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二十章)03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章忍教哀樂作主翁

  大權示現大作小

  又若執經論無益,翻成諸聖虛功,則西土上德聲聞,徒勞結集。此方大權菩薩,何假翻經。如抱沉痾之人,不須妙藥。似迷險道之者,曷用導師

  『又若執經論無益,翻成諸聖虛功,則西土上德聲聞,徒勞結集。』一般人如果認為學佛,光用功就好不需要經典,『翻成諸聖虛功』,上古以來,像印度的大阿羅漢等幾百位,結集經典不都白做了?!

  『此方大權菩薩,何假翻經。』有一種菩薩叫大權菩薩。權者,權變也。密宗有些菩薩大神菩薩也就是權變。

  根據佛經,大權變菩薩是八地以上十地菩薩境界才能做得到。一切入世有成就的人,包括治世的聖君賢將和許多大居士,並不一定出家,有許多都是大權菩薩化身菩薩是有道之士。出世法早已成就才有資格來談入世,此之謂大權變,看似走反面道路,實際上是以反面形態,在世間出現廣行教化。永明禪師闡釋得非常好。

  中國佛教大部分好的著作,都是在家居所作。在家人著作都要挨當時人的罵,過後卻非看其著作不可,此所謂大權變菩薩也。因為永明禪師到底是出家人,根據佛制而出家不好意思太捧在家人,只好根據佛經說,『大權菩薩,何假翻經?』何需翻譯經典?

  『如抱沉痾之人,不須妙藥。似迷險道之者,曷用導師。』這是宋代寫大文章的體裁,尤其皇帝發表宰相大臣的宣召,古代稱麻書,麻布制的黃紙故宮大約還保留一點這方面資料。後來民間用黃紙,我們經常可以從歷史記載,文學作品上看到書麻,也就是皇帝起用內閣大員,將此人品德、才能以及皇帝此人的賞識,以一定的格式,恰到中肯地書寫在麻布上,次日早朝宣召。古代這類對仗句子的書麻文誥,素來是大文章的極品。永明禪師現在用的就是這對仗體裁,道理是說,假使不用經典,就等於一個人生病了不要吃葯;在危險的地方迷路了不要向導。

  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嘉餚美膳,豈可勸飽人之餐;異寶奇珍,未必動廉士之念。

  這幾句是倒裝法。嘉餚美膳,必定勸不了肚子飽的人;珍奇異寶,也打動不了不稀罕物質享受的廉潔之士。如果說佛經翻得完全沒有用處,那是不是大家都悟了道呢?一般人認為這是宋代禪宗的批駁,學六祖,只要打坐,一念悟道,根本不要看經,做功夫就行,有道才能用。須知教理不深入,功夫上不了路,沒有用的。下面又是另一節:

  見與不見,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關意密。實不敢以己妨於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依教略而纂錄。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

  永明禪師著作《宗鏡錄》非常用心,不是一個人做,而是集合全國數百位有修持、對佛學有研究的高僧居士,搜集資料編纂,等於一個編譯館,由他當總編輯,出題目、做修正。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永明壽系一名武將出身,文學修養造詣非常高,文武全才,帶兵時就悟道,被吳越王發現,結果,很高興地奉命出家

  他的文字修養非常非常高,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不放過每一個字。『見與不見,全在心知』,他沒有說『全在心行』,心行是心理行為,是一種事用。見道與不見道是見地方面的事;行是功德功夫方面的事,所以說『見與不見全在心知』。關於行為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行之行則『行之不行,唯關意密。』這就是關繫心意識起行的作用這種高度的奧秘。所以大權菩薩出世入世兩路,真行菩薩道,而為外人所不知。這一類都屬於大權菩薩,是意密,以現代觀念來講,是大密宗、大密行。

  『實不敢以己妨於上上機人』,他說我這部書,並不是個人的意見妨礙諸位上上根人。這是對當時禪宗不大滿意之處,因為學禪宗到了宋代已經發生流弊,不研究經典,只想悟道。今天悟了,明天又不悟;後天再悟一點,大後天又『誤』了。後世禪宗多半如此,還自認是上上根機的人。所以永明壽禪師說,對不起,編輯此書『實不敢以己妨於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他說自己的志向是為報佛恩。

  『依教略而纂錄『,依據佛經教理,把與修持有關的編輯在一起。

  下面是他謙虛的話:『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像一支管子的一點小漏洞這一點簡陋的見解算不了什麼,沒有辦法推測第一義天。義天是佛學名詞,至高無上。義者,理也,理性之意。後世也叫『性天』,代表道體,以現代東西文化交流的新觀念而言,就是形而上的本體

  『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等於偷到從牆壁裂縫照進來的一點太陽光。非常謙虛,也把道理說完了,你不要以為這一點不是佛法這一點也就是佛法青年同學可以效法兩件呈:一方面學習永明禪師高明的文學修養;第二點,你看他真是一位大權菩薩氣勢,既謙虛,又把道理說明,還把人罵了,可是卻看不出教訓人的跡象,他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現在寫白話文一樣可以模仿,白話文不過變一變句子,道理還是一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