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期待2019年燃燈佛聖誕日的到來 9月20日農歷八月廿二星期五

  燃燈佛的由來

  燃燈佛,梵文dipamkar,意為「定光」,德文dipamkara,英文dipankara,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貴釋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現世佛。燃燈佛則修過去為過去佛。彌勒主修未來,為未來佛,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名「定光佛」或「錠光佛」。

  燃燈佛生辰

  農歷每年8月22日供奉燃燈佛聖誕。根據「劫世」理論,燃燈生在過去世莊嚴劫。他預言九十一劫後,釋迦牟尼接班成佛釋迦牟尼「成佛」的時間公元前五世紀,距今兩千多年。燃燈是九十一劫前作的授記(預言),按照佛經上最保守的推算方法(一劫為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師生倆的那次談話,至少是在三千九百億年以前。

  2019年燃燈佛聖誕是哪一天 幾月幾號 對民間的影響

  為釋迦如來授記

  據《瑞應本起經》卷上所述,釋迦牟尼過去世曾是虔誠敬佛的善慧童子,當時他曾重金買下一枝稀罕的五莖蓮花供養給燃燈佛。由於蓮花佛教中的聖花(《妙法蓮花經》即以蓮花象徵佛教教義的純潔高雅),五莖蓮花更是聖花中之珍品。因此,這個供養使燃燈如來深為高興,佛在歡悅之餘,給這位佛子(釋迦的前身)授記,預言他將在九十一劫之後的此賢劫時成佛,授釋迦牟尼佛。

  2019年燃燈佛聖誕是哪一天 幾月幾號 對民間的影響

  對中國民間信仰的影響

  隨著佛教中國社會的融入,「燃燈古佛」亦深受到白蓮教的崇信。在白蓮教編造的大量經書、寶卷中,到處可見燃燈的名號,諸如「古佛」、「燃燈」、「真空老祖」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清代有名的《破邪詳辯》,上面編輯的是白蓮教的教義,曾記載了這樣兩段話:「天上龍華日月星,地下龍華水火風。人身龍華精氣神,三才配合天地人。初會龍華是燃燈,二會龍華釋迦尊。三會龍華彌勒祖,龍華三會願相逢。」「燃燈佛後有釋迦佛接續傳燈,釋迦佛後有彌勒佛接續傳燈,彌勒佛後有天真老祖接續傳燈。天真向誰人接續?有三宗五派九桿一十八枝領袖頭行、開言弟子都會接續傳燈。」(傳燈,本指傳佛法,在白蓮教的經文中,則指接班,改朝換代,做個「開國之君」。)

  我國民間將燃燈佛神化,高高供奉於神壇之上,這不是燃燈佛的本意。不過,言其擒妖伏怪,救眾生水火之中,倒恐怕也是古佛燃燈的入世襟懷。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今天農歷八月二十二日,是燃燈古佛聖誕,我們在今天持齋、念佛、誦經、布施、供齋、放生等,有千百億倍功德

  大家對於釋迦牟尼佛都很熟悉,也知道下一位將要誕生在人間的佛是彌勒佛,但對於燃燈古佛,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的老師,曾為釋迦牟尼佛授記,我們稱他未過去佛。現在在供奉「豎三佛」的寺院,在大雄寶殿內都供奉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佛,左側為燃燈佛,代表過去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代表現在佛;右側為彌勒佛代表未來佛。

  為什麼佛叫燃燈古佛呢?據說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所以稱為燃燈佛,又被稱為定光如來、錠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傳說,在無量劫中,當時釋迦牟尼佛還是善慧童子有一天在路上遇見燃燈古佛,見路上有一攤污水,因為燃燈古佛赤腳行走,善慧童子擔心污水弄污佛的雙腳,於是撲在地上,用自己的頭髮鋪在污水上面,等佛從自己的頭髮上走過去,燃燈古佛看到善慧童子如此之發心,因此親為善童子授記九十一劫後成佛:「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善慧童子因得授記而得「無生法忍」。

  燃燈古佛與我中國有比較深的緣源。燃燈古佛誕生於中國,於位於今天陝西寶雞的燃燈寺附近圓寂,燃燈寺於南北朝時興建。1988年和2004年,還分別在遼寧省朝陽市北塔天宮和南塔地宮發現釋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和燃燈古佛舍利,當時發現燃燈古佛舍利18粒。

  燃燈古佛在中國也有應化事跡。唐末宋初時期,在佛法衰敗等待重建之時永明大師(即阿彌陀化身)應世。當時吳越王開無遮法會(即供千僧齋),作為國師永明大師卻不肯坐首席位子,後來一位穿得破破爛爛的長耳和尚看到大家推讓,毫不客氣地坐在首席位上,吳越王看到此景,雖然心理不快,但看到好歹是個和尚也就不再言語。供完齋後,大家都離去時,在吳越王的追問下,永明大師透露長耳和尚即是燃燈古佛。吳越王心生歡喜,於是找到燃燈古佛,恭敬迎請燃燈古佛回皇宮接受供養,但燃燈古佛卻示現圓寂,在圓寂前,卻暴露出永明大師即是彌陀佛了,因為自已的身份也暴露了,永明大師於是也立即示現圓寂。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常識,如果有人說他是什麼佛應世或轉世,一定是騙人的,因為佛菩薩應化世間,如果身份暴露,就會立即圓寂。

  還有清朝年間,燃燈古佛還在今天浙江的衢州祥符寺(即今天浙江衢州的天寧寺)應化世間,當時法名志蒙,愛穿鮮艷的綾羅法衣,往來於城區化緣,討得錢物。每每用以換取豬頭肉當飯,故名「豬頭和尚」。豬頭和尚杭州凈慈寺的濟顛和尚極為相似,但凡預言災福皆有應驗。後來寺院起火,唯獨燃燈古佛真體得以保存。

  今天是燃燈古佛聖誕,大家恭敬頂禮燃燈古佛,功德無量。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揭秘燃燈古佛的前世今生

  農歷八月二十二,恭逢燃燈佛聖誕。燃燈佛,亦作然燈佛,為本釋迦牟尼如來過去世的老師,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中的一位。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作定光如來、錠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

  一、從寶髻佛受記

  據《賢愚經》卷三〈貧女難陀品〉所載,過去久遠二阿僧祇九十一劫,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識只(即寶髻),出家學道成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此系燃燈佛昔時曾從寶髻佛受記之因緣。關於此佛出現之時劫,《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佛本行集經》卷三發心供養品〉等,單說過去久遠劫;《修行本起經》卷上、《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則謂系在過去九十一劫。

  名號之由來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記載,「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為普光。」

  《大智度論》卷九亦雲,「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成佛後亦名燃燈。」

  《四教集解》卷中曰:「亦名然燈,亦名錠光。有足名錠,無足名燈。錠字或作定字,非也。」

  二、為釋迦如來授記

  