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的統一﹞
一、〔從無我貫通(緣起的無實性)〕:
凡是無常的,即有為法,即生、住、異、滅的。涅槃是無為法,無為是不生、不滅的。生滅的與不生滅的,如何統一?」
三法印雖然是三,是各別次第的,其實最後只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故可以從緣起法無我的角度來統一貫穿三法印。
一般沒有見法的人把生生滅滅跟不生不滅打成了兩截,所以會產生疑惑:有為的一切萬法都是生生滅滅的,涅槃是無為法的不生不滅,生生滅滅跟不生不滅是不一樣的,怎麼能統一呢?
「因此古來某些學派,為這二者的矛盾所困惱。看重無常,將涅槃看作無常以外的;」
注意聽,這點很重要!一些學派執著在現象的無常,以為真的在生滅無常變化,將生滅與無常實有化了。這樣就把生滅法與涅槃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誤認為涅槃是無常現象外一個實在的無為法。
「重視涅槃常住的,又輕忽了無常。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被破壞了。」
而另一些學派則重視直接契入一切法的涅槃寂滅,對無常的生滅現象不重視,其實與上述重視無常現象的學派都是同樣的理念——認為無常與涅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樣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就被破壞了。無常現象看起來是生住異滅,但在遷流變化的當下即是常不可得(沒有永恆不變性),也就是沒有一個實在的無常,連剎那的無常都不住而無所得,在這無常不住的當下就體證到其涅槃空寂性。所以無常與涅槃譬喻成一體兩面,但不是兩個截然不同不相關的東西。一般修行者說:「斷煩惱,證菩提;斷生死,得涅槃」,也就是說,一邊要消失時,一邊才能成立,這樣兩個就不能同時存在了。但是如果統一的話就不一樣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兩邊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覺悟煩惱的實相本質的當下就是真如清凈法性涅槃。不一樣哦!一個是那邊要斷,這邊才能成立,兩邊不相干;而另一個是不用斷,明白當體即空的本質當下就進入涅槃。大乘之所以批評小乘法也在這一點:小乘要厭離,那邊壞了,這邊才能成立。其實萬法的當體即空,在煩惱的當下照見其本質,當下就看到清凈而沒有煩惱了。這是觀照的重點,也是師父講的如實觀照的重點:「觀念念即住」,當你觀察到那個念時,念當下就不再外放而止息了;「覺妄妄即真」,覺察到妄的本質,當下就知道它的不生滅的真如本性,而不是生滅動亂的妄相。這樣無常與涅槃就統一了,原來不是兩回事。
「其實三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三者的,即著重於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於有為與無為,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
「從有為無為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這幾句話要用心一點。這裡的「常」是指不生滅的空寂法性,「無常」是指生滅的幻有法相。佛法說一切法(包括眾生)皆平等無差別。萬法明明是千差萬別的,為什麼說是平等無分別的?這要從哪裡去看?因為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緣起無自性空的,都是法性寂滅,而且是本來如此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平等無二的。觀察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是緣起的組合而即生即滅無實性的,只是隨著因緣條件的轉化而無常變化,而且都同樣必歸於滅。體悟到這點即體證到寂滅法性,也就是自性的空寂,每一法都是寂滅空性,在法性上都是一樣的,這就叫平等平等。法性上確是一律平等,所以一切無分別只是站在法性上來講的,不是在現象上來講,現象上允許千差萬別。將法相的千差萬別歸於平等的法性,這就是無常與涅槃的統一。
