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一種人生的修行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什麼是忍?中國對於“忍”有特殊的理解,通常認為,所謂的“忍”是“忍辱”。我們常說忍辱負重,沒有忍辱就不能負重,沒有忍耐,就做不成事。為什麼要忍呢?因為忍可以避免我們受到許多無謂的困擾和傷害。在我還沒有強大的時候,就需要學會忍耐,這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小不忍則亂大謀。在我們變得很強大時,也要學會忍,這是一種人生的氣度與涵養。

  一位西方學者曾經說過:“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會逐漸給你帶來好處。”一個人要獲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須學會忍耐。從某種程度上說,忍耐是成就事業所必需的。在有些人眼中,忍耐常常被視為軟弱可欺。實際上忍耐是一種修養,忍耐是經歷了暴風雨的洗禮後,自然所生的一種涵養,忍耐能夠磨鍊人的意志使人處世沉穩,面臨厄運泰然自若,面對毀譽不卑不亢。

  弘一法師曾說:“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有人欺負我們,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去還擊,他打你一拳,你最好能還他兩拳。所以,我們經常看見,有人為了一點小事就爭得面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常常存在著上司“欺負”員工事情很多人因為連一點兒氣都不願意受,結果到哪裡都把自己搞得很孤立。其實,和你有一樣經歷的人大有人在,甚至可以說,所有人都和你是一樣的。但為什麼只有你認為自己在受氣?這是因為你不能“忍”。有些事情,忍忍就過去了

  宋代的呂蒙正初次進入朝廷的時候,有一官員指著他說:“這個人也能當參政嗎?”呂蒙正假裝沒聽見,付之一笑。他的同伴為此憤憤不平,要質問那個官員叫什麼名字。呂蒙正馬上制止他們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輩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呂蒙正以自己的大度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後來那個官員親自到他家裡去致歉,兩人結為好友,相互扶持。

  忍耐並非軟弱可欺,恰恰相反,忍耐是心靈強大者的一種自然反應。忍耐是一種君子風度,是一個人胸襟博大的表現。能忍耐的人,往往可以在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為,一個缺少忍耐力的人很容易就被摧折,而有著強大忍耐力的人則會在風雨中無懼而行,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世人往往因為不能忍,一句話、一件小事就可以引起紛爭,搞得誰都不愉快。

  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有位青年脾氣暴躁,經常和別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歡他。有一天,這位青年無意中遊盪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塗去,安心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哎,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幹了吧,何必擦掉呢?”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為它打架!”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只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忽然舉起拳頭,向禪師頭上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在那裡,實在無話可說

  所以說,忍耐是一種高深的修行,需用一番工夫才行。弘一法師曾說過:“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若決裂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人在紛擾之中容易變得頑固、衝動。但這也正是修身養性的好時機。人做事衝動,性情激烈,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還會與人結怨,到頭來一事無成。這是非常愚蠢的。如果忍耐過這一陣子,便可以受益無窮了。

  “忍”字是心頭上一把刀,如果忍不住,這把刀就會落下來,傷人傷己。清代的尹和靖說:“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慎。”災禍往往出於一時的不能忍耐。弘一法師深諳此理,所以“忍耐”貫穿了他的一生。當我們感到憤怒或者遇到逆境的時候,隨意發脾氣、報復、掙扎都是沒有用的,這樣只會帶來更大麻煩,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而“忍耐”這時候就會發生極大的作用。忍耐能夠讓我們靜下來,耐心地等待一切不快都過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