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大悲憫念末法時期為眾生作津梁。佛成道時,已經是濁世,何況現今末法時期,正是斗爭時代,越來越衰敗。從此以後,都是依賴這部經的神力,救拔餘下的眾生。難道不是悲心到極點,預先垂手救度?
所謂已經是濁世,就是人的壽命平均二萬歲時,正進入劫濁。釋迦佛出世時,人的壽命平均一百歲,久經濁世,已經是很可憐憫的了。所謂正是斗爭時代,就是佛滅後前五百年,是正法解脫堅固時期。再後五百,是像法禪定多聞以及修建塔寺時期。如今正當斗爭堅固的時期,更是可憐。從此以後,直到佛法滅了,更加可憐。所以佛說這部經,簡要的說,大悲心有三方面。一者佛在世時,憐憫這五濁惡世的眾生,說難信的法,這是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二者佛滅度後,福慧越來越淺,罪障越來越深。所以說這部經,讓未來所有眾生雖然不見佛,佛滅法存,只要有信的,就快速超脫生死,這是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三者如大本《無量壽經》說,佛滅度很久遠了,未來的世道,經道滅盡,獨留這部經住世度眾生,最後才滅。可知苦海滔天之際,還在作慈航,長夜漫漫深沉,還有佛法火炬。這是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啊。譬如慈父,憂念後代,因為愛心沒有盡,為後代置辦生計,能使久遠殘剩的子孫,到了家破貧困,還可以有生活依靠。所以說悲心到了極點,預先垂手救度。
二是特別無量法門中選出最殊勝方便的。入道有多門,本來沒有挑選,艱險平坦彎曲直捷,難易有分別。那麼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是最方便的,簡單說有四個。一是佛不在世,能常見佛的方便。二是不斷惑業,能出輪回的方便。三是不修別的行,能到成佛彼岸的方便。四是不經多劫,能快速解脫的方便。
所謂法門,就是道體是幽深玄妙的,從門才能入。因為門類的不同,所以說無量。權巧接引眾生,讓眾生能入門,名叫方便。而說殊勝,是方便中的方便啊,就是《觀經》所謂的異方便啊。所謂多門,就是有人說「門門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但是法門有易有難,不妨在沒有挑選中說挑選。險就是崎嶇難行,曲就是紆回難到,比喻別的門啊。平坦就容易行,比喻念佛人都可以做。直捷就容易到,比喻念佛快速超脫生死。如《觀經》中的韋提希夫人,也觀遍十方世界,卻只願往生極樂世界啊。所謂能常見佛,《大乘起信論》開示了真如三昧,以及二門止觀,又說:「有初學這佛法的人,他的心智怯弱。因為娑婆世界不常遇到佛,害怕信心難成就。如來有殊勝方便,保護眾生的信心,就是專意念佛,就能往生佛土。」常見到佛,如佛經上說的,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始終沒有退。這部《阿彌陀經》卻是七天一心不亂,佛現在面前,就是這樣啊。所以知道靈山已過(釋迦佛),龍華未來(彌勒佛),沒有佛的世道中,卻能見到佛,這是最殊勝的第一方便。所謂能出輪回,就是由惑產生業,由業感應報,往來六道,輪轉無窮,依別的法修,直到惑盡,才能出離。而托生在世間,升降不能保證,只有這念佛,是帶惑往生。因為是自己的念力,以及佛攝受的大神力。一生到極樂國,就超出三界,不受輪轉,經上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這樣啊。這是最殊勝的第二方便。所謂得波羅密,就是諸菩薩眾,有在恆沙劫中,修六度萬行,不能滿足。如今一心念佛,萬緣自然放下,就是布施波羅密。一心念佛,諸惡自然止住,就是持戒波羅密。一心念佛,心自然柔軟,就是忍辱波羅密。一心念佛,永不退轉墮落,就是精進波羅密。一心念佛,雜念不生,就是禪定波羅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波羅密。推論到極至,不出一心,就是萬行具足。如大本《無量壽經》法藏的願說:「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密多,不取正覺。」這是第三最殊勝的方便。所謂能快速解脫,《大智度論》說:「有些菩薩,自己想到誹謗大般若,墮落惡道中,經歷無量劫,雖然修別的行,不能滅罪。後來遇到善知識,教他念阿彌陀佛,才能滅了罪障,超生凈土。」又有《十住斷結經》說:「這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這里死那裡生,牽連不斷,慾望是源頭,願樂往生無欲國土。佛說西方經過無數國土,有佛名叫無量壽,那國土清凈,沒有淫怒痴,是蓮華化生,不是父母生。你們應當往生那裡。」所以大本《無量壽經》說:「菩薩要使眾生疾速安住無上菩提,應當起精進力。」聽了這法門,就知道螞蟻上高山和船的順風順水,快慢有天淵的不同,古人說「想要一生成辦,便在這個法上留心」。這是最殊勝的第四方便。