如果著相就會產生分別心。如果體會了萬法的法性平等,就不再執著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悟道,就是不了解一切法的實相就是法性空寂,了解了法性空寂的實相,看待萬法就會從法性平等上去觀察,而不再起分別心了。從法性的角度知道其平等性,對於現象的千差萬別不再奇怪,對好壞美醜也不會有喜歡和厭惡的分別心,真正能隨緣安住了,因為知道美也如幻,丑也如幻。眾生沒有體會到法性的平等,所以在差別相上執著,以為好壞美醜是真的,這才執著真假善惡好壞美醜。當看到一切法的實相平等性,好的美的如幻,壞的丑的也如幻,因為一切皆緣起無自性故。只有真正從法性上去明白一切真相,才不會執取法相的差別,而做到法法平等無差別心,所以一個真正見法的人才能自在不分別,這一種不分別只有明白法性平等的人才能做到。
現在很多人誤解為起心動念就叫分別心,以為不要起心動念才叫不分別,那是大錯特錯了!桌子椅子不分別,難道它們解脫了?這個不分別指的是體證萬法的本來面目——法性空寂,而不是念頭不起的不分別。如果念頭怎麼起怎麼分別都與法相應,與空相應,都是清凈的與明相應,也不造業,這樣的分別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人在責備別人:「你在起心動念,你有分別心。」難道現象上的好壞、是非、恩怨都沒有了嗎?在現象上一定是千差萬別的,法性上才能不分別。不要錯認為全部東西混雜一起就叫沒有分別心。這樣的話,器世間的一切無情不都是沒有分別的嗎?要明白!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
這裡就更要注意了:諸法的無我性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而無我一定要從緣起法來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一邊是因果的流轉生滅,另一邊是還滅的寂滅涅槃。既然緣起法通生滅與涅槃,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就貫串了生滅與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生滅與涅槃這兩端。
懂緣起的人就明白因果循環生滅相續的這一端,也明白一切法必歸於滅的另一端,知道必歸於滅的無常性,就可以知道無我,也可以體證到涅槃的空寂性,這樣就可以看出生生滅滅與不生不滅都是基於緣起的無我而明白的。所以了解緣起才能真正的究竟解脫,也才能將常與無常、生滅與涅槃貫通無礙。緣起何其重要!所以我上課一直在強調緣起正見,佛法就是站在緣起論而建立的一切學說。如果不是站在緣起的立場,漸漸就會與外道的觀念相應。什麼是正見?緣起就是正見,緣起就在展現正見。所以緣起正見,正見緣起,不懂得緣起,就不可能有正見。現在一般的宗派法門都認為自己講的才是正知正見,那就要看是否根據緣起所說呢!如何去抉擇?看他所講的內容是否符合佛陀的緣起無自性的真正緣起論——緣起無自性,自性非緣起。佛法的真正緣起論是無自性的,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有些佛門中人卻大講「自性緣起」,還自說是真正的正見。所以從正見的緣起就可以理解並抉擇一切宗派是究竟義還是方便義,可見緣起太重要了!離開緣起就分不清外道與佛法的差別,離開緣起我們就無法解脫受用。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來理解:一切法因緣和合,所以能生;因緣離散,所以一切法歸於滅。看起來,似乎有什麼實體在那裡生滅,其實並沒有實自性的生滅。如真是實有的,就不能生,也不會滅了。」
所謂「實有」就是真實不變之存在,又如何能現出變化的生滅相?正因為無自性的空寂非實,所以才能依據因緣而聚合離散,條件組合時現出生相,條件散就現出滅相。這樣的幻相被執著的眾生看起來好象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在生滅。所以導師就點醒告訴我們:其間並沒有實在的自性生滅,如果是真的實在的有,就不會變了,不會變就不能生,也不能滅,證實了沒有自性,即自性空寂(法性空)。
「故從一切法的相生還滅,了知它本來無我、無自性。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無真實性,故生非實生,滅非實滅。」
這個重點一定要先把握:一切法看起來是在生滅,其實並沒有自性的生滅,法法無自性,因為緣起故。「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無真實性,故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明白這幾句話就體會無生了。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一定是剎那變化不住的,既然剎那變化不住,緣起的生是實在的生嗎?緣起的滅是實在的滅嗎?體會到緣起法的生非實生,滅非實滅,那不就是無生嗎?這即是大乘直接契入之處——直接體證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真實的「生」,很重要!
