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九章 返本會道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解】此第九章,誡勸稟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博聞者,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也。愛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於心外取道也。

這個第九章,就是「誡勸稟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告訴我們修行須因聞而要思,思完了要修。

「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你不能光是在口和耳朵上下功夫,停留在這塊兒去學習。「博聞者」,就是什麼都要明白,什麼都要學。「不知隨文入觀,惟圖強記名言也」,就是想法記住名言。「愛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於心外取道也。」

這裡就講了,有的人特別喜歡「口耳之學」,一說一大套,只要講起來,那嘴就停不下來了那是什麼都「明白」。講完了,一樣也沒做,有時候連半樣也沒做。有的人喜歡聽,人家這個講得如何如何,講得好,那個又講得如何如何好,全是到處去尋著聽。他不是通過口說和耳聽來「聞而思」,不去搞思;也不去「思而修」,去修。他不走這條路,他是只管說和聽,其它的就不管了,到此為止。「我聽完算完事了,我記住就算學習了。」他不知道去思惟:為什麼會這樣?不知道通過思惟更應該去修。聞思修,光知道停在聞上。

聞思修,應該通過聞去思,然後通過思去修,最終的目的是修,能夠修行才是對的。有的人就停留在這一段,再也不走了,他以為這就是重點,「我看完書了,我會了。」實際上你會啥?你一步沒思,其意不解,最後還不去修。所以說,等於零啊!這種人就是「博聞者」,就是特別喜歡聞,不知「隨文入觀」,不知用聞而去真正地思,去觀自己在不在。「惟圖強記名言」,就是硬記,記住名言。這種人叫「博聞者」。

有一種人叫「愛道者」,喜歡道,但是「不知道本即心」。他光知道去聞,以為聞就是心,「我這一聞,我就知道了我就明白了!」他不知道,聞只是初步的功夫也不知道「道本即心」,所以不在心上工夫,「妄於心外取道」,這種人叫「愛道者」。

「守志者」,不往外求,他主要是有不貪名利心。守志者,寧可窮死、餓死也不貪名利,有志氣。名利對他來講沒有用,所以他就可以「念念趨向菩提」,念念奔菩提走。只要放下名利他就奔那個菩提走,這就是守志者。

「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宣化上人提出這些,就是要守志。如果你能夠守志,就會念念趨向菩提。怎麼樣守志?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果我們能夠不去化緣,從來不為自己去著想,就就能夠守志。

特別是化緣,這個很重要,現在很多人都提倡化緣,說出家人應該化緣出家目的是為了化緣他不是為了生死,他為了去化緣他說什麼呢他說化了自己過去所欠的緣。他不知道要從內去化,而上外面去化,跟人要去了。要完錢,不但原先的緣沒化了,又結了一個新的緣,又欠了一筆新債回來,越化越重。所以說,化緣最叫人瞧不起,作為一個出家人應該守貧。為什麼要守貧呢?

弟子:只有貧才能了道。

弟子:雖然貧但還有道。

弟子:為了去掉貪嗔痴。

弟子:去掉貪心

弟子:這個守貧就是守道。

道人?道就是貧?

弟子:道不貧。

那怎麼守貧就是守道?

弟子:這個貧不是指世間上的貧,而是去掉那些貪嗔痴。

這個貧不是世間的貧,是出世間的貧。

弟子:少欲知足為貧。

為什麼要守貧呢?這個貧不是真貧,是真富。怎麼去守?要少欲知足,不能貪。別一天老貪,一天老換衣服,都沒完沒了,那不行,不能貪,要少欲知足。因為啥?你不知道,你這面貪了,心裡就少了,它倆是一回事你要是算不開賬,就是個傻子。你本來有個無價之寶,這個東西才是無價之寶呢,它可以幫你了道、了生死,能夠讓你脫離痛苦你有這麼一個無價之寶如果你去貪一下子,起了貪心;起了貪心你就會把這個無價之寶賣出去。就像用一個無價的珍珠換了一個糖吃,換個糖豆吃,為了一點的甜,把你最好的東西賣出去了

你只要外面一多,裡面就少,它倆是一個,是你拿那寶貝去換的。說:「不是,我沒看著啊,我也沒拿什麼東西,我只是張口要一要就完事了。」你不知道,你這個心能變化無窮,想要啥有啥。如果你忘了,只要是一起貪心,一起心動念,物質是有了,心就被污染了,所以你就把那寶貝失去了你說你劃算嗎?

