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疏鈔新白話版7

  (3)旁通

  有二部分,11觀經,22諸經

  11觀經

   先說明通《觀經》,有說是《十六觀門》,名為定善,執持名號,名為散善,現今就說明通,其中有二點。一是總,二是別,先說明總。那《觀經》的妙觀,宗旨是一心。這部《阿彌陀經》的一心,正符合那《觀經》的意思。一心作觀,一心稱名,那怎麼能同歸一心,卻讚揚那部經抑制這部經?詳細如《凈覺疏》中的解說。

  所謂旁通,就是與頓教圓教沒區別,只是取大乘經的義理相通。因為十六觀,是凈土專經,所以先舉出來啊。所謂定散,就是孤山(宋朝智圓大師)判十六觀為定善,這部經持名念佛為散善。現今說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即使事一心,已經不是全散,何況理一心?正符合那《觀經》的意思。那《觀經》的三觀,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超出次第,這是一心。現今這部《阿彌陀經》執持名號念佛,一心不亂,那麼能持所持,完全不可得這叫空觀。正當空時,能所歷歷分明這叫假觀。非假非空,常空常假,不可思議這是中觀。因為單提一句聖號,直下一心,有什麼次第?正是三觀圓修的意義啊。那麼《觀經》以心觀為宗旨這部《阿彌陀經》以心念宗旨,觀就是念啊,念就是觀啊。兩經所說,既然同是一心,怎麼卻貶抑這部《阿彌陀經》是散?所經這個法門名叫念佛三昧,也名叫一行三昧,也名叫諸佛現前三昧,也名叫般若三昧,也名叫普等三昧三昧的意思就是定啊。既然通多種三昧,怎麼能是散?大概觀想如果不是一心,觀也成了散。持名如果能一心,持名就是定,不在於觀想持名,而在於一心與不一心啊。如《凈覺疏》說的,智者大師對於《觀經》,認為三種凈業屬散,十六妙觀屬定,沒有聽說持名是散啊。孤山智圓法師這部經是散善,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並且《普門品疏》,解釋一心稱名,有事有理。稱念觀音,沒有間斷,名叫事一心。如果通達這心,四性(自、他、能、所)不生起,與空慧相應,名叫理一心。《普門品》沒有「不亂」二字,智者尚且作空慧解釋。現今說一心不亂,怎麼能貶為散善?我認為智者大師入滅時,唱三寶名,章安大師臨終,也稱念彌陀。那麼二位大士,根據他們的師資卻這樣做,必定不會判稱名念佛為散善,我更相信了。

  其次說明別。有人認為這部《阿彌陀經》只聽到佛名,有人認為這部經的佛是劣應身,有人認為這部經的華只有車輪大小,有人認為這部經五逆罪不能往生,有人認為這部經只屬於下品。不知二經實際是一個意義,不知這部《阿彌陀經》尤其獨特重要。

