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釋經題
在第二屆東林寺凈土文化進修班上,我們有這么一個殊勝的機緣,共同來探討凈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根本經典——《佛說無量壽經》。這是大家多生多劫跟凈土法門、同阿彌陀佛深結法緣所致。同時在東林寺,慧遠大師在1600年前啟建白蓮社,
所依據的經典也主要是《佛說無量壽經》,專修念佛三昧。這個理念集中體現在劉遺民居士所撰寫的《西方發願文》上,基本上是按《無量壽經》的理路、方法,來構建白蓮社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在今天,也是繼承慧遠大師這樣專修凈宗的遺風,把《無量壽經》的義理、修行方法,來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探究。
這部經典,歷來的祖師大德有很多的贊嘆,稱為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稱性的圓教。《無量壽經》裡面也通過阿難尊者的口吻,把這部經典的幾個特別的不同之處展示出來:這是一個奇特之法;這是一個引導一切眾生出離兩種生死的導師之行;這是快速圓成佛果的最勝之道;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斷地要數數來世間救度眾生的最主要傳授的一個法門,叫行如來之德;這是一個佛佛相念之法,當哪一尊佛要宣說這個《無量壽經》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會放光加持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報身也會放光加持的。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法會上,全身現出稀有的瑞相,就是佛佛相念一法哦。那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法華經》給我們和盤托出:為一大事因緣故。這個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佛之知見也就是在《無量壽經》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體現在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么一個大網張開,於十方無量剎土生死苦海撈漉輪轉的眾生,令他們悉皆出離生死之苦,圓證自性涅槃之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矜哀三界,不斷地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一個本懷。
所以這個法門又稱為佛出世正說,就是出世間法的正門之說。這個「出世正說」出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他有個概念,就提出凈土的這個往生一法跟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有一個概念上的界定。這個界定也許我們會草率看過,善導大師說「門餘八萬四千」——宣說這些法,眾生也隨著他的根機、好樂,都能得到利益;但是末法的眾生,他根機不一,最得到利益的還是信願持名往生凈土一法。所以他就講「門餘八萬四千」,「門余」就是凈土法門正門之餘的八萬四千法門。那這個概念的分判,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提出來的。說通途法門是門余,凈土法門就叫正門,有什麼依據?那這個依據也許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依據:這個概念是善導大師以他虔誠祈請,夢中感應梵僧指授的玄義。所以它是來自一個佛菩薩法界的一種聲音,不是我們所能判別得出來的。我們要理解這個凈土往生一法——《無量壽經》展開的義理,是出世正說。好,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夠深刻地對這部經典有一個甚深的信心。
具體對這部經的討論,我們也是在文前,要對這部經大概的意思作一個概述。這種概述歷來的注經家有兩個路向:一個是詳細的概述,就是以華嚴的「十門開啟」來做一個闡釋;簡略的概述就是天台的「五重玄義」。那麼這次我們面對這部大經,所講述的只有十次,時間非常有限,我們不可能詳細展開去說。所以我們採取五重玄義的這樣的一個框架,給大家來說一說,並且以後講經的文句展示,我們也不可能一句一句地去講得太細。所以這次可能採取一個要義——簡要的大義的方式,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五重玄義,一般它首先講釋名——能召之名;第二就是辨體——所辨識的體性;第三,由這個體性給出它的宗旨;第四,由這個宗旨表現它的力用;第五,從判教的角度來觀照一下這部經屬於哪個藏教所攝。這五個方面實際上跟這個華嚴的十門開啟只是詳略的不同而已,應該說五重玄義也含攝著華嚴十門開啟主要的精神理念。
好,第一,我們來看釋名,就是解釋這部經典的名稱。一部經典的名稱,是對這部經主要的義理、境界、方法的一種高度濃縮的產物。所以上根利器一聞經典之名,就大概能把握它的綱宗。這部經名是以能說、所說人為名。能說的:《佛說無量壽經》第一個「佛」,是指我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他是以他的大悲願力示現在五濁惡世,《梵網經》說他來這個世間已經八千次。《悲華經》中,這位釋迦牟尼佛示現大臣寶海梵志的時候,就曾經發了一個悲願: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救度那些煩惱深重、罪惡深重的眾生。所以他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尤其是在人壽百歲這樣的時空態裡面來,沒有甚深的大悲願力是不可能的。《悲華經》向我們講訴,當時無諍念轉輪聖王供養佛的那個法會上,很多菩薩也發願——悲心很重的菩薩發願,也最多發人壽一千歲的時候示現過來。到了人壽百歲的時候,實在是五濁惡世的情態太深重了,一般的菩薩都沒有那麼深厚的悲心的穿透力,能夠過得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悲心深厚,他就在這個時候示現了。
