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一定要受戒嗎?

uploads/content/2022/may/e204805f14821274e6fadc9c25ec87d6.jpg" />

  有些人一聽到戒律這幾個字,就覺得有種不自在感,認為戒律是框住人自由枷鎖,對受戒持戒一事也是慎之又慎。因此很多人抱著只學佛受戒心理佛弟子一定要受戒嗎?

你是誤解了戒的意義呢?

  大家為什麼會擔心,自己學佛受戒了以後,這樣做也不能,那樣做也不行,行動無法自由自在,其實是大家是誤解了戒的意義

  戒的種類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人的戒。無論是誰的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對我們的煩惱而施設的。煩惱是病,戒法就是葯。就譬如,我們的心就像未馴服的野牛、烈馬,如果沒有約束,它就會到處狂奔,肆意破壞。所以戒就是一根韁繩也是一劑良藥當我們要跑偏的時候就被及時地拽回正軌。

  戒律就像佛弟子保護網,它時刻提醒你不要做害人害己的事情,不殺生不傷眾生,同時也是為了長養慈悲之心;不偷盜,不獲取不義之財,不將自己置於人人喊打的危險境地……戒律,是佛弟子最好的保護,讓我安心學佛、知是非、知慚愧、知懺悔,隨時調整,不偏離正軌。

  律典中明確在家人不得聽誦出家人之戒。身為在家佛弟子受好自己的戒當為要務,不知大家對“受戒”還有哪些存疑呢?

你對受戒還存在哪些疑問?  為什麼說受持了三皈五戒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有些人說我只誦經、行善、禪修打坐不受三皈五戒,難不成你就說我不是佛弟子了嗎?冷酷無情地告訴你,當真你還不能算真正的佛弟子有些人研究佛教經典,對佛教教義了如指掌,他們就一定是真正的佛弟子嗎?那還真未必。

  就這樣說吧,三皈五戒就好你在大學辦了註冊登記手續,於情於理你都是正式大學生了(真正的佛弟子),校外人士雖然也可以享受到學校的資源,比如旁聽課程、蹭個圖書館、參加個校園社團活動啊,但是你能說你們倆一樣嗎?

  皈依三寶是真正佛弟子的第一步,守戒、持戒才能確保自己走在正確學佛道路上,不然有一天你犯了事想“抹黑”佛弟子,“學校”肯定站出來聲明“這個學生不是我校的,莫要毀我清譽。”如果你打算、想成為真正的佛弟子,還是可以趁早三皈五戒考慮起來。

  可以選擇持受部分戒嗎?

  如果目前沒有辦法持受全部的戒,佛弟子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斟酌選擇,沒有硬性規定硬強迫自己全部持受。

  譬如,有些居士,負責照顧家人飲食起居,需要出入廚房、菜市場等,照顧到家人飲食營養均衡,暫時沒有辦法遠庖廚完全持守五戒中的不殺生因緣暫時不具足,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受持

  即便如此,也不是說,你少了這道心理障礙就可以斬雞剁魚不眨眼了,佛弟子在生活中不忘記戒的意義心懷慈悲,多一分悲憫之心,該有的慈悲心還是要有的。

  不小心犯了戒,該怎麼辦?

  當你堅定地對著三寶許下承諾“能持”“能持”“能持”時,可能未曾懷疑自己會犯戒。但是如果不小心犯了戒,該怎麼辦呢?

  當然是懺悔,如果說戒律是我們的保護網,讓我們的身心避免受傷害,那麼懺悔便能讓我們的心恢復清凈懺悔的具體方法,於事情發生的當下,或者是意識到的當下,如果有傷害對象,向受傷害者道歉。

  沒有具體的傷害對象,可以向佛菩薩發露懺悔,在往後中繼續持戒不再貳過;或者參與大眾共修,通過共修的力量,自己承擔起做過的錯事,並發願不再犯;還可以在自己做功課期間,誦持戒律,時刻提醒自己免於犯錯。一切的懺悔都是你不貳過的手段,如果懺悔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中去,得了吧,您可就算自欺欺人咯!

  或許當你有一天你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哪怕不經過思考都符合戒的規范,那你便真正實現了戒的自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