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處觀﹞
佛法以有情為本,那就應該認識有情是什麼。佛常用「三處觀」去觀察有情,分別有情的真相。但有情的分別觀察,要從有情的流轉相續中,與身心的相依中去考察,不可為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
導師這幾句話點出了重點:要觀察自己的身心,如果是靜止的、孤立的機械分析,就不能了解真相。所以要從流轉相續的生命之流的剎那變化中(諸行的「行」就是遷流變化)來觀察。我們的身心是隨著生命變化而活動的相續的生命之流,要著重從這一點去觀察。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靜止孤立地片面了解,就會產生不同結論。
「有情是有機的活動者,如當作靜止、孤立的去考察,就會發生錯誤,誤解佛陀觀察的深意」。
導師先點出這個重點:要觀察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心),必須在流動的生命狀態中去了解它,而不是靜止的、現代醫學解剖式的剖析。生命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的一種不息的流動,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從剎那剎那的變化中,才能發覺佛法所要闡明的與其它宗教、哲學觀念不一致的特質,也就在這裡才彰顯出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有詳細的研究,你們會明白這種觀察所產生的妙用。
「論到三處觀,即五蘊觀、六處觀、六界觀。蘊處界的分別觀察,是從不同的立場去分別,看到有情的各個側面。蘊觀,詳於心理的分析;處觀,詳於生理的分析;界觀,詳於物理的分析。 依不同的立場而觀有情自體,即成立此三種觀門,三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蘊中的色蘊,界中的地水火風,可通於非執受的自然界。」
蘊處界,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心理、生理、物理的分析。這三個方面涵蓋了我們的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色蘊」以及界中的地水火風可相通於非執受的自然界(器世間)。五蘊的色蘊是物質,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物質,所以通於器世間(自然界);我們身體有地水火風,而自然界也有地水火風,所以色的這一部分通於自然界。
「六處雖專為有情身心的分析,但從六處而發識緣境,即由此說到內心外界的一切。」
蘊界主要是分析有情本身的身心(詳於心理的分析);六處主要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詳於生理的分析),但也會引申到與外境的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接觸,雖然是分析自己的身心,也會發覺跟外六處產生接觸,並產生六識。這樣雖然表面上是分析自己的身心,其實還牽涉到心外的境界,即涉及到內在外在的一切了。
「這有情中心論的觀察,都說到了心與色,即證明了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者,不能偏重於物質或精神。」
五蘊、六處、十八界談的都是我們的身心,它涵蓋的是色心二法,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身心是色心和合的有機體。既然是色心和合的,就不能偏重在心靈上,也不能偏重在物質上。現代科學或哲學都有所偏重,包括佛法的不同法門也會有所偏重。譬如說唯物論重於物質,唯心論重視心靈。唯物論認為一切萬法包括人類不過是一些物質元素的組合而已,心靈是由於物質的作用而產生的功能,所以認為物質是為主的;唯心論認為一切萬法是唯心所現,如果沒有心靈的作用就不能認識一切萬法,一切行為帶來的業力也是由心靈造作,由心靈來分別的人間的一切善惡,好壞、善惡、喜怒哀樂都是由心靈造成的。佛法認為不管唯物還是唯心都是偏於一邊。佛法的重點是認識我們的生命是色心和合的,證明了有情是色心平等和合相應的。基於這一點,大家要有所了解,如果偏於一邊,就不能了解中道的真相(即緣起)。這就提醒我們,在觀察身心時,一定同時去觀察色心二法,在這樣的觀察下,你會發覺色心二法都是緣起無自性而不可得的,就不會在心或色的任何一邊產生執著,認為它是永恆不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