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4.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佛說八大人覺經》
5.我觀是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菩薩本願經》
6.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7.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地藏菩薩本願經》
8.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9.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佛說無量壽經》
11.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佛說四十二章經》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追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無)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
13.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何以得知?准《觀音經》,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乃至一時,不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十輪經》雲:『一百劫念觀世音,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群疑論》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一聲念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積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百千萬倍。菩薩未屬佛地,果未圓滿,故功德最少。」--善導大師
14.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15.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1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六祖慧能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佛說阿彌陀經》
18.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楞嚴經》
21.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佛說四十二章經》
22.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省菴法師語錄》
23.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慾。淫慾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中峰國師
24.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中論》
25.緣起法身偈: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27.毗婆屍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28.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29.屍棄佛偈: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31.迦葉佛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32.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3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35.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嚴經》
36.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原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楞嚴經》
37.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楞嚴經》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菩薩問明品第十)--《大方廣佛華嚴經》
39.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仇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痴無知,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悉皆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大方廣佛華嚴經》
40.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41.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佛說八大人覺經》
42.文殊當知,愚痴眾生,不覺不知,壽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電光出,雲何於中不驚不懼,雲何於中廣貪財利,雲何於中耽淫嗜酒,雲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諸佛菩薩能到彼岸,凡夫眾生定當淪沒。無常殺鬼來無時節,縱有無量無邊金銀財寶,情求贖命,無有是處。眾生當知,須觀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為無量諸蟲之所唼食,是身臭穢,貪慾獄縛,是身可惡,猶如死狗,是身不凈,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羅剎處內,是身不久,當為烏鵲餓狗之所食啖,須舍穢身,求菩提心。當觀此身,捨命之時,白汗流出,兩手橫空,楚痛難忍,命根盡時,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脹青瘀,膿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見,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腳骨異處,膞骨脛骨、腰骨肋骨、脊骨頂骨髑髏各各異處,身肉腸胃、肝腎肺臟為諸蟲藪,雲何於中橫生有我,生存之時,金銀財寶,錢財庫藏,何關我事?--《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43.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葯,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邊福德之利。--《妙法蓮華經》
44.當知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楞嚴經》
45.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楞嚴經》
46.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蕅益大師
47.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於此也。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蕅益大師
48.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蕅益大師
49.若信願堅固,臨終一念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之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蕅益大師
50.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佛說四十二章經》
51.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佛說四十二章經》