「緣起法的歸於滅,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當諸法生起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當下即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
這個重點都在談大乘的不共慧。一切法都是因緣起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性生,所以不是實生,也不是實滅。再進一步,緣起法歸於滅,也不是東西壞了才滅,這是很重要的理念。當緣起的任何一法生起時就了解它沒有實在性,它是剎那剎那在遷流變化的,也就是無自性可得,當下就可明白它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無實在的生滅。象這樣當下體會而直接契入涅槃寂滅就是大乘的不共慧。
如果執著生是實生,滅是實滅,那麼生就不能滅,滅就不能生。正因為了解緣起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生可以滅,滅可以生。注意聽,這個很重要!這樣就不會落在斷滅或常見的兩邊了。說實在的,學法如果不能當下體證本性空寂,一定會執著在實有的境界實有法里,縱然苦修也難以見道!這裡相當重要,大家要深刻體會。不要誤會修行見法有真正的階段,譬如今天爬到第八個階段,明天爬到第九階,接下來就是第十個階段叫見法,沒有這樣的階段,那隻是在形容境界而已。生都非實生,滅都非實滅了,當體即空,還有一個實有的境界嗎?所以只是譬喻而已。當下如果不能體證一切法的生滅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的,而感覺實有生滅、實有次第、實有所得所證的境界,那是永遠也不可能見法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不了解緣起就不明白如幻如化,不知道本無自性、本來空、本來寂滅,這些內容都是一致的。只有建立真正的緣起正見,才能知道「本無自性、本來空、本來寂滅」內容的一致性。建立緣起的正見有多重要!所以我常講,我今天上的課是佛法中最基礎、最根本、最淺顯的,但是要注意,這個明白了,你就真正能解脫證涅槃。看起來最簡單、最基礎、最不起眼的,恰恰是最究竟的!我們不好玄談,也不好高騖遠,而是很扎實地把基礎打好,後面的相應就是一貫的。這個地基(正見)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從不唱高調,但一旦打好了基礎,一定可以建立高樓大廈。
「所以,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無我,就貫徹三印了。」
從觀察生滅無常知道空無我,而空無我即非實生、非實滅(不生不滅),從無常到不生不滅是一個過程;反過頭來,也就知道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最要緊了:我們要在哪裡體會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就在生滅無常中!注意聽!所以不是離生滅無常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而是從不生不滅的體會就知道生滅的當下是空如幻,所以不生不滅就是生生滅滅的現象展現出來的。這樣,無常的生滅與涅槃的不生滅才真正貫通統一而無矛盾了,也才能理解體會大乘所說的「煩惱即涅槃」,明白清楚煩惱本質的當下就是菩提。如果不能貫通,那就一定要「斷煩惱,證菩提」,把煩惱和菩提打成兩截子了。
導師在金剛經講義里有巧慧與拙慧之喻:海水結冰,一般要鑿開冰層取水,這如拙慧;有智能者知道冰就是水,用不著去冰得水,把冰融化了就是水,這如巧慧。冰就像煩惱,拙慧者要斷煩惱才證菩提;而巧慧者當下明白煩惱的本質就解脫證菩提。這一點何其重要!巧慧就是般若空的智能,我們要到哪裡求智能?就在煩惱中;在哪裡求解脫?就在生死中。一定要明白!否則在哪裡下手用功解脫?太重要了!
