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根、塵、觸

根、塵、觸
我們再看下一經是13363經,就在733頁,我們來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年少新學,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識,獨一客旅,無人供給,住邊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篤。時有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學,乃至疾病困篤,住邊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善哉世尊!往彼住處,以哀愍故』!」
      這一位年少的比丘出家沒有多久,住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沒有人照顧他,也沒有人供給他,病也很重,有很多比丘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來請佛陀慈悲哀愍,去看看他。「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至彼住處。彼病比丘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佛告比丘:『息卧勿起!雲何比丘!苦患寧可忍不』?」佛陀的第一句話問,『你身體病患還能忍受嗎,』很苦,但是問他還能不能忍受。「如前差摩修多羅廣說。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損。」那麽他的回答,跟前面那幾經一樣,就說我很苦,沒有辦法受,很難過,好像火煎啦,大力士在搥打啦... ....這樣一些比喻,表示很苦很苦就對啦。
      「佛告病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無變悔耶』?病比丘白佛:『實有變悔,世尊』!」那麽一樣的,佛陀也問,那你是是有變悔呢?他就回答,我有變悔,跟前一經是一樣的。「佛告病比丘:『汝得無犯戒耶』?」你看佛陀問的次第都差不多一樣,你有犯戒嗎?「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實不犯戒』。」我沒有犯戒,「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為變悔』?」你如果不犯戒,怎麽會變悔呢?「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於過人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過人法,證果以後的都叫過人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的正見還沒有建立得很好。因為我基礎還沒打好,也還沒有達到那種解脫境界,「我作是念:命終之時,知生何處?故生變悔』。」因為知見沒有建立好,也沒有真正的證果受用,所以我心中起了這樣的疑問,一個還沒解脫的人,命終的時候到底要生到哪裡去,往生哪裡呢?因為起了這樣的一個疑問,才起了變悔的心。
      「佛告比丘,」佛陀就問他,「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雲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識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復問比丘:『於意雲何?有眼識故有眼觸,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佛陀為一個年少的比丘,他只能再把法重要的地方(再講述一次)來啟發他,那麽就要在哪裡啟發呢?就在六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平常最容易體會的,最容易接觸的,從這個地方啟發是比較如實,而比較容易了解的。所以他才問他,我們今天,根、塵、觸產生的眼識,因為有眼識才有眼觸。好,因為觸的因緣才生受,才生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不是這樣子的呢?他就答「如是世尊,」是啊,是這樣子。「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把六根的作用產生受,這樣的情況讓他明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