52.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四十二章經》
53.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四十二章經》
54.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四十二章經》
55.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慾,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經》
56.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華嚴經》
57.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論》
58.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四十二章經》
59.一切惜身命,人畜等無殊。若欲食眾生,先試割身肉。
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得殺業,死墮叫喚獄。--《誡酒肉慈慧法門》
60.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大乘起信論》
62.設於無數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大方廣佛華嚴經》
64.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維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凈道,無所障礙。菩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舍一切智心。--《大方廣佛華嚴經》
65.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食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西歸直指》
66.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西歸直指》
67.羅衣偏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西歸直指》
68.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台;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西歸直指》
69.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大方廣佛華嚴經》
70.或毀他節行。而妻女酬償。或污彼聲名。而子孫受報。絕嗣之墳墓,無非輕薄狂生;妓女之祖宗,盡是貪花浪子。當富則玉樓削籍。應貴則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誅。地獄餓鬼畜生。沒受三途之罪。從前恩愛。到此成空。--《慾海回狂》
71.芙蓉白面,須知帶肉骷髏;美貌紅妝,不過蒙衣漏廁。--《慾海回狂》
72.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大方廣佛華嚴經》
73.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大方廣佛華嚴經》
74.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佛說八大人覺經》
75.當發菩提心,廣濟諸群生,
是則供正覺,三十二明相。
設滿恆沙剎,珍妙莊嚴具,
是福為最勝,無量無有邊。
余供無過者,超逾不可計,
76.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大方廣佛華嚴經》
77.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大方廣佛華嚴經》
78.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諸善根時,於惡眾生不生疲厭,亦不誤起棄捨之心。設滿世間一切眾生,悉不知恩,菩薩於彼,初無嫌恨,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於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大方廣佛華嚴經》
79.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凈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徹悟大師
80.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省庵大師不凈觀頌》
82.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彌陀要解》
83.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迴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複章道生居士書》
84.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
85.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86.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六祖法寶壇經》
88.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90.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增廣賢文》
92.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報急將淫念立消磨。
93.淫人妻女毀人節萬惡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環有報應我淫人婦婦淫人。--《戒淫詩》
94.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善。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經》
96.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序》
97.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感應篇》
99.佛菩薩雖修六度萬行,廣作佛事,但視同夢幻,心無住著,遠離諸相;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徐恆志
100.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101.且破心頭一點痴,十方何處不加持,圓明佛眼常相照,只是當人不自知。--《妙法蓮華經序品淺釋》
103.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永明延壽禪師
104.鍾離祖師戒淫歌
誰家少艾顏如玉,鍾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賢豪善檢束,到此關頭便失足。
可憐失足欺幽獨,妄謂罪微猶可贖。豈知天將淫惡錄,載在薄中罰甚酷。
折卻祖宗遺下福,削爾前生修下祿。損爾悠悠好壽數,斬爾綿綿廣嗣續。
罰之不已令變畜,甚至永使墮水族。看此慘報我亦哭,嘆人何苦迷粉髑。
今懇世人聽忠告,好色來前避欲速。他女原非爾花燭,他妻原非爾眷屬。
他女勾爾入他室,爾莫從他暗相逐。他妻誘爾同他宿,爾莫與他私相熟。
爾若魂銷無把握,但想一誤入地獄。爾若慾火難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想到此間身觳觫,自覺心灰如槁木。心如槁木純無欲,鬼神聞之皆敬服。
108.紫柏大師龍蛇戒淫歌
君不見,龍與蛇,本無常!
漢高祖之大度,楚霸王之強悍。
一火咸陽心不悲,虞姬別時情何軟?
淮陰功高尚忍誅,戚姬臨決苦躊躇。
西施不知是何物,傾城傾國無多力。
當時若使留於越,越霸諸侯亦未必!
又不見!
五百仙人善馭雲,去來空際盡超群,
才聽宮女一聲曲,神力俱遭慾火焚!
蘇子卿,持漢節,吞氈啖雪命欲絕,
死生朝夕不可保,胡婦生兒猶所悅!
欲之難斷有若是,難斷能斷須男子!
言雖反,意甚切,字字分明心吐血,
是男是女能斷欲,誠為世上真豪傑!
扶人倫,整世道,苟非豪傑寧堪造?
饒有周公伊尹才,未能斷欲終顛倒!
大可笑,大可笑,好漢多迷屎尿竅,
臭皮袋上巧莊嚴,相看莫不稱為妙?
殊不知,四大合成身,四蘊攢為心,
若以四四觀身心,何處尋?
人慾關頭雷雨深,等閑換骨阿誰先!