「從緣起無我的深義去了解:法的生起是幻起,還滅是幻滅,生滅無常而本來空寂。」
這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何觀?從緣起法去觀。緣起是條件的組合故無自性,真正體會到像夢幻泡影,就明白萬法雖然有生起,卻是如幻的緣起非實。生起是如幻的,滅自然也是如幻,而無真正的生滅,這樣就體會到本來就是空寂的寂滅性即無生。
「所以佛弟子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他個本來如是。 三法印,哪裡是隔別對立而不可貫通呢?」
這幾句話太重要了!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如果有一天真的見法或證入涅槃解脫了,其實也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還它個本來面目而已。什麼叫本來面目?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寂滅的真相。既然只是還它 個本來,那就不是修來的,是法爾如是的,只是了解它的實相本來如此而已。「一切法本自清凈,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法本無生滅,」其實就是立足於實相的空寂性而說的。所以在證悟解脫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什麼,只是本來如此。《心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說的就是涅槃法性空寂。明白這個,見法悟道的人哪裡還有什麼可得?有所得,就有增;有所失,就有減,不過是還它個本來而已。每一個人生命的當下都在本來里,由於不知道,所以叫無明。經過聽聞正法的熏習以及如理思惟,再在自己身心中慢慢體驗,當下明白時:啊,原來不過如此!禪宗有人悟道:「原來鼻子是向下的。」鼻子向下就是本來,哪裡有朝天的?就是這么簡單而已。其實這是比喻法本來就是這樣,我們本來就在法裡面,但由於無知迷惑不了解實相,於是在無我中起我見而造業,這才輪迴生死痛苦煩惱不已。明白了就不再顛倒,好比打開燈,黑暗就不存在了,還要修什麼?有何得失?我曾說:沒有建立緣起的正見,貌似修行,其實都是在無明中的有為造作中,與法是不相應的。不得法,沒有正見,怎麼修都無法解脫。外道為何不能解脫?沒有緣起正見故,盡管苦行、虐待自己、窮得裸體……這一切都沒效,無智能故。「菩提心,大悲願,般若空慧」是大乘三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而且般若智能是一切法的根本,沒有般若就不能解脫。外道發心修苦行,但沒有般若的空慧,還是無法解脫的。這個很重要。
佛陀出家後修禪定是一流功夫,知道沒有究竟,接著苦行六年,瘦得皮包骨也不能究竟解脫,最後在菩提樹下,體會緣起法而悟道時,剎那間整個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我才問各位:悟後的一剎那與悟前的一剎哪裡不同?是修來的嗎?怎麼個修法?只是那一分明白,看到真相:啊,原來如此!還它個本來而已。那一剎沒有任何的造作,沒有「修」到什麼,只是明白清楚了,覺悟真相了,不再顛倒而已。為何要講這個?因為很重要!不明白的人都在盲修瞎煉,包括外道的苦行、非因計因以及佛門中的貪因貪果貪功德等,都不是正見的產物,所以不能解脫。我執不破,煩惱絕對不會斷,煩惱不斷,又如何解脫?而要斷煩惱破我執,就先要破無明,也就是要明白真相,沒有看到真相,我執是不會破的,要明白!我們都活在過去錯誤的觀念慣性里而不自知。如果沒有善知識的真正引導,就無法建立正見,那怎麼破無明?所以要感激導師把這些正見抉擇出來,我們才明白這條是正路,再不會盲修瞎煉,不會迷惑在迷信崇拜他力救度里了。導師的偉大及智能的貢獻對我們眾生有多重要!
「二、〔一實相印貫穿三法印〕
因人的根性不同,故通達真理的過程也有點不同。聲聞乘依無常、無我而體證涅槃。大乘菩薩,只一「空」字,就把三法印統攝起來。大乘學者,立足於空相應緣起,」
法是一,只是眾生根性有差別。每一個人由於過去久遠劫的生死導致習性很深,因緣(即根性)都不同。譬如有人上課成績名列前茅,老師的課他一聽就懂,感到很簡單;而有些人用功拚死也考不上;有人生下來就很善良,有人生出來特別壞,這都與過去的習性條件有關。
大乘佛法確有其超越處、不共處,就是從緣起的立場,直接以空義貫穿三法印,也就是「空」含蓋了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直接契入寂滅的法性空寂,下面就是空的內容。
「所以知:
(1)一切法是千變萬化的幻有,沒有不變性的東西,沒有常性可得,則知「諸行無常」。從「否定不變性」說,即是空。」
三法印的「諸行無常」印,常就是不變性,無常就是「常性不可得」,既然是常性不可得,就是否定(不可得)其不變性(常性)。大乘的「否定不變性」即是常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就是空,所以從「否定不變性」而直接契入空性。
「(2)一切法是相互依存、眾緣假合的,故沒有獨存性的東西,則知「諸法無我」。從「否定獨存性」說,即是空。」
「諸法無我」印,是從否定獨存性而體會空的。緣起的法必是很多條件相依相緣的組合,而不是單一獨存的,故否定獨存性。否定即「無」,獨存性即「我」,否定獨存性即是無我,無我就是空。所以大乘從「否定獨存性」而直接契入空性。
