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苦」從哪裡來?如何是離苦得樂的方法?


「苦」從哪裡來?如何是離苦得樂方法?(上)

幾天跟大家談到「三塗之苦」;「塗」有二義:一為殘害,如塗炭;一為所趣,即梵本《無量壽經》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譯為「惡趣」、「惡道」。而人之所以墮落「三塗」(又稱「三途」),是因為身、口、意造作惡業所感得之果報

「三塗」即:(一)地獄(火塗),在地之下、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地獄,造上品十惡之人將來就會墮入此趣。(二)餓鬼(刀塗),造中品十惡之人將來就會墮入此道。其中罪重者,積劫不聞漿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間盪滌膿血糞穢;又其次者,時或一飽。(三)畜生(血塗),造下品十惡之人死後就會墮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等。

由此可見,三塗之苦,其苦之盛,實在是可怖可畏。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中,三塗是極苦之地修羅則瞋心太重,而天界福報享盡之時仍有五衰的現象,唯有人道才可以修行,所以古德訓晦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為佛子者,應常自警惕,勤修五戒十善將來可得以生天或為人,不會墮落三惡道之中受無量諸苦。而且應效法佛陀精神,本慈悲心,發菩提願,為一切眾生拔除苦難。平日所有禮拜、誦經等功德,悉皆迴向,令諸受苦眾生,同得救拔。

三塗之苦,固然是苦,但人間之苦,又何嘗不苦?在現實生活中,多少人間煉獄、多少苦難眾生,需要我們去幫助、救濟;有多少人缺水、缺糧、缺衣、缺物,也需要我們施以援手;有多少愚迷眾生,需要我們拯救、引導他們棄邪歸正;所以我們除了要發「下濟三塗苦」之悲願,對墮入惡道的眾生發心救濟外,更要發廣大心,行菩薩道,普願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終得解脫

「苦」從哪裡來?

然而,為什麼世間會有這么多苦?「苦」從哪裡來呢?世界最苦的事又是什麼呢

《法句經》雲:「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慾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原。」人之所以有苦,其根本禍患,就是因為有了這個身體,而人之身心是相連的,所以身體就成為一切苦惱及苦痛來源

我們的身心佛教里稱為「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人的生命現象的全部。五蘊包括「心法」和「色法」,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質」部分。心理部分又分為「心王」及「心所」;受、想、行蘊屬於心所,識蘊是心王;識是分別心、認識心,從認識心、分別心所產生的心理現象,名為心所,是屬於心王的心理的活動。因此,沒有心王,就無法產生心所。不過在原始佛典中,尚未把心理活動,分析成為心王及心所,只以五蘊的後四蘊,涵蓋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

關於什麼是世間最苦的事情,以下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佛陀在舍衛精舍時,有四個比丘,閑坐樹下,相互討論著「世間什麼事最苦?」

一人說:「人生最苦最大的憂患,莫過於淫慾。」

一人說:「人生最苦最大的憂患,沒有比飲食更重要,一旦面臨饑渴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能做。」

一人說:「我以為瞋恚,是人生最苦最大的憂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心會使人受無量的罪刑。」

最後一人說:「恐怖與驚懼,是人生最苦最大的憂患,每天生活恐怖驚懼中,身心不得安寧。」

四人在高談闊論的時候,剛巧佛陀來了,問四比丘討論何事如此激烈。四人各將意見說出,請佛陀作評判,佛陀聽後,如是答說:「你們所說的最苦事都不是究竟的答案。」

佛陀告訴四位比丘說:「天下最苦莫過於有此五蘊色身,色身才是造成一切憂悲苦惱的根源。我們會有饑渴寒熱,恐懼驚怖熾盛淫慾,瞋恚忿恨,都是由於我們的色身作祟。身體是一種苦器,勞心積慮,憂畏萬端,弱肉強食,互相殘害,以致於在六道中沈淪不息,皆由貪愛色身而為。」

古人說:「吾之大患,因吾有身。」我們一切苦痛的根源,無非來自於對五蘊色身的執著。由於六根對六塵的貪愛,因而造成種種苦惱的起源;我們眼貪好色,耳迷五音,鼻慕好香,舌嘗上味,身貪細滑,意念紛飛;當得不到的時候,就心心追逐,而當失去的時候,就念念不忘;試問這樣苦不苦呢?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五蘊色身,才是人生最苦最大的憂患。 

「苦」從哪裡來?如何是離苦得樂方法?(下)

「三苦」與「八苦」

事實上,佛法所謂的苦與世人的一般理解有著很大的不同。在佛法當中,苦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甚至可以說,它包括了有情的一切感受。就性質而言,三界眾生所受的苦可分有三種,即苦苦、壞苦和行苦。就種類來分,則有八項,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苦。若以「三苦」與「八苦」的關系相連來說:

(一)、苦苦

就其來源的不同可以有六種,即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會和求不得苦。生苦,指的是出生時的種種痛苦;老苦,指的是年老體弱時的種種痛苦病苦,指的是患病時的種種痛苦;死苦,指的是臨終時的種種痛苦;怨憎會苦,指的是仇人(或不喜歡的人)見面時的種種痛苦;求不得苦,指的是所求不遂的種種痛苦。這六種苦的感受都是人們所常見的,因而都會有一定的體驗與感受。

(二)、壞苦

當然,人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純然是苦,也有不苦的時候。什麼是不苦的呢? 中國古代文人都以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生的四大美事,而人一生時刻所追求的,就不外是這四件事。可是,不管是良辰、美景還是賞心、樂事都不可能是永恆的、永久的,總有一天會壞滅、消失。

因此,所謂壞苦,即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要結束時,對有情身心所造成的種種痛苦。這樣的痛苦,與八苦中的愛別離苦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愛別離苦的是與所愛的人不得不分離時的痛苦,而壞苦則不僅於此,還包括了一切所心愛的事物,即良辰、美景等之壞滅、消失時所產生的痛苦

(三)、行苦

除了苦苦和壞苦這兩種痛苦或歡樂的感受所產生的直接的苦之外,佛法中還有一種苦受,即行苦。

行苦與苦苦和壞苦的表現截然不同,人們通常不易察覺到它的存在的,所謂「行苦」,就是因歲月的遷流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種種莫名的憂傷,是一種深沈、無奈的痛苦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說:「苦觸因緣生苦受。」根據佛法對苦的特殊看法不難發現,苦苦是就眾生自身而言的,壞苦是就樂不常在而說的,而行苦則是時空變化的不可抗拒性而立的。

「三苦」與「三界

若以「三苦」與「三界」相配而言,欲界的眾生,都具有苦苦、壞苦、行苦的三苦;色界眾生是在禪定中,只有壞苦和行苦;到了無色界時,就只有行苦。那是由於苦苦是最粗重的,其次是壞苦,所以欲界的眾生,能了解到苦苦、壞苦,至於行苦最微細,則不易體會;到了色界眾生,知道有壞苦,也能體會到行苦;進入色界的無想天以及到了無色界的眾生,已進入無想非無想的深定中,苦苦、壞苦俱無,只有行苦還在,由於尚未出離三界,當出定之時,又會回到萬丈紅塵煩惱世界了。 

也就是說,八苦之中,欲界的眾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到了色界無色界時,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陰熾盛)中的行、識兩蘊所招致的苦,例如行苦,即是五蘊之一。第八苦總括了前面的七個苦,也即是前七苦的總結。新譯「五蘊」,舊譯為「五陰」,此苦有二義: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蘊,因而眾苦熾盛;2.由於具有五蘊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滿眾苦,故名五蘊熾苦。

五蘊,在《阿含經》及《阿毗達摩》,稱作「五取蘊」。何故被稱為五取蘊?因為五蘊的產生,就是由於執取貪、瞋等煩惱故稱五取;五蘊經常從屬於煩惱五蘊生起煩惱故名五取蘊。換句話說,因為有煩惱,故產生五蘊現象;因為有五蘊,故產生煩惱執著;互相執取,互相依存,彼此糾纏。因此,凡夫所處的環境,稱為娑婆世界,不斷地由五蘊執取煩惱,由煩惱生起五蘊。只要五蘊仍產生活動,就會不斷地生滅,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苦苦相續,無有出期。

離苦得樂方法

因此,五取蘊其實即是眾生即是苦諦,即是世間即是三界。當此五取蘊不熾盛時,就沒有眾生,就沒有苦諦,就沒有世間,就沒有三界。換句話說,一切苦的根源,無非是我們的五蘊身心未空,我們的心識上有著種種的迷惑,因惑而造業。有了業,就會隨業受報、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於苦的種種,實在難以盡述,上面只不過是扼要的說明。總之,「諸受即是苦」,所有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苦是與生俱來,無可避免的。要想離苦,首先就要消業,使身、口、意三業棄惡向善。與此同時,更要斷惑;斷惑就是轉迷為悟;悟後就可以離苦得樂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最近兩、三個星期,我都會陸續為大家講解《心經》的意義)我們修習佛法目的,就是為了開啟般若智慧,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令凡夫眾生從五取蘊熾盛之苦中得到解脫

所以,欲想解脫世間之苦,唯一的方法就是求得究竟寂滅,不再六道輪迴,這樣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然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可以說是究竟寂滅呢?依《雜阿含經》的指示說:必要修心,攝住貪欲心,息滅瞋恚火,對世間虛幻的外境,以淡泊的態度去面對,唯有將這顆賓士的心止息下來,寂滅自然現前。攝心守定,妄想自然消滅,世間的苦就會消除,就能得到涅槃,這才是究竟快樂辦法

(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