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之不兩舌 摘自寬運法師《因緣集世間》 兩舌者,兩頭挑唆是非,向彼道此,向此道彼的挑撥離間行為。兩舌都是由三毒引起,小則誤人,大則誤國,更誤於己,重罪的墮拔舌地獄,倘得為人,世世冤怨,互相報還。 當人在煩惱或受了委屈或酒醉或與別人意見不合時牢騷自然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與人語無二三,因煩惱、酒醉而說破壞話,雖結口業,但此業不重。 佛制五戒時,戒飲酒是其中之一。以前造酒是用谷、果、葯草等造,果酒者,是蒲桃阿梨樹果;葯草酒是用種種葯草,合和米曲甘蕉汁中而變成酒。簡單說酒能令人心動放逸,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但益身甚少,所損甚多,特別洋酒,酒精濃度強勁,容易令人醉倒,喪失理智而做錯事,又或將隱藏心底之秘密向人泄露,破壞事情。佛說飲酒有三十五失,主要是:酒能亂性、縱色放逸、斗諍之本、裸露無恥、伏匿之事盡向人說、敗壞事情、朋黨惡人、疏遠賢善、人所憎惡,不喜見之、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飲酒令造業機會增加,是故不應飲酒。(《大智度論》) 娑婆世界若無妄語兩舌惡口綺言,就不名娑婆,名為凈土了,所以我們不能禁止別人口業的發生,但要制止及提醒自己不能犯。佛陀制戒都是這個用心。倘若不慎說了破壞語,能心中生悔,我愚痴故,作如是說,專心懺悔,亦遮止他人作破壞語,示其善道,這樣業亦不重。 阿闍世王子受了提婆達多可惡的兩舌唆擺,生怨恨心,因而毀謗佛陀、虐弒父王頻婆娑羅王、囚禁母親韋提希夫人,徹底破壞倫常道德,造五逆罪。阿闍世王於佛陀入滅前八年自立為王,並吞鄰近諸小國,大張中印度霸權。後因弒父之罪而遍體生瘡,幸得父親夢中示現,專心向佛陀懺悔,皈依佛教。王與迦屍國波斯匿王數度交戰,得佛陀之開示而言和,更以善治國。佛陀滅度後,阿闍世王為佛教教團之大護法,摩訶迦葉於七葉窟結集時,阿闍世王為大檀越,供給一切資具。 阿闍世王犯五逆罪,垂死懺悔,改過自新,改變自己不好的命運,得到現世福報,更因護持佛教造來生福緣。 俗語說:「入山不怕傷人虎,最怕人情兩面刀。」最難防範的人,就是兩舌小人,因為小人善於刀口上塗蜜,抵觸蜜語時毫不察覺其虛偽,發覺時則後悔已遲,更高明者可能終身不會被揭穿,但逃得過世人耳目,卻逃不過因果報應,是故聰明反被聰明誤。東岳廟有一副對聯:「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此,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載,不兩舌獲十種功德。一者身不可壞平等;二者眷屬不可壞平等;三者善友不壞平等;四者信不壞平等;五者法不壞平等;六者威儀不壞平等;七者奢摩他不壞平等;八者三昧不壞平等;九者忍不壞平等;十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佛在《優婆夷凈行法門經》中告訴我們,過去生中修不兩舌者,可得口有四十齒,齒白整密。若在家者,作轉輪王管理四天下,無有盜賊,眷屬清凈堅固無壞;若出家作佛,得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堅固受持如來法藏,不為四魔之所能破。 《十善業道經》雲:若離兩舌,得五種不可壞法。 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