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善哉沙門 必得解脫

善哉沙門,必得解脫
好我們繼續,現在講第1175經下冊第9頁,這是這個解脫主題最後的一經,一個解脫者的心境是怎麼樣,這一經也很奇特,我們來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尊者僧迦藍,於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彼僧迦藍比丘,有本二在舍衛國中。聞僧迦藍比丘,於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著好衣服庄嚴華瓔,抱其兒,來詣祇洹,」本二就是他俗家時候的妻子,這位僧迦藍出家以後,過遊行的生活到了給孤獨園,那麼他過去的妻子聽到這樣的消息,就穿了很漂亮衣服,很庄嚴、很華麗,然後來看這位僧迦藍,希望用他的兒子來挽回他的心,這一經也很精彩。
      「至僧迦藍比丘房前,」就抱著這個孩子來到他住的房前,「爾時尊者僧迦藍出房,露地經行,時彼本二來到其前,作是言:」僧迦藍在經行的時候,她就見他,然後跟他說:「此兒幼小,汝捨出家,誰當養活?」那可見呢,這個僧迦藍出家的時候,這個孩子大概是剛出生不久,如果我們現在來談應該是新婚,生了孩子不久他就出家了,那麼他俗家妻子對他講:『你看你孩子這麼小,你放下出家去,誰來養活他呢?』依我們世俗角度來談,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今天一個男人娶了一個妻子,而且又生了孩子他就跑去出家了,那麼可能經濟上還不是很安定生活不是無慮的。尤其是在這一種狀態下去出家的話,那以現在來看那是很嚴重的問題。
      「時僧迦藍比丘不共語。」那麼僧迦藍比丘是如何應對的呢?他不回答,也就是不理睬的意思,「如是再三,亦不共語,」不管他這個妻子怎麼講,再三的說都不回答、默默的,「時彼本二作如是言,」他的妻子看到他這樣子,用這個方法沒有用,於是她另外一個辦法就來啦,怎麼講呢,「我再三告,不與我語,」我再三和你講,你都不跟我說話,「不見顧視,」連看都不看我,「我今置兒著經行道而去」把那個孩子丟在他行腳地方走了我再三的跟你講,你不理我,連看都不看一下,那我今天就把兒子在這裡。「告言:『沙門!此是汝子,』」怎麼跟他講呢?這是你的兒子,「汝自養活,我今捨去,」你不我也不養,那我就孩子在這裡讓你養,我就要走啦,她把孩子丟在地上就走了。「尊者僧迦藍亦不顧視其子。」這個僧迦藍依然看也不看,他還不看那個孩子。厲害喔,要是我,我看我沒有辦法了。(師父笑)
      「彼本二復言:是沙門今於此兒都不顧視,彼必得仙人難得之處。」他俗家妻子其實沒有走,她在旁邊偷看,看到把他兒子丟在地上後,他還是連看也不看,還是如如不動,這時候她心裡就想:親生兒子都可以不看,為什麼會這樣子?一定得到了什麼法,一定有個入處,非常難得的入處,一定有所得的意思,不然不可能這樣子的。仙人——他們過去的講法是有成就的人大師
      以我們世俗的、凡俗的心來講不可能這樣子的,人啊,都有情感,何況是自己生的孩子呢,丟在地上連看都不看一眼,這個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如果今天是在這個社會上這樣,一定會被毀謗的,而且一定會被告的。那過去的時代跟現在當然是不一樣喔。那個時候的風氣,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跟現在當然是不一樣,但是我們同樣的這種心境內心的體會、感受應該是一樣的,都是人嘛!得法是得什麼法?知法入法是知什麼法、入什麼法?得受用是得到什麼受用?
      「善哉沙門,必得解脫。」她的態度反而是讚歎的,為什麼呢?她知道過去的丈夫難得,他能今天這樣子的,絕對不是泛泛之輩,一定是有所得他能夠到這一點,她讚歎他善哉沙門,他反而尊敬,必得解脫,他一定會解脫的,她反而肯定他啦,那這個妻子應該也很有智慧,她是只是用兒子作為手段,她試了的結果,看到這樣的現象,她心裡也讚歎,這一經很精彩喔。「情願不遂 抱子而去,」看到自己的心願已無法達成;就抱著孩子走了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戚
      「爾時世尊入晝正受,以天耳過人之耳,聞尊者僧迦藍本所說,即說偈言:」佛陀以天耳聽到,他就說這個偈語:「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戚,於世間和合,解脫不染著,」這個偈語很重要把他劃起來。不管什麼現象現前,不管什麼因緣現前,這個現前叫來者。不管什麼因緣現在眼前的時候,你不要有什麼執著,以為是實有而起歡喜了;一切現象消滅的時候,不用憂戚、不用煩惱;也知道真相,來沒有什麼歡喜的,去也沒有什麼煩惱的。
      「於世間和合,解脫不染著,」知道一切萬法的和合相、緣起相,了解了就解脫了、不執著了、不染著了。來沒有什麼歡喜的,也就現象現起的時候,沒有什麼執著歡喜,以為有所得的。當因緣消散的時候,就是去,也沒有什麼可以煩惱憂愁的,為什麼?和合故嘛、無常故嘛、非實故嘛,明白了你就解脫、不執著就不會被他綁著了。
      「我說比丘,為真婆羅門。」他讚歎這一比丘,今天他境界現前了,來沒有什麼歡喜,去他也沒有什麼苦惱,真的達到了如如不動自在!因為他了解法的實相、真相,不再被迷惑染著了,真的能達到這樣子的人呢,才是真正的婆羅門也就是我們講的一個解脫者!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戚,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我說是比丘,是真婆羅門」看過這個偈語,再回想我們今天所談的法、所學的法、所聽的法,重點其實都是一致的,都一樣的。我們修行目的就是要達到解脫,那什麼是解脫這個地方就已經一一地在顯現。
      我們在談解脫,如何解脫解脫於什麼?一切法,只要我執著自性執著是實有的,你一定染著,一定住在那邊。他一變動,你一定起苦惱、起顛倒:一現前你就會執著,一消失你就痛苦,就是這樣子。所謂的來去有無生滅、斷常,不都是在講這個嗎?
      二心俱寂靜在談什麼?什麼是二心:有無生滅來去,當不再隨他執著顛倒了,叫做二心俱寂靜,那麼這樣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羅門,也是真解脫者。於一切法不染不著動心來去俱不擔憂執著,這個就是解脫境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