  所謂只是佛,有人認為《觀經》教人想阿彌陀佛的相好這部《阿彌陀經》只是持念阿彌陀四字空名,卻不見佛身,所以名叫散善。但是經上說:「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既然佛現前,哪能沒有相好?何況與聖眾?那麼主伴都彰顯了。因為《觀經》是用作觀想見佛,這部經是用持名念佛見佛,起因不同,見佛是一樣的。所謂劣應身,有人認為《觀經》說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部經不說,懷疑是劣應身,所以名叫散善。但是大本《無量壽經》說:「爾時彌陀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阿難見佛,容體巍巍,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而《觀經》說「一個世界」,現今說一切世界,就更為高大,怎麼能說是劣?又大本《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的道場寶樹,純粹是眾寶,自然合成,不是木質菩提樹下的身,怎麼能說是劣?又《觀經》說,阿彌陀佛或現丈六八尺,或現大身,充滿虛空中,隨機緣見到的,大小不定。所以古人說劣就是勝,身法不二,何況現今這部《阿彌陀經》,不表示大小,怎麼能一定指為劣?所謂華局限於車輪大小,有人認為《觀經》的華大有十二由旬,這部《阿彌陀經》的華,局限於車輪大小,所以名叫散善。不知車輪含義,大小不定,大本《無量壽經》的車輪大到百千由旬,哪裡止有十二?詳細的如後文中辯析。所謂五逆不生,有人認為《觀經》說五逆罪能往生。大本《無量壽經》是「唯除五逆」,那麼濟度的功德狹隘了,所以名叫散善。不知「唯除五逆」後面,還有「誹謗正法四字,五逆罪並且誹謗正法才是不能往生。雖然具有五逆罪,不誹謗正法的,未必不能往生啊。因為誹謗就是不信不信不能往生,所以所謂「疑則華不開」就是啊。《觀經》不說謗法,如果又謗正法的,也不往生啊。又《觀經》的下下品五逆文中,說那種人十聲稱名念佛就能往生。那麼觀想沒有成,只有十念,五逆罪的往生,正是稱名念佛能往生了。何況大本《無量壽經》說:「地獄畜生。亦生我剎中。」墮落地獄的,不是五逆罪人是什麼?所謂只屬於下品,有人認為《觀經》的下三品,先說智者教導合掌叉手,稱念南無彌陀佛,下下品說善友教導:「你如果不能念佛,應當稱念名號。」那麼持名念佛往生,似乎只是下品。不知持有事持理持,理又有淺深。現今下品往生的,只是事善。如果懂理觀,那就與《觀經》的三觀圓修,完全契合了,何必擔心品位不高啊?況且下品文中,指的是惡人愚人,不是說善人智人持名念佛也在下品啊。所以知道二部經,它們的含義是一樣啊。所謂獨特重要,大略有三層意思。一是,《觀經》說明的佛身,雖然說就是報身就是法身,而那由恆沙,不是沒有計數,生身尊特,還要辯疑。這部《阿彌陀經》只說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就不同其它,直指法身這是第一個獨特重要啊。二是,十六妙門,雖然說就是觀就是心,而先有日觀,其後水觀,然後地觀,然後樹觀,然後座觀,才入佛觀,就不是沒有次第,還是覺得繁長。這部《阿彌陀經》不修其它,單單事修持念佛,忽然一心,佛就現前。這是第二個獨特重要啊。三是,上三品往生,才能游歷十方,親近供養諸佛。中下二品,都沒有這個文字。現今持名念佛往生,便能供養各方的佛,一頓飯就回極樂國。這是第三個獨特重要啊。聽說一個意義,還怕有懷疑,再聽說獨特重要,必定很吃驚,所以說是「難信之法」。這部《阿彌陀經》又叫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啊。

  22諸經

  再說明相通諸經。與各大乘意義相通,如《凈名經》《法華經》等。旁通如此,可知這部經,義理涵蓋的,深邃廣遠。不應當看成淺近,自取罪過

  所謂《凈名經》《法華經》等。《彌陀經》一心持名,能生極樂彼國,就是「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是《凈名經》的意義。又《彌陀經》一心持名,就是以深心念佛,可以獨入他家(極樂世界)。而一心念佛,乞食無侶。一心念佛,一稱南無佛,都已成佛道這是法華經》的意義。所謂等,就是略舉別的經,如《文殊所問經》說:「一行三昧。」《大品般若經》說:「如果有人散心念佛,可以斷苦,那福報是不盡的。」這是《大品般若經》的意義。如《阿彌陀經》三七日念佛稽首十方諸佛名字這是圓覺經》的意義。如五百長者子,稱念七佛名號就能見到佛的金色身,成就阿羅漢這是《觀佛三昧經》的意義。如菩薩六念(念佛念法念身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第一。又說:「因為繫念思惟佛的因緣力,能斷煩惱。」這是涅槃經》的意義。如佛告訴父王:「你現在應當念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常勤精進就能佛道。」又說:「十心嚮往極樂世界,命終必定往生極樂國土。」這是《寶積經》的意義。至於和《華嚴經》的圓教教義相通,前文已說過。念佛意義,不可細說,如上面的只是就一部經的大旨而言,泛論經義。那麼維摩詰的丈室,可以容納八萬四千師子座。現今極樂凈土,十方往生眾生,猶如雨點,都生在七寶池中,並不狹窄阻隘,這就是《凈名經》的意義。《法華經》的「如來神力品」中,釋迦牟尼佛與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甚至梵天,都贊嘆《法華經》。現今《阿彌陀經》這六方贊嘆也是如此,就是《法華經》的意義。略舉少部分,相通大乘經典的,其餘不多說了。又《起信因緣分疏》,說明信位初發心菩薩,有四種根機。用禮懺滅罪加被初機人,用修習止觀加被中機人,用求生凈土加被上機人。初說的是業障眾生中說的是凡夫二乘,所以知道凈土大乘菩薩修行的了。義理包括,總結上文。所謂罪過,就是指輕視毀謗《阿彌陀經》,就是輕視毀謗大乘經,有無量的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