中的某一品。校點者顯然是將其與「一瓣心香」之類的說法弄混了。
從上述幾個版本來看,我們認為《卍續藏經》的編輯方法最為合理,所以此次編輯《魏源全集》之「凈土四經」部分,沿用《卍續藏經》之例,收錄魏源的著作(包括編著)八種:
一、《凈土四經》總敘
二、《無量壽經》會譯敘
三、《無量壽經》(會譯本)
四、《觀無量壽佛經》敘、
五、《觀無量壽佛經》附記
六、《阿彌陀經》敘
七、《阿彌陀經》附記
八、《普賢行願品》敘
並將周詒朴《原刻凈土四經敘》、楊文會《重刊凈土四經跋》作為附錄收錄在最後,以資參考。
本書校勘體例,完全依據《魏源全集》的要求。另有數端補充如下:
一、因金陵本為目前能見到的最早刻本,最能反映《凈土四經》原貌,故以金陵本作為工作底本。
二、以《卍續藏經》本、《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本(簡稱《衷論》本)為校本。
三、凡底本有脫訛的,據校本補改,並出校記說明。凡底本不誤,校本誤的,則不作說明。
四、原書已經分段的,盡量保存原貌。未分段的,根據文義和篇幅的要求,酌為處理。
五、會譯本《無量壽經》中,有魏源的大量夾注。為保存原貌,仍用夾注形式排印,並以小一號字體及字形,以示區別。
注釋:
01、按:見周詒朴《原刻凈土四經敘》:「六年春,自秦郵馳書問訊,並手錄《四經》,序而見貽。」
02、見清·咫觀集《修西聞見錄》卷三,《卍續藏經》第135冊第555頁上。《卍續藏經》據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景印本。
03、按:上之引文,均見周詒朴《原刻凈土四經敘》。
04、按:見楊文會《重刊凈土四經跋》:「今者廣募信施,重鋟梨棗,庶幾魏公一片婆心,末學咸受其惠。」時間在「同治五年佛成道日」。又,《凈土四經》之功德名末,有附記一則:「金陵刻經處創始時刻本。、金陵書局甘國有鐫板。」又,趙朴初《金陵刻經處重印經書因緣略記》:「清末石埭楊仁山居士發宏誓願,創辦金陵刻經處,首刊《凈土四經》,以餉國人。」(金陵刻經處新刷本《凈土四經》首)
05、按:《百喻經》為魯迅施資刻印本。
06、按:其事見《楊仁山居士遺著》第十冊「等不等觀雜錄卷八」之「與日本南條文雄書」及「與日本藏經書院書」。金陵刻經處本。
07、按:見《卍續藏經》第73冊。
08、按:「大本《彌陀》」即《無量壽經》。後文「小本《彌陀》」即《阿彌陀經》。
09、見《無量壽經會譯敘》。
10、見《卍續藏經》第150冊。
11、見《卍續藏經》第32冊。
12、見《卍續藏經》第32冊第559頁上。
13、見中華書局本《魏源集》第246頁。
14、見中華書局本《魏源集》第251頁。
15、見中華書局本《魏源集》第252頁。
16、見中華書局本《魏源集》第249頁。
17、見中華書局本《魏源集》第252頁。
18、見中華書局本《魏源集》(增訂本)第934頁。
19、見《大正藏》第12卷第347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