「(3)涅槃,即生滅自性不可得,沒有實生實滅的東西,從「否定實在性」說,即是空。三法印從否定方面說,即是顯示空義,」
「涅槃寂靜」印,否定自性,沒有實生實滅的東西,從否定實在性即是空,三法印所否定的部分其實就是在講空。大乘把握住了這一點,把無常、無我、涅槃統合起來,是「沒有不變性,沒有獨存性,沒有實在性」,三個內容其實都是空的本質。空是寂滅,寂滅就是沒有永恆不變性,沒有獨存性,沒有實在性,用一個「空」字就把這三個法則都涵蓋了。如果從三法印會覺得有不同的次第而不能貫穿,執著實有生滅的就不能體證涅槃,以為涅槃與生滅是相對的。但用「空」字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無常否定了不變性,無我否定了獨存性,涅槃否定了實在性,三個法印用一個「空」字(否定)就都貫穿了。通過這樣的闡述就明白大乘的空義涵蓋了三法印。學大乘的空義,從般若經的立場,從緣起的立場,從中觀的立場,都同樣可以建立這樣的體會——六度的般若空慧。了解空慧就貫穿了三法印,大乘的空慧太重要了!沒有真正了解大乘空義的人就不知道大乘的深妙。要注意:只要談到大乘的空,與三法印沒有差別,因為空的本質是在否定不變性,否定獨存性,否定實有性,所以「空」與三法印的本質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很多學大乘的卻把空義講成不空,說有一個實體的自性不變,要注意!解釋大乘的空義一定不能違背根本三法印的本質——否定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如果違背了那還是真正的般若空義嗎?藉這個機會使大家明白,真正的大乘空慧是不違背三法印本質的,是一致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為什麼要講這個?大家要注意!在印度發揚大乘開始是中觀,以後是唯識,接下來是真常系的如來藏。這三個大系內容有所差別,而中觀的思想才真正與般若經的空一致,與阿含經三法印的根本一致。不把這個根本抉擇出來,就無法抉擇大乘三系,那會被搞得很辛苦。尤其是我們中國普遍流傳接受的都是真常系的思想,中觀與唯識比較少。那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沒有能力抉擇的話,你以為這樣就是了。所以只有明白空義的真正本質,才有能力來抉擇大乘三系的同異。
導師把握住了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的空義,往上追溯到般若經的空義,再往上追溯部派佛教里的理論,最後發現龍樹菩薩是從《雜阿含經》中發掘到緣起的真意,也就是初期大乘的緣起無自性空義與阿含經的精神根本意趣是一致一貫的。導師把握住了這一點,把握到龍樹菩薩的精神,所以他也是站在這個立場來抉擇大乘三系。不知道這個重點的人就會覺得奇怪:導師根據什麼來評判了義不了義?其實就是根據這個。所以這個很重要!不明白的人對這個法的抉擇就很困擾,緣起原本應該是無自性的,但流變到後來卻講成「自性緣起」了!所以我們會感到無所適從而產生了矛盾懷疑。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大乘空義,很容易混雜入外道的思想而無法抉擇。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同一空性。空,不離因果事物而顯;」
這一句話很重要。很多人聽到大乘講空,就誤會成什麼都沒有:「空在否定一切嘛,所以否定一切法,」其實不是。空是在一切法的因果事相上才能顯現出來的,因為觀察一切現象的無常就了解沒有永恆不變性,從這裡而顯出空義。所以空不是在說什麼都沒有,恰恰就是在講一切萬法當下的本質,所以怎會是什麼都沒有呢?空與什麼都沒有的「無」不一樣,這個要注意。
空在哪裡建立?就在一切法的現象上建立,而不是離一切法的現象有空。空就是觀察一切法無常變化的現象,其間沒有實在的我,沒有實性,自性本來就空寂,這就是空。所以空是在一切法上來顯現的,不是離開一切法而有空。真正明白了空義的內涵,就不會執著空是什麼都沒有,不會恐懼空是斷滅了。
龍樹菩薩作的《大智度論》是初期大乘中觀家的思想。當我們在觀察無常時,其實已是在觀空的因緣了。大乘的心法是觀空的因緣,所以與根本佛法的觀察無常並不違背,明白這之間的貫通,大乘與小乘也就不會互相對立了。大乘小乘其實理論是一樣的,講空就是在講無常、無我、涅槃,怎麼會有矛盾呢?如果把空解釋成另外的一個形式,可能會有矛盾,只要是正確的內容就不會有矛盾。
大家就要注意了:如果體會到空就是不生不滅,因為常不可得,我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那就生非實生,滅亦非實滅,即體會到不生不滅。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涅槃寂靜是大乘佛法掌握的空義,是直接契入體會空性的,如果一定要說大乘重視三法印中的哪一法印?那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性。因為體會空就是涵蓋了無常無我涅槃,所以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這裡才說空即是無生無滅——悟無生。中觀一直在破實有的自性見,闡揚的就是空義。當破除了一切的自性見時,當下體悟的就是無生,所以能真正體證中觀的思想,當下契入的就是無生法忍。大家要注意:不生不滅就是無生,體證空性就是悟入無生法忍,這的確有其內容,不是隨便亂說的,很重要!