有時候白給都不要。給我我也不要。要完,我那東西少了。說:「我沒起貪心,它能少嗎?」一樣,你沒貪心,別人主動給你它也是你的東西。為什麼有這東西?這東西就是你心裡化的,是不是?這東西無緣無故就現前了?那是你心化來的。你覺得你沒要,給你了,那也不行啊。你要了那玩意,就等於出賣你的寶貝一樣。

就像一個騙子,他想騙你的寶貝,「給你你看東西不好?」你尋思:好。就收下了。妥了,你收了他東西,吃人家的嘴短,用人家的手短,人家要你最好的寶貝,你就得給人家,就這麼樣。所以說,千萬要算好這筆賬,不能吃這虧,精打細算,聰明人不幹那傻事,是不是?千萬不要去貪,一貪就壞了,貪了就失去寶貝,就這麼厲害。

人能不能沒有貪心呢?不可能一點沒有,但你一定要控制。怎麼控制?要少欲知足:行了!這東西我能生活就行了,能穿暖就行了,能吃口飯養個肚子就行了,剩下的我就修道,我可不要那些東西。要那個東西,就把我修行的這點東西全賣了,我不能換那些垃圾回來。這裡要是堆一大堆,那就壞了!

我要是看那東西堆了一大堆,我就知道,那是自己產生的垃圾。所以千萬不能攢東西。攢了,以為便宜。你看這白給我,那也白給我;這個也結緣,那個也結緣,都結緣給你了,你扛回家去了。說:「這和我沒關係,都是他的,不是我的。」實際上,那就是你的東西,都是因為你心裡有了貪心,使這個寶貝產生變化。你若把那玩意弄過來可就壞了,那真是動你血本(指清凈道心)。所以說,應該守貧。

守貧就是守道,外貧心不貧,不要外富心貧。你看東西越多一大東西,滿床全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壞了!這說明你的心沒在道上,大部都在玩上了。這一本書、那一本書,這東西也多、那東西也多……可不能幹那種傻事。

所以說不化緣、不攀緣。為什麼不攀緣呢?化緣,我們都知道了,那不合適,化緣等於出賣自己一樣,所以我們不去化緣。那為什麼不攀緣呢?因為一切眾生皆因攀緣而流落生死。為什麼有六根呢?就是因為你對塵發生了想法;你發生了想法,六根就生出來了;六根生出來了,就對六塵採取了喜歡、愛、取,由愛發生取,由取變生,有生就有死,生死的憂悲苦惱就上來了。你剛開始只是動想法,然後就要動行為,行為的最後結果是什麼結果?就產生了生死,有生死就有悲苦惱,生死輪回就是這麼點事。

你有六根,外邊就有六塵,它都是你的灰塵變化的,相對的變化。有了六塵就會產生六根,有了六根就會對六塵進行吸取,所以六根就越來越大,就又變成了六塵。它倆本來都是你那個心,但是由於你的攀緣心,就變成六根和六塵,所以就產生了六道輪回。

我們都是攀緣心,見到色隨色走,見到味就隨著味走,見到了香隨著香走。有的人特別喜歡吃,一看這好,「叮噹叮噹」就吃,使勁吃,吃飽了還吃,「便宜啊,你看得多便宜,我也沒上別人碗里拿去,都是自己的。」你不知道,你自己這一碗,若過分地貪,實際上就被六塵轉了,因為你舌根被六塵給騙了。那個味從哪兒生出來的?你們說一說。比如說,今天吃那個開心果,你說開心果那個味道從哪兒來的?

弟子:從心裡。

心來的。有沒有不同的說法你說

弟子:從舌根

舌根來的。你說說那玩意從哪兒來的?

弟子:從貪心來的。

這是明白人。這答對了!

