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楞嚴大義》見道之五

楞嚴大義》見道之五

可是阿難尊者因為沒有這種道力啊,沒有見道。實際上呢,說阿難沒見道是不對的,他其實是初果羅漢。他見是見道了,只是功力不深,修道定力不夠,所以他又再次啟問。同時阿難啊,他扮演的永遠是兩種角色:一種是佛的弟子;一種是眾生導師他是眾生問的,替有有我的人問佛的。那麼,佛講:這個想不真,所以有輪轉。阿難心裡就想了:那我這個心是怎麼回事啊?我怎麼讓這個心進入真正的三摩地,進入修行呢?我要像佛一樣有定力。佛就問他:你這顆心到底在哪裡?因為他回答的時候,是用妄想的心去回答,我們如果用妄想的心去想任何事情,去回答,那一定都是世間生滅法。師父要考查你的功夫,並不是考察你的妄想,而是考察你是不是還以妄想心去回答問題。如果你學習了教理以後,在那裡分析:心性不生不滅的。想好了師父問你:你看看,你談談心性狀態是什麼?那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狀態的,沒有樣子的。我們一聽啊,就知道是你用妄想在回答。因為你過了這些話,如果你從來沒有聽過,或者是一個小孩子或者是一個剛剛到佛門里的,不懂佛教的人,你問他,他說心性是沒有生滅的,那是了不起,那是他真正講到了。可是,你聽來的那些道理,你再去回答,完全是想法而已。只有你不以任何的妄想,「此想不真」,不想了,師父問答你的時候,你處在不想的狀態去回答,一定是百分之百準確的,沒有差錯,這就是一個功夫問題。

2、妄想心的兩種狀態

可是阿難呢,他一聽到佛這么問他:你以眼見,用心去見這個眼,他又要想自己證得三昧用心證得三昧,那你心在哪裡?所以,第一卷就開始有七處征心,七個地方,徵求你的心你的心到底有沒有在這七處?交光大師說:這不叫七處征心,因為,如果是徵求這個心,那說明佛也把這個心當成是真的,有個心想問你。所以,他認為是七番破處,七番破處,就是心在什麼處所,將這個處所也破除掉了,心不在那個地方,不能認為有一個心在那裡。那麼,七處征心呢,實際上,是破除我們凡夫妄想執著這顆心。我們修心密的都知道,這個修行的下手處啊,一定要在一不生,了了分明在這個地方去契入。

但是我們這顆妄想心,它表現的狀態兩種:第一種是妄想動的狀態妄想動起來了就是我現在想這個,等下想那個,想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的;還有一種狀態,是它不動狀態。這個就要命了,妄想動了,我們能看得到,妄想不動了,我們看不到了。用唯識的話說,妄想動的狀態就是第六意識,就是意根追逐外界的法塵,就是我們自己想到了外界的一個概念,把這個概念抓過來,在腦子裡面出現一個情景,這個情景就叫妄想。它是一個動態的,所有的妄想都是動態的,這一點我們大家能理解。

但是,當你想什麼了,我們的意根不去追這個法塵,腦子裡面不讓它概念不去追求概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意根的本身,也就是第七識,叫做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執的根本。,沒有妄想,但是,它具有一種恆審思量的這個功能。恆審,感覺好像是永恆的;審就是審查。我們很多修心密的同修,在打坐的時候都有感覺,坐在那裡持咒持久了,大概兩三百座以後,可能經常會覺得打妄想,又有一個老看著自己打妄想那個人,是不是?背後老有一看著自己打妄想的,妄想就像小狗一樣,東跑跑西跑跑,然後你背後總有一個,看上去沒有動的,是一種靜態的,能夠看住這個妄想的,這個東西它一直在那裡。來來去去,來來去去,來來去的是妄想;不來不去的,在背後的,這就是意根,這是第七識。所以感覺是恆審,審就是審查。你這個人過來,像我們那個機場安檢的機器一樣,你人過去了安檢機器在這里盯著,你身上有什麼東西就叫,沒有它就不叫。它永遠都是那樣,它在那裡不動,我們的意識啊,背後的這個意根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能感受到沒有妄想明明白白了,但是,我執還是沒有破,它沒有辦法桶底脫落。實際上這就是桶底,只是這個桶底沒有脫落,我們再把這個桶底加重,加份量給它加水,加加加,加到一定程度,桶底散開了這就見地開了。所以,一般的人都會把第六意識妄想,這個想法當成是我,當成是我的心我心痛了,我心舒服我現在的心,有些人說我心在這里,心痛,實際上他可能心臟不舒服,覺得我心痛了。有人說那個人生病了,他是我的親人我心很痛。所以呢,對這個心就很難把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