109.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太上感應篇》
110.於父母所,少作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獲罪無量。--《雜寶藏經》
111.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大方廣佛華嚴經》
112.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為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凈土詩》
113.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蓮花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徑中徑又徑》
114.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楞伽經》
116.我昔所造諸悉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117.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118.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疾病以減食為葯湯。--百丈懷海禪師
121.以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122.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123.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佛說四十二章經》
124.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125.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苦量,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八大人覺經》
125.善男子:若能觀怨(家)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優婆塞戒經》
126.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負荷重擔,發大精進,教化眾生而無疲厭;自舍已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郁伽長者會)--《大寶積經》
127.父母佛弟子,遠來遠去人,病者及看病,此八決定施。--《文殊問經》
128.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妙行無住分第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29.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怠。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妙法蓮華經》
130.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是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
131.施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密。--《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132.雲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眾生,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大乘起信論》
134.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第十六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135.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136.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137.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凈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佛遺教經》
138.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佛遺教經》
139.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八大人覺經》
140.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解脫品第四)--《優婆塞戒經》
141.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受戒品第十四)--《優婆塞戒經》
142.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得人天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咸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六波羅蜜品第十八)--《優婆塞戒經》
143.如人病重,要須眾葯,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業品第二十四)--《優婆塞戒經》
144.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忘語,如說如作,不誑於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郁伽長者會)--《大寶積經》
145.汝應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何能勸人守護凈戒。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凈戒,然後為人說正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146.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法句經》
147.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法句經》
148.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即入諸佛位。--《梵網經》
149.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一殺戒)--《梵網經》
150.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二盜戒)--《梵網經》
151.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凈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三淫戒)--《梵網經》
152.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四妄語戒)--《梵網經》
153.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五酤灑戒)--《梵網經》
154.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六說四眾過戒)--《梵網經》
155.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贊已德,隱他人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七自贊毀他戒)--《梵網經》
156.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需,一切給予。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八慳惜加毀戒)--《梵網經》
156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梵網經》
157.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十謗三寶戒)--《梵網經》
158.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於諸佛凈戒,護持如明珠。(菩薩戒本)--《梵網經》
159.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卷五優波離身識)--《大佛頂首楞嚴經》
160.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大佛頂首楞嚴經》
161.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大佛頂首楞嚴經》
162.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偷,修禪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大佛頂首楞嚴經》
163.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語言證。……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大佛頂首楞嚴經》
164.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如來性品第四之一)--《大般涅盤經》
165.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葯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鎧杖;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樑。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大般涅盤經》
166.一切肉與蔥,及諸韭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楞伽經卷四》
167.若食諸血肉,眾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楞伽經卷四》
168.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楞伽經卷四》
169.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凈調柔,畢竟無垢。--《大方廣佛華嚴經》
170.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大方廣佛華嚴經》
171.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屍羅波羅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172.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第七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173.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遺教經》
174.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誰當受罵。--《優波塞戒經》
175.世間罵者,亦有兩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優波塞戒經》
176若有愚下狂亂眾生來罵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難可禁制,應以鐵鉤而調伏之。瞋心醉象,亦復如是,以忍辱鉤而制御之,令其調伏,名為安忍波羅密多。--《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177.見怒能忍,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害眾生。--《法句經》
178.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法句經》
179.履仁行慈,博愛濟眾,福常隨身,卧安覺安。--《法句經》
180.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81.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安樂行品第十四)--《妙法蓮花經》
182.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大方廣佛華嚴經》
183.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維,重自勸勵,令心清凈,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大方廣佛華嚴經》
184.復更思維,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大方廣佛華嚴經》
186.菩薩修行大涅盤者作是思維,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度煩惱河。以是思維,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大般涅盤經》
187.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大乘起信論》
188.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證道果。(第三十三章)--《佛說四十二章經》
189.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佛遺教經》
190.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痴暗。--《佛遺教經》
191.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八大人覺經》
192.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優婆塞戒經》
193.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優婆塞戒經》
194.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195.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妙法蓮華經》
196.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197.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198.如人善方葯,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199.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200.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厭。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大方廣佛華嚴經》
201.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大方廣佛華嚴經》
202.菩薩摩訶薩,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大方廣佛華嚴經》
203.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敵,雖見五欲,心不貪著。 《大般涅盤經》
204.人身難得,如優曇華,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曇華,我令已值;清凈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雲何縱心,令住惡法。壯色不停,猶如奔馬,雲何恃怙,而生懈慢! 《大般涅盤經》
205.身心精進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羅密。--《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206.雲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大乘起信論》
207.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大乘起信論》
208.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佛遺教經》
209.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維,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凈身凈,不親惡友。……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優婆塞戒經》