貪心來的、從虛妄來的,它不是從那開心果來的。開心果沒啥味,開心果只是六塵的一種幻象。由於我們六根不斷地貪著,六塵不斷地表演,最後產生了味覺。舌根它啥也不是,舌根代表了你那個貪心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你的貪心。人家沒有貪心的,照樣有舌根,但那是假的。所以說,那個味覺不從舌根來,雖然表現在舌根,實際上是貪心的變化。

答對了這是真明白,明白是明白,但一定要做,別去攀緣

所以說,不攀緣最重要,我們都是處處攀緣。為什麼叫你行道時瞅眼前這個卧牛之地啊,吃飯只讓你瞅缽中食啊,做什麼事情都得師父說啊,就是不讓你攀緣

我們被六塵給轉了,以為東西越多越好,實際上越多越可怕。當然,我們修道不能說一點不用,那乾脆沒有就完事了。也不能那樣,怎麼辦呢?少欲知足。有點就行了,夠用就可以了,多了不要,白給也不要,沒有用。你要了,就等於他到銀行提取你的存款一樣,你給人付出。你這面雖然沒付,但你後面有會計給你支付出去了

你像領導似的,「這給我收起來吧!」是,你收得挺利索的,也沒有人跟你要賬,其實早就有人在後面替你付款呢,付誰的?就付你那點東西。最後你一查家當,「哎,我這東西(清凈道心)怎麼沒了呢?」你哪知道,你早就給「賣」了,那管家告訴你:「那天你不是買這個了嗎?」「我沒說買呀,他說給我的。」那給你就不花錢嗎?能好使嗎?他在後面提款。所以說。別上當,攀緣最可憐。

我們不攀緣攀緣就是輪回。有愛就有取,你只要愛,就會去取,就產生行動了;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憂悲苦就會生起來,這是十二因緣里的。所以我們在放生的時候,跟畜生道就講這個,讓它知道這個十二因緣,因為它墮落畜生道就是這麼墮落的。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別墮落到那裡面去,攀緣以後就會墮落到那裡。

另外,還要不求人。不化緣、不攀緣不求不貪。為什麼說要不求人?那求人多痛快呀,比如辦事,「哎,你過來,幫我把鞋提一提。」你說多痛快?還省事。「你過來,幫我把地掃一掃。」多省事!為什麼這麼省事,還告訴你不讓你求人呢?誰能說一說?為什麼不求人?

弟子嘴上痛快了,心裡已經失去了

嘴上痛快了。有時候他不用嘴去求人,比劃,「過來,過來!」離了老遠就打招呼,意思是幫我一把。

弟子不求人是不要你動心念,一求人,心就動了。

弟子:求人能障道。

弟子:求人就是把自己的寶貝送給別人了。

你是吃虧,怕把你寶貝賣出去,所以不求人?

還能說,為什麼要不求人?

我們要知道,求人就是出賣自己。出賣自己就是插個標,你求人一次就是低價出賣自己一次,這叫低價出賣。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低價就是說這個人把自己介紹給別人,說:「我賣給你得了。」在自己腦袋上插個標,「你認不認識我?不認識我不要緊,我把我給你。」那個人說:「我要不起,我怎麼能要得起呢。你挺好的人我想叫你幹啥,你也不能聽我的呀!」那怎麼辦呢?

「那我就給你。」

「怎麼賣?」

「低價出賣。」

「那你想要點什麼東西?」

「得了,給個大餅子吧!」

給你一個大餅子。」

得了,人家給你一個大餅子,來生你就做牛做馬去償還這筆債。——你欠人大餅子。他前面拿著你寫的「合同」——「賣身契」(指因果業),你欠人家的,你就得跟著他走。因為他這有「合同」在那塊,你欠人家的。所以說,求人等於賣自己,千萬別干這傻事。

所以我們不求人,求人最痛苦了,有求就苦。為什麼有求就苦?因為有求心就動,最根本的就是你動心了,動了心,就有生死輪回跟著。所以說,化緣攀緣、求人,最終問題都是動了心,動心就有生死輪回跟著,可以起各種的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去搞這種東西,自己騙自己的不幹。我們要學聰明一點,別干這種事情,為了自己也得聰明