那這個「佛」,包括十種稱號,如來呀,應遍知啊,明行足哇,善逝、世間解……這些,包括《華嚴經》講的「十身佛」。這個「佛」裡麵包含的這種智慧、功德,也是很深。但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這是指稱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德能來看,這個佛是覺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那具體到果地上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就是他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就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沒有哪個法他不了解的,沒有哪個事情他不能現量親見的。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具有這樣的一個智慧德能,這很重要,就對於他所說的這個《無量壽經》,我們會有信心。這個《無量壽經》裡面,他講的是他現量親證的境界,不是他聽別人說的,也不是他心意識裡面琢磨出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講,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境界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它是把佛的現量開悟的境界和盤托出。這是等覺菩薩都不能了解的,唯有成佛才能夠朗然了解: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凈土,有一尊佛——阿彌陀佛——他發的大願。他發的大願對我們眾生是什麼樣的關聯,這是成佛的人才能了知這個真相。所以我們能夠把《無量壽經》的義理、知見,轉為我們的知見,這就是以佛的知見為己知見,以佛的開悟為己開悟。
那第二個是「說」,「說」不是簡單地說了,一般解釋這個「說」的義理,叫「悅所懷也」,很喜悅——說的時候很喜悅。他為什麼喜悅呢?是把平時蘊在他胸懷裡面最想說的法,觀察機緣成熟,能夠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引導我們出離輪迴之苦哦——生死一大事啊。那凈土往生一法,正是對這最大的事情單刀直入的解決,在解決生死的當下,他自性的涅槃佛果也快速地現前。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利益眾生最想做的一個事情。但最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待時節、因緣了,一定要眾生相信哦,他有這個善根、福德能夠擔荷,所以佛講法都要觀機。觀機——觀察這個法會上四眾弟子成佛機熟,他往往是「悅所懷」。就是觀察這個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趕緊把這個凈土往生一法說出來。那成佛的根機成熟,就不是聲聞、緣覺的根機了,那更不是求人天福報的根機啰。當一個人把成佛作為他生命的目標,而且自信有佛性,自信必將成佛,在這個時候這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一般人他都停留在追求人天福報,最多有出離心,得個聲聞、緣覺。要把成大乘的佛果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個善根成熟,才有擔荷凈土往生一法的善根。那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佛有一種功德,度眾生是不失時機,不前不後。如果眾生不相信的時候,佛不會說;如果眾生能夠相信而不去說,滯後了,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這個「說」,就是師資道合——百千萬劫稀有難遇之一時。這就是經典講「一時」佛在什麼……這個「一時」構成了這個「悅所懷」的一個機緣。那這個「說」可以包括四無礙辯的宣說,也可以包括佛的善巧四悉檀的宣說。這里特別是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大悲的智慧觀機逗教,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凡夫眾生問不出來的:這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好,所以我們要這樣來理解這個「說」。
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無量壽」,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那為什麼要用「無量壽」這個概念呢?實際上經典當中講,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無邊光佛,為什麼用這個壽來指稱?這個「壽」,我們就想到《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壽指什麼?好像表面上是指壽命,但終極意義上是指涅槃實相的體性,這個涅槃實相的體性含裹著一切無量的功德。這位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契證了這樣的一個「壽」的功德。這個「壽」的功德在漢譯的《無量壽經》裡面是解釋為「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這尊佛所證到的體性——寂靜涅槃。那寂靜涅槃,這個湛寂常恆了,「妙湛總持不動尊」啰,就是這個意思。那隻要清凈到極點,它就會生出它的妙用,就有它的光出來,這叫「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所以有湛寂常恆的「壽」,就必然會生起靈明洞徹的「光」,這就是以無量壽之體攝無量壽之光的妙用。所以講無量壽的時候必然包含無量光,說無量光的時候一定包含無量壽。為什麼呢?由於無量壽的「寂」和無量光的「照」是不二的,光壽是一如的。光壽的一如,寂照的不二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當一切菩薩證到了這樣的「壽」的時候,這時候就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在當下這一念,含攝著過去無量無邊的時間,也含攝著無量無邊的未來的劫——念劫圓融。同時有無量光的功能,那它是指空間的彌漫,那無邊的剎海不隔毫端。所以證到了無量光、壽,就超越了時空,就到達不二的涅槃的體性。有無量光它必然會展示涅槃的常、樂、我、凈,展示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於是這裡面的無量就是所有都是無量: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他的相好、他的神通、他的妙用、他的辯才,都是無量。所以我們現在這些有限的、有量的眾生,面對這個無量壽、無量光是什麼概念?這就是我們打開心量的一把金鑰匙,同時這也是難以相信、難以契入的一個東西,所以要了解這個。
