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答當處寂光,何必取捨和唯心凈土、自性彌陀

答當處寂光,何必取捨和唯心凈土自性彌陀 

    他首先提出的一個懷疑就是:當處寂光,不需以生滅心作取捨。這樣他就說:「我常常聽聞到,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就是指法身啰。「法身佛遍一切處,毗盧遮那所在的地方就叫常寂光。」這個常、寂、光,代表涅槃的三德,「常」是涅槃的這種不生不滅,就是——一個是法身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這是涅槃三德。「然後只要證到法身,當下就是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又何必以生滅心,來舍東方的娑婆取西方的凈土呢?舍東取西,這是取捨,取捨都是輪迴之業,它能得什麼呢?」這個說法自古以來都有,現在有人高談這個——談玄說妙,也常常會把這個說出來:這個當下就是常寂光,還求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啊?
    好,對這個謬見論主是這樣來加以駁正的:這就是叫執理廢修,執著這個理性,而廢除事相上的修持。這樣的過失這是很多狂禪啦,狂慧之流常常犯的一個毛病。論主就說,你這個談玄說妙談何容易!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做不到——常寂光凈土雖然從理上說當下就是。包括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從事相上來說,從我們凡夫生滅心來說,是在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但是從理體上來說,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處,你只要證到念佛三昧,當下就是極樂世界。但是你要真正現量地證到常寂光凈土在當處,這一定要智斷究竟。智斷究竟是什麼?不是你理上說說的,一定要斷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乃至最後一分生相無明斷盡,到了妙覺的程度,就圓滿證到了毗盧遮那的法身,你才能徹底現量親證受用。在這個過程當中,藏、通、別、圓——在四教中圓教的修證果位,你再破一品無明證到十住,進一步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共破四十一個無明,這還屬於分證。所以天台講「六即佛」對我意義非常重大,就是讓我們要知道它是有次第的,雖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你不說你當下就是佛。你有佛性是理上有這個佛性,但一定要去經過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的過程,最後到究竟即佛的結果。所以,你說你當處即是常寂光,一定要到了究竟即佛的這個程度——圓證,你才有資格說當處便是寂光。如果你煩惱一品都沒有斷,還在說這個大話,就是叫「說食數寶」。就是一個很飢餓的人就好像我們在59年、60年、61年三年自然災害,都沒有飯吃的時候,你還天天想:「我像皇帝一樣地有幾十道菜、幾百道菜。」你說了很多菜譜,你還解決不了你的飢餓問題呀。這個「數寶」:有個窮人撿到一個富人家的賬戶,一看,倉庫裡面有多少黃金有多少衣服什麼,你數的是別人寶啊,你根本解決不了你的問題呀。都是別人的東西你不能親證哪,所以說食數寶「不免饑寒而死」,臘月三十到來,還是要輪迴不休。所以這個講大話的人他是完全不是這么回事的。「口口說空,步步行有」,現在還有這樣的一些習氣的人這是第一個質疑。
    第二個,這個上座比丘就說——這就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的事情,也常常說——他說:「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宗門常談,不應有錯。」對這兩句話呀,也要注意,這個「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沒有錯的,但問題是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心」是指什麼心?我們看這個是真心還是妄心。這個「心」,在佛典當中常常有這個字,但這個字在不同的語境當中,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表明我們的肉團心,有的是表明我們的攀緣的心,有的是表明我們的妙明覺心。這個凈土是由我們的妙明覺心裡面顯現出來的,這個娑婆世界三界也是唯心顯現的,是我們污穢的心顯現的污穢的剎土。所以這個講「唯心」,我們現在念念都不清凈心,也是顯現不了凈土的,說清凈心唯有佛一人,等覺以下的心都不是很清凈的,你等覺菩薩有一分生相無明呢。那「自性彌陀」,自性就是我們的自性的實相——無量光、無量壽,所顯現的阿彌陀佛。所以論主講,這個宗門,就是禪宗大德常常說,他是專門指向那個理性——理體——理體自性,不是談事相上的修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宗門它都要指歸向上——向上本分,先讓學人識得這個本具的理體佛性。這個理體佛性清凈的、不染一塵的、無依的,這樣的一個清靜的理體佛性,裡面跟因果跟修證,跟凡跟聖都沒有關係的。佛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凡聖的對待都沒有,因為這個清凈的理體是離開能、所主客體的對待。所以宗門為什麼要掃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沒有聖、凡的區別,它都要回歸到那個不二的理體。所以宗門它是這個風格——無住、無念、無相,先要讓大家理解這樣的一個理性,然後你悟證了這個不生滅的因——這個理體,再由這個理體來起事相上的修因證果。這就是理要頓悟,事要漸修,由這個修因證果才超凡入聖這是宗門的這樣子
    好,上座的這個錯誤就在於把這個理和事給它混淆了,這樣知見就顛倒了。這個理上的圓融不二,並不妨礙事相上的修因證果。如果像上座所說的,舍東取西為生滅,那實際上你執東廢西也是斷滅呀,斷滅也是邪見啦。而且沒有成佛之前,所有的行人不開取捨。你就是說我不要取捨」,實際上,你還是取了一個「不要」、「離開」,你還是沒有離開這樣的一個取捨的過程。這個取捨對於人來說,要是善的取捨,叫做「擇善而固執之」。就好像一個種子,當這個種子長出芽的時候,它就去了那個種子——那個芽出來了,那個芽長出了桿子了,哎,桿子出來了就舍那個芽了,桿子長出來——長出那個枝——長出那個花,它的全過程是個取捨的過程。你如果斷見惑,你就掉了凡夫位落到聖位,你斷了一品無明舍「初住」進「二住」,它都是一個取捨。這就是說,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以及到了成佛位子還要有一百小劫來修相好正因,這個過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斷一品惑證一分真,這個全過程都是不開取捨。所以釋迦如來願一切眾生快速證到法身理體以及常寂光凈土,才勸勉眾生執持名號求生極樂世界,以這個舍穢土凈土的取捨,到了極樂世界才能夠證到不取不舍的法性。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是平等平等。所以這從理和事方面把它闡釋清楚,才是破斥以「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樣的理來否定事修的偏頗。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於杭州凈慈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