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三)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三)

      好,那麼就開始了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足跡遍游在恆河兩岸。他在跟一切外道的對恃當中,以獅子吼、無畏說來宣說,擊響正法之鼓,吹響法螺——法螺表明吹得很遠,執持法劍來破解一切眾生知見上的錯誤煩惱,建立正法之幢。震響法之雷,這個雷就像春雷,一震響就能夠覺動、震動眾生善根。「曜法電」,眾生無明長夜當中一點都看不到情況哪,這時候一個閃電過來,朗然可以照見東西了。「澍法雨」,布下慈雲法雨,潤澤這個三草二木,隨眾生的根機得到法雨的滋潤。所以這一代時教,那是大事因緣。這個佛成道之後,他唯一一樁事情就是做教育家,以正法音聲覺悟一切眾生,其法性的光明普照無量的佛土。「無量佛土」表明釋迦牟尼佛不僅是在我們閻浮提講經說法他在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示現,一切世界都有這六時震動之相
 總的能攝受魔界的眾生:震動魔的宮殿,使各種魔子魔孫都能害怕,最終由敬畏佛的功德皈依,得到降服。這個就像《維摩結經》所講的,那個魔女最後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本來她不想回到魔界去,但是維摩結還是希望她回去:「你在魔的宮殿——魔界,奉行無盡燈法門,把你發菩提心的這盞心燈照亮更多的魔民,你的魔界也就一片光明。」魔界、佛界:有光明之魔界也就是佛界了。
    好,「摑裂邪網」就是裂開那些邪見之網,表明這個邪見之多就像很固結的網。這就指當時的九十五種外道心外求法——這個六十二見,這些都要中道了義來斷除。在這個修道當中,見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古代的印度也常常辯論——外道之間對真理的辯論。他們倒是很真誠的,如果辯論輸了是要砍頭的——墮到負處是以頭作為代價的。但是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外道的辯論當中,那些外道輸了,佛就是很慈悲:「我法裡面不斷頭,你只要做弟子就可以了。」所以佛跟外道辯論的時候,先要準備很多的比丘衣服:辯論完了以後,一大的人就做比丘了。
     「散諸塵勞」,用什麼散?什麼叫塵?也就是憍陳如所證的圓通裡面談到的客塵煩惱問題。這個塵——這個煩惱,我們怎麼樣來了解它?憍陳如講自己修道的體會,比如一個客棧裡面,這個主人不動的,這個客人或者住一天,或者住三天,或者住十天,是要走的:能走的就是客,不走守住那裡就是主。那這個動的就是煩惱不動的就是佛性。那這個呢,用「客」。再來比較一下這個「塵」——這個微塵微塵呢,我們感知不到,但如果一個窗戶裡面一束陽光過來,你透過陽光就知道這個灰塵的紛擾擾之相。但你怎麼樣知道?你發現這紛擾擾之相是有兩個先決前提:第一,有光亮過來;第二,是有一不動的空——虛空在那裡,透過不動虛空發現了塵的紛擾擾之相。好,那麼不動的空就是我們的佛性,這個塵就是煩惱。所以你要「散諸」這樣的一個客塵煩惱,還是要用般若的空性才能散掉。這個五欲——對五欲的猛利的追求,這些煩惱你不能照見它的空性,你認為它很真實,你必然要趨向於它,去造孽。我們了解它的空性,我們就對這些五欲的東西——刀刃上的蜜,就不會再感興趣。所以為什麼佛要講二十二年般若經典你有對這種自性緣起法的那種自性本空——畢竟空、無所有——的般若智慧觀照,煩惱力量就會降低,甚至就沒有。也是由般若智慧來生起我們持戒意識,來降服我們對五欲的那種猛利的追求。
    五欲的這種追求就像塹——塹就是護城河——那樣的深。你要保護這個城牆,護城河都要得很寬,都要得很深:來防止敵人。用這個比喻我們的五欲就像這樣的一個深塹的情況。無始劫來我們都被這個五欲所欺騙了,現在——今生,聞到佛法要把它摧毀——壞掉它。壞掉了這個塵勞和慾望,我們就能庄嚴保護我們的「法城」。這個法城就是涅槃城——我們自性如來藏,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的種子、佛的慧命。由這個來開顯闡述這些法門,這些法門無非就是讓我們對治煩惱進入涅槃城的。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但佛性被遮蓋了,所以要「洗濯垢污」。就像一面鏡子——古鏡照天照地的功能,現在蒙上塵垢,你得要慢慢洗掉它。洗掉了垢污,它「清白」的功能自然顯現——不從外得,這就是「顯明」。你洗掉了塵,明就顯出來了,不是另外製造出來的。用這樣的一個智慧光明來融化佛法,來宣唱、流布「正化」——正法的教化。正化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一切宗教、地一切哲學它也談教化。一切外道心外求法都是邪,所以它叫邪化;如果二乘的行人也用他的方法來教化,但是他比較偏——不圓不全,這叫偏化;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夠得上正化。