三是激揚生死凡夫讓他們生起欣厭。因為眾生沉迷自性,甘願受輪回,久遠劫到今天,沒有省悟。所以開示苦樂兩土,於是開啟折服攝受二門,激揚眾生,使眾生生起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心。勝心既然發起,凈業就成了。
如果根據平等法門,那就不是垢不是凈,也沒有欣厭,折服攝受怎麼施用?但是今天的生死凡夫,迷失本心追逐外境,經歷無數輪回,在苦海中頭出頭沒,甘心忍受,沒有一念省悟發奮,求願出離,而又遮斷那欣厭,要讓眾生直悟自心,就像田裡的青蛙井裡的魚,不給它水,反而要求他沖霄,這樣只會更加沉淪,於事何補呢?於是在無苦樂中,示現苦示現樂。苦用來折伏,樂用來攝受。折就是激勵那頑迷,而讓他生起厭離。攝就是克服那懈怠,而使他生起欣樂。然後久在泥塗的眾生,才嫌污穢,忽然聽到凈土的妙,發起願求。這里是大火聚,那裡是清涼池,被燒烤的眾生,不得不逃避這里而趨向那裡了。方便度眾生。法自然相應。往生到極樂國,見佛聞法,證得無生法忍,才悟到這心本來平等。
四是化導二乘執空不修凈土。實在因為忽然得到我空,就耽擱執著。聽說凈佛國土,教化眾生,心裡不喜歡。所以讓他回小向大,發願往生。
所謂忽然得到我空,就是小乘只悟到五蘊中無我,不知五蘊也是空,執著境界是有,只想逃避境界趨向寂靜。所以聽到凈土化生,心裡不喜歡。如那聲聞,不見舍那神力,不參與菩薩大會,因為本不贊說十方佛土清凈功德。古人認為小乘沒有其他佛的說法,大教有剎海的道理。這叫獨善之流,也叫鈍根阿羅漢,所以教他們轉回斷滅心,修凈土行。可知諸佛菩薩,悲智行願,是如此的廣大,如此的無盡。心不妨礙境界,境界不妨礙心,一切諸法,本性自空,整天度眾生,整天沒有度。而單修禪定,不願往生,這是大過失了。
五是勉勵初發心菩薩親近如來。初發心菩薩,大心雖然建立,但無生法忍還沒有成。所謂小鳥只能在枝頭上,嬰兒還應該依靠母親。入正定聚,要親近那世尊,才能證到無生法忍。最終成就佛果,乘大願船,在苦海度眾生。如《大智度論》中說:「且夫六心菩薩墮落,塵劫都是聲聞,像魚子難長、庵羅果少熟那麼難,完全可以成為明鏡。」所以知道念佛,是菩薩的父親,生育法身。甚至十地菩薩位的始終,也不離念佛。怎麼能初發心就自我滿足,不願往生凈土?
《大智度論》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想要生到惡世中救苦眾生,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呢?因為煩惱太強,沒有得到忍力,心隨境轉,被聲色束縛,自己墮落三途惡道,哪能救眾生?假如能生到人中,聖道難得,因為布施持戒的福力,或者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然遇到善知識,不肯相信,荒迷放逸,廣作種種罪業,因此墮落。又比喻二人救落水人,一人直接入水去救,結果都淹死了。另一人有方便,去取船筏,乘船來救接,都免災難了。新發意菩薩,也是如此,必須親近佛,得到無生法忍後,才能苦海救度眾生,就如得到船的。又說譬如嬰兒離開母親,或者掉到坑裡井裡,或者渴死。又如小鳥,只能依靠樹枝,翅膀長成,才能飛在空中自在無礙。凡夫沒有力量,只應專念阿彌陀佛,成就三昧,臨終正念,決定往生,見佛得到無生法忍,再來三界救度眾生。所謂正定聚,就是區別邪定聚和不定聚。因為凡夫是邪魔外道已定,初發心的進退還沒有定,現今往生安養國,無論高下,都不退轉。聚就是會啊,就是經文中諸上善人的聚會。現今說入了這聚中,所以見佛聞法。所謂六心墮落,就是舍利弗發菩薩心,已經證到別教六住位,因為遇到乞求眼睛的人,就退了大心,沉淪五道。所謂塵劫聲聞,就是有人在大通佛時發心,都因為退失大心,塵點劫以來,退墮聲聞位,所以經上說:「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引用這個事例說明初發心菩薩,還應當親近如來,因為有了依歸,始終沒有退轉。所謂菩薩的父親,《華嚴十一經》上,威光童子,看見如來相有十種利益。首先是得到念佛三昧,名叫無邊海藏門。疏認為念佛三昧,就是菩薩的父親,所以首先說明。因為菩薩是以方便為父的,念佛就是真事修,所以是方便。又念佛成佛,就是親種。所謂十地始終,就是在十地文字中,從初地到十地,每一地都說一切作為不離念佛。又說:「遠行地菩薩(七地),雖然知道一切國土猶如虛空,但能用清凈妙行莊嚴佛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菩薩了知諸佛,以及一切法,都是唯心現量。得到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疾速往生妙喜世界,極樂凈佛土中。」所以龍樹是以初地往生,摩差末是以得無生忍往生。至於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發願往生,不可勝數,何況初發心的呢?永明說「要托生蓮台,永離胎藏,往生極樂等諸佛國土遊戲神通的,都能了悟通達自心,沒有不化度眾生往生極樂」。天如說「你如果悟到心,那麼凈土往生,萬頭牛不能挽回了」。那麼初發心菩薩,雖說明白佛理,距離成佛還遠,正是你應求往生不可以落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