210.所謂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211.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安樂行品第十四)--《妙法蓮華經》
212.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大方廣佛華嚴經》
213.剃除須發,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大方廣佛華嚴經》
214.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薩座,心無所著。--《大方廣佛華嚴經》
215.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大方廣佛華嚴經》
216.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大方廣佛華嚴經》
217.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離痴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凈。廣大無量,無有迷惑。--《大方廣佛華經》
218.佛子:譬如虛空,雖能容一切諸物,而離有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普入一切世間,而離世間想。雖勤度一切眾生,而離眾生想。雖深知一切法,而離諸法想。雖樂見一切佛,而離諸佛想。雖善入種種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無所染著。--《大方廣佛華經》
219.其心無所畏,饒益諸群生,眾魔與煩惱,一切悉摧滅。--《大方廣佛華嚴經》
221.若修止者,住於靜外,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復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大乘起信論》
222.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論》
223.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舍,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復如是。--《大智度論》
224.菩薩發心為修禪故,一切家業內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閑居,無所慳吝,是名大舍。--《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225.菩薩為修禪故,難忍能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設為眾惡來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惱,名為忍辱。--《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226.菩薩為修禪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如鑽火之喻,常坐不卧,攝諸亂意,未嘗放逸,設復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為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227.薩因修禪定,具足般若波羅密者,菩薩修禪,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智慧涌發,如石中泉。--《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228.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佛遺教經》
229.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生,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八大人覺經》
230.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八大人覺經》
231.若諸菩薩修行布施波羅密多,乃至靜慮波羅密多,皆從般若波羅密多本母所生,而為根本。--《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232.有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一者精勤,樂習禪定。二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三者損滅睡眠,恆自覺悟。四者於大乘法所聞不忘。五者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六者無所隱藏,決眾疑故。七者不輕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樂法施,興大會故。九者恆自謙下,不誑眾生故。十者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以此十事,具足圓滿六波羅密多,成就法身清凈解脫。--《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234.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大佛頂首楞嚴經》
235.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大佛頂首楞嚴經》
23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37.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40.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41.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4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244.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245.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梵網經》
246.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妙法蓮華經》
247.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大方廣佛華嚴經》
248.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方廣佛華嚴經》
249.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廣佛華嚴經》
251.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大方廣佛華嚴經》
252.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大方廣佛華嚴經》
253.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大方廣佛華嚴經》
254.迷惑無知者,妄取五蘊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大方廣佛華嚴經》
257.若得見於佛,其心無所取,此人則能見,如佛所知法。--《大方廣佛華嚴經》
258.無所得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大般涅盤經》
259.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大般涅盤經》
260.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大般涅盤經》
261.菩薩摩訶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凈。菩薩摩訶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凈,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大般涅盤經》
262.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盤,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盤。--《大般涅盤經》
263.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系縛,無受縛者。雖有涅盤,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秘密之義。--《大般涅盤經》
264.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盤。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盤。--《大般涅盤經》
265.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266.無有法與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故。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267.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六祖壇經》
268.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六祖壇經》
269.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六祖壇經》
271.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壇經》
272.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六祖壇經》
273.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大乘起信論》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
275.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中論》
276.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中論》
277.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
278.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佛性論》
279.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觀無量壽佛經》
280.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觀無量壽佛經》
281.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大乘無量壽經》
282.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善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臨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第十九聞名發心願。第二十臨終接引願。)--《大乘無量壽經》
283.若諸天人,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誦持大悲神咒,於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大悲心陀羅尼經》
284.善男子: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大悲心陀羅尼經》
285.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心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文殊說般若經》
286.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經》
287.若人慾生他方現在凈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觀察法身,厭離妄執。)決定得生彼佛凈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占察善惡業報經》
288.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得生彼剎。--《稱揚凈土功德經》
289.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凈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凈因緣,增長悲慧。(息惡品第十六)--《優婆塞戒經》
290.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地藏菩薩本願經》
291.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菩薩本願經》
292.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地藏菩薩本願經》
293.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294.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295.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痴所惱,亦復不為驕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妙法蓮華經》
296.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妙法蓮華經》
297.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298.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大方廣佛嚴經》
299.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來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卷五)--《大佛頂首楞嚴經》
300.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維摩詰所說經》
301.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有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大乘起信論》
302.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也如是……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十住毗婆沙論》
303.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往生論》
304.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305.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習慣,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癒寇平,則舍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卷一)--《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凈土生無生論》
307.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308.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309.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311.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過去現在因果經》
312.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優婆塞戒經》
313.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恆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復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恆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復有二事:一者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