    好,佛在一代時教裡面,在種種說法過程當中,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有持戒意識。這種持戒意識首先就表明他托缽——「入國分衛」,到哪個國家都是托缽的。這個托缽佛陀在世的比丘一個常規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講:你有托缽的因行,以後就有得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的果報。那托缽實際上表明佛陀在世的比丘天天跟眾生打交道,不離眾生。所以托缽第一為眾生福田——給他福田機會,然後勸化他皈依三寶。所以你有眾生福田機會,你本身的悲心就起來了也能利益眾生。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開顯自己的智慧?就是由於他的慳吝心。你去主動給他一個機會讓他慳吝心。在比丘這裡,尤其在聖者這裡種福田,他以後的後果將會很好的。這個比丘托缽也能夠有利於自己道業,如果一天到晚自己要種菜,種糧食,自己要做飯,洗菜,洗碗,你一天到晚都忙不過來,哪能有專心道業呢?少事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在道業上。
    那麼這個托缽也還有一規矩,你托缽能到哪個地方去?我看哪個地方的樓高一點,富有一點,我沖到那個地方去,那是不可以的。比丘要有平等心你托缽就是次第乞食。進了一個村落從第一家乞起,不管他是窮還是富。如果第一家沒有托到,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隻能托七家。如果到第七家也沒有托到,說明你沒有緣了,沒有緣你就自己的蘭若去修道好了,不能托第八家。你不能說沒有緣,我把整個村莊幾十戶、幾百戶都給他托完,那不行,最多七家。所以佛就示現「分衛」,這個托缽制度很好。但是來到我們中國就沒有行得通,現在有的寺院會表演表演,表演一下也挺庄嚴如果你到一個沒有信心的村落地方去,可能還真的托不到呢。
    好,這個佛做這種分衛——托缽,能夠得到很多豐富的飲食。因為通過佛陀的教化,很多的信眾包括社會白衣,知道在佛那裡能種上福田那是了不得啊!那福德種一得萬報。所以常常佛游化的地方後面跟著很多車子,隨時給與供養。甚至為了得到一個供養機會去做交易:「哎!你這個機會給我,我給你十萬錢。」這個佛的德行會有這麼高!所以我們修道人如果一點供養都沒有,你千萬不要說人家,是自己不行——自己的德業不行。
    好,這就是貯積無上的功德,為眾生顯示福田你看看,只要想一想這一幕,我們都會感動得掉眼淚:一個做太子的這麼富貴的人,竟然拿著站在你的門口默然。這是一個什麼場景?這才是佛的慈悲他不是一般討飯的人。所以講這個比丘叫乞士,不叫乞丐。他乞士,「士」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這種胸懷呀——文化人。他乞這個飲食來資身,乞法來資心的,最終的目的是修道的,也是利益眾生的。
    好,佛講經說法都要觀機,等他要說法的時候,首先要現出欣喜的笑容。當佛露出笑容的時候,口裡都是五色光明出來,表明這尊佛是證到了五分法身功德的,他說的話沒有一句是差誤的。以種種的法葯「救療三苦」——我們的苦苦、行苦、壞苦。這個有三苦、八苦、無量苦。那麼當我們處在苦難的時候,我們就有煩惱。所以每個眾生都是病人,佛是大醫王,開顯的法門就是法葯,來救療我們離開種種的苦報。顯現無上的道義——就是佛的這種無上之道,以及佛的無量的功德。為一切菩薩成佛之記,令一切眾生都能成就正覺。這個在法華一會當中就能表達得更徹底:一切眾生都授記成佛,乃至於連八歲的龍女成佛
    好,第八相就示現涅槃之相。「示現滅度」,滅度是佛的示現,實際上沒有滅度佛,沒有佛滅度。但為什麼要示現滅度?《法華經》也告訴我們,佛可以住壽一劫、百劫、百千萬億劫,但是長久住世,眾生不生稀有難遭之想,也就是為了教化、拯救眾生,故示現滅度。示現滅度之前會告訴子女說:「我要出遠門了,我給你們留下了葯,如果你身體不好,可以吃藥。」但是如果這個父親在的時候,子女都不把這個話聽在心裡。等到這個父親出遠門,派了一個人過來啦:「他在客地他鄉去世了。」當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這幾個子女才猛然想到,他的父親多麼好,多麼慈悲。這種無明昏沉才會醒覺一點,才忽然覺得:「哦,我的父親還留了什麼東西!」這時候就去找那個東西。一找這東西呢,就是葯在那裡他就開始服藥。哎,服藥病就好了。所以這個長者出遠門就「示現滅度」,派一個使者說:「你父親去世了。」葯就代表舍利子——舍利,佛的舍利在這個世間——法葯已經結集在這裡。這些眾生就是子女哪,能按法來修行就等於他的病能好。是這麼一個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如果從菩薩的眼光來說,佛沒有滅度,智者大師證到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既然儼然未散,那佛沒有滅度。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凈土文化進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