【解】守志者,念念趨向菩提,不雜名利心也。

守志者他不攀緣、不化緣不求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不管你怎麼變,他絕沒有這種心,所以他永遠不變,心裡沒有變。由於心不變,才能真正地隨緣。還有一種,他不化緣、不攀緣不求人,對名和利都遠離了,所以說念念趨向菩提

【解】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不復向外覓也。

有一個「奉道者」,依教奉行,「念念體會心源,不復向外覓也」。奉道者這種人就更好了,因為他已見道,他知道什麼是道,所以外物對他是沒有作用的,他不會隨著外物轉,而念念體會心源。

怎麼樣去體會心源呢?不復向外覓,他不會向外去尋找什麼,他向哪尋找?尋找他的本心,念念在道,不向外覓。對一切外相他都看成如幻如泡影,沒有實際可得的,什麼都沒有可得的,生老病死都是沒啥可得的,所以奉道者念念體會心源。你想,我們是念念不停地生滅他是念念都不離道,可了不得了,念念在道上。誰說一說,怎麼念念在道上?

弟子:每時每刻都在念佛,就是念念在道上。

每時每刻都在念佛,都是在念道,好,挺好。還有能誰說呢?

弟子:念念不失這個心,不分別一切,念念不動心。

念念不動心、不分別,是不是?這挺好。還有誰能說一說念念在道?

弟子:不起分別心。

不起分別心,連這個心都不起。說得挺好。

弟子:一念不生

你這會用啊!一念不生,那不在道上才怪了。

弟子:攝心。

攝心。怎麼攝心?

弟子不離道。

怎麼不離道?

弟子:不起散亂心。

怎麼不散亂

弟子:時時看住自己的心,不向外求。

哦!不向外求。

弟子:時時在見性不離自性,在不生不滅境界中。

怎麼不離自性

弟子:念念不生不滅

念念不生不滅。既然有念念,怎麼還念念不生不滅

弟子:這個念是無念的念,並不是說有念。

好,無念的念。

弟子:反聞聞自性

聞聞自性。怎麼反聞?

弟子:覺照。

覺照。怎麼照?

大家答得都不錯,因為這裡面再往下也沒法答。我們雖然答了很多,大部都在名相上,但是終歸還是有所體會。主要就是不要外覓,見三千大千世界皆是自心所顯現,沒有什麼可得和不得的事情你說有人罵你,那誰罵你啊?

弟子虛幻的人在罵,不是真的

弟子自己的貪嗔痴。

自己的貪嗔痴。還有誰能說一說?

弟子:是自己的心裡所造的業緣。

弟子:在心動分別。

我講了半天,都白講了,昨天我講了「惡還本身」,今天又講了提婆達多,最後你們給我答得還都是這個。所以說,給你寶貝你不認。罵你,什麼是罵你?罵你是助道,是你的需要,是幫助你成就。我們老是這樣式的,我這幾天就講這麼點事。你需要挨罵,你不挨罵不行,因為啥呢?因為你不挨罵就要走錯路,另外你的火候需要人推你一步,來助你道。那誰在罵你?誰需要?誰在幫你?是你自己功德在起作用你不要以為是壞事,罵表面是壞事,實際上是你的功德在起作用,你的功德來了

你想,無始劫來你造了那麼多的業,罵你一句,你忍了,就把無始劫的罪障給了了,誰給你這機會哪有那麼便宜事?不給你那機會,想挨罵,誰罵你呀?有人說:「我最需要別人來幫助。」天天叨咕人家來幫你,人家來了,「咣咣」給你兩個嘴巴子,完了還踢你一腳。「哎,我天天在這坐著求人幫我你怎麼打我?你這個人真是的。」完了!一起嗔恨心,這點功德沒了。不起嗔恨心,馬上就得。就是這樣,知道不?罵你、打你,那都是你自己功德在起作用,在幫助你、成就你,是你的需要,所以你要是不明白就上當。本來是挺好的一個事情,你不認識就錯過了

我上回都給你們講了多長時間我在本溪走著,有人罵我騙子我要不做這個助道想,做這個需要想,那個機會就錯過去了。我反覆想:這肯定是幫助我,絕對不能是無緣無故地罵,肯定是有內容,而且是來幫助我的。究竟幫哪塊,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哪塊需要幫助?最後想起來了,原來說三天回去,我要是不回去,犯妄語

你說,人家罵我我得怎麼感謝人家?是,心裡不痛快,那能痛快嗎?一時的不痛快,但是你換來的是這一輩子不後悔。你這一輩子如果犯了一次妄語你不如不犯啊!你犯了懺悔有啥用啊?你懺悔終歸是懺悔,不如不犯,那個多清凈功德多大,是不是?