因為不生不滅的空性是從生滅無常的現象去體會的,所以無生無滅與生滅其實是一,不是兩回事。如果能觀察生生滅滅的現象而當下體會到不生不滅,直接就體證了空性——悟不生不滅的無生。所以要解脫,要體證空性的不生不滅,就在生生滅滅的現象中去體會它沒有永恆不變性,沒有單一性,無實性(即空性),不能離開生生滅滅而體會不生不滅,離開了生生滅滅的現象又如何體會空?很重要!
明白了這個,就用不著非入禪定不可。有很多人誤解為不思不想入定就解脫了。其實定力會有消失的時候,那時又回到原樣了,那種定是有出有入的,「入」了就定,「出」了就不定,這種定又有何用?注意啊,修行不是逃避,也不是轉移,而是在生命的當下去體會其苦迫煩惱以及一切障礙,明白時就超越了。體會到一切法是無常的,就能「看」清痛苦煩惱貪慾執著也是無常的。注意聽!當我們有貪慾執著愛染煩惱痛苦時,當下看清楚它是不是常,是不是永恆?後面講的「如實觀照」就是教你在生命中怎樣去體證(觀、看)而發覺真相,有理論也有方法。
「一實相印貫穿三法印。只不過小乘多說三法印,大乘多說一實相印(空)而已,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大乘的空慧就是一實相印,歸於實相(空即實相),這一空的實相印就貫穿三法印了。所以小乘說三法印,大乘說一實相印,這樣大乘的一實相印與小乘的三法印就貫通了,沒有障礙和對立。在大乘佛法里真正能大小共貫而無礙的就是初期大乘佛法中觀與般若經的思想。但佛法經過逐漸的流變,大小乘就有了障礙和對立,其實這是對三法印與空義的理解偏離才產生的問題,這裡很重要!
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只在名詞而已,其實內容是一樣的。小乘時確實多說三法印,都講無常無我涅槃。而大乘用一個「空」字即一實相印來貫穿整個三法印,所以大乘多說空,較少說三法印的無常無我涅槃的名相。但是大乘空的本質就在講三法印,只是用一實相印把三法印貫穿而已。明白這點,一實相印即是三法印,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在本質上沒有差別。
這句話最如實了。如果認為大小乘講的有差異,小乘認為三法印是真理,大乘認為一實相印是真理,那就會產生問題了:「難道真理會有兩樣?」真理不可能不同的,不同就不叫真理了,真理哪會被人弄成兩樣!真正明白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空的內容,就知道大小乘其實是一貫的真理。
一實相印貫穿三法印是屬於大乘的不共慧。我們在講三法印無常 無我涅槃,很多人誤解以為在宣揚小乘,其實法(真理法則)沒有兩樣。我們不是在宣揚小乘,那是不了解真義的人懷有分別心而說是小乘的。真理法則豈有大小乘之分?一實相印與三法印本質是一樣的,有什麼大小乘!明白的人就不會再站在分別心上亂說了,會站在法的立場上真正把大小乘貫穿起來。一實相印就是三法印,只是用的名詞以及重點不同,大乘重空,小乘重三法印,差別僅僅在這裡而已,其實本質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