好,第五個字是「經」。經呢,一般是佛親口所宣,都能稱為經。梵文叫修多羅,勉強翻譯中文為「經」。那「經」裡麵包含的意思也很多,我們一般講「經」,會說這是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貫」就是通過這個經能詮的文句,能夠貫通所詮的義理。這個「貫」一定要經過一種文句,來像一根繩子一樣的,把這個花給它串在一起,構成一個花鬘。如果你沒有能詮的文句,你的義理就散的。所以這是貫——貫攝。
好,那「攝」,你所貫穿的義理它的具體作用:來攝受所教化的眾生。你目的是要教化眾生的,是令眾生得到解脫的,不僅僅是停留語言文字、審美意義層的東西。它要通過義理落實到我們的知見當中,指導我們的修行:攝受眾生。
第三個就是「常」,佛所說的經典的真理,放之法界而皆準。遠古的往劫是真理,現在仍然是真理,無量劫以後的未來仍然是真理:萬古不易。不會像世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新的情況的改變不能解釋了,它有一個新的理論又來取代。知識是遞進的,科學範式是會轉化的。那佛說的不是這個樣子,它是「常」法。那這個「常」在我們凈土法門,它也要告訴我們,無量壽、無量光所展示的「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就是「常」的特點——無衰無變;正報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他們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是常法。所以有這個「常」的一種信息的傳達,我們就有一個放心:「哦,它是永恆在那裡,它是「常」的——常法,所以我隨時去都能靠得住。」如果它不是「常」,前面加了一個字——「無常」,那就麻煩了: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無常,你也是無常。我就是由於這個世間無常,很逼惱,我要去找一個超越無常的地方;你也是無常,我也就沒有靠頭了,就沒有必要去了——靠不上哪。所以「常」告訴我們,那裡靠得住,它是常法。這個常法也是涅槃裡面的常、樂、我、凈,涅槃的一個特點:四德就講常的問題,永恆如是。這個涅槃的常法:有佛、無佛都在那個地方,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第四個就是「法」。經典所傳達的那種原則、義理、方法,是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可以作為軌范。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是一個這樣的貫、攝、常、法的契經。這個「修多羅」,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好,那《佛說無量壽經》也包含著這種三德密藏在裡面啰。「佛說」,這是佛從他所證悟的真理——「實相般若」裡面流現的「文字般若」——法身舍利,所以「佛說」就是般若德;所說的這個義理和修行的方法,能夠令我們到達彼岸,所以它具有解脫德;讓一切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圓成自性本具的佛果,所以它具有法身德。一般談經典,大家都會討論教、行、理、證這個問題。那談「經」,它都包含這個通途佛法的教、行、理三方面:這個理經就是指實相理體,由實相理體建立這個教法;這教法是從實相裡面出來的,所以這叫教經;以這個教經來啟念佛之行,這就叫行經。依這個念佛之行來契證實相理體,這就是證。——教、理、行、證。
那教、理、行,凈土法門都是在大乘圓頓佛教當中、一切經典當中,有它特別殊勝的一點。這個可以引用蕅益大師的三句話,他是對《阿彌陀經》的一個評價——《阿彌陀經》也是《無量壽經》的小本。說從行經的層面來看,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從教經的層面來看,這是「了義中無上了義」;從理經的層面來看,這是「圓頓中至極圓頓」。蕅益大師這三句話,是把這個凈土的出世正說,跟八萬四千法門的通途作一個比較。說出的這三句話,是把凈土法門推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在這個方便裡面,念佛往生一法是方便當中第一方便。一切大乘經典都在詮釋大乘的了義,「了」就是顯了——第一義諦,那麼凈土一法所顯了的這個第一義諦,是無上的第一義諦。那我們就看剛剛講「阿彌陀」這個名號,它就包含著至極的了義。至極了義要包括中道的了義,中道就是真空妙有。無量壽就是「真空」,無量光就是「妙有」。由這個無量壽的真空,產生了無量光的妙有所展示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所以它是直顯大乘圓教的了義,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那從「圓」——圓融、圓滿、圓妙——這個層面來看,《無量壽經》展示的義理、境界:一般會把《華嚴經》作為全圓來作比較,《無量壽經》具足華嚴的「圓」的全體。而且它「頓」,一個凡夫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三種不退,他頓然超越,頓然成佛。所以是圓頓當中至極圓頓。所以說法華秘髓——《法華經》授記一切眾生包括與會的學、無學的一切人都成佛這樣的秘髓,《華嚴經》的奧藏,都在凈土法門的經典裡面。這是凈土教、行、理。
好,這個名稱我們就作這么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