你是你的需要,為什麼有人罵你?因為你不妄語功德積下了,所以才有人罵你。不是其它功德,是你平時不撒謊,人家才告訴你,叫你守住不撒謊,人家是來幫助你。那個罵你騙子,那意思就是說:你趕緊回去,要是不回去你就妄語了。他說你是騙子嘛,你要犯了妄語,不就是騙子嗎?他問得很清楚:你是不是騙子呀?你要不是騙子就趕緊回去,你要騙子,那晚上就別回去。那問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們若不知道,一旦過現實的關時,大部分就上當了。那個時候,我是稍明白一點,知道他是助道,肯定是幫助我,已經下定義了,沒有別的,肯定是在幫助我,肯定是我需要的東西,絕對是好事。雖然一時想不起來,但不管怎麼難,我也要想這個事,就這麼反覆地想,保持這一念。就是用所得來的一點經驗吧,不能說是智慧,最後到底叫我想來了:哎呀,今天晚上正好三天,要不回去不就犯妄語嗎?就是出門的時候,我說:「我過三天再回來。」就順便說了那麼一句話,最終還是想起來了那天正好是第三天,最後我就去了

你想一想,他幫助我成就了什麼?「不妄語這一條。你知不知道,一次不妄語你會提前多長時間,甚至多少劫來成佛道的。他幫助你多大啊!你用什麼來衡量?衡量得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罵你的人都是助道、是需要,是功德的表現,千萬不要功德往外推。一生氣,「這人太可惡了,你罵我我就罵你。」完了,壞了!他給你送禮,你不但沒有真正的領會和接受,最後的結果還造成惡緣了。在這考驗面前,不是成佛就是墮落,就這麼簡單

所以說,念念都要體會心源,就不往外覓。什麼叫不外覓呢?就是說一切外法皆是自心的變化,心外無法,都是自心的變化,你體悟到這才能念念地返回心源。大家講的都很對,一念不生,如果念念不生,那肯定是回去了,那還用合計嗎?大家講的都不錯,但是有些具體的東西你還要三思念之,有些要具體的化在所有的行為中。因為我們的生活不是單一的,不是成天在那打坐,有時候還做不到那些事,我們還屬於凡夫凡夫怎麼辦?我們也得去做,但是每樣我都讓它變成反觀觀自性,就是反聞。

什麼是反聞?就是不往外聞。什麼叫往外聞?一切外境皆是自心顯現,這就是不往外聞。念念收回,六根不再瞅、不再聞,別老貪吃的。什麼事情都是一樣,不能貪,貪東西也不行,貪吃的也不行,貪表揚也不行……什麼都不能貪。剛開始不貪還挺難受,六根不往外瞅也是挺難受的,那眼睛憋得也很難受。那耳朵恨不得聽誰說話,嘮幾句嗑,哪怕有個鳥叫喚,聽得都挺高興。那玩意確實是挺難受,因為耳根、眼根都流浪慣了,你叫他去念佛,那不行,念佛念佛還不如去聽聽念佛機或法師講法錄音呢。那時候「叮噹叮噹」,就完了!那六根越抻越長,越抻越遠。所以說,你想成道,一定要知道這些關鍵地方

我們修道就是杜絕這些東西,就讓你把這個心收回來,硬收。說:「這收回來,我太難受了。」那時候確實難受,若不難受你早收回來了,這還用我嗎?是不是?自己早收回來了。就因為它難受,你才去收。你收回來以後,它有一個不難受在那等著,那是真不難受。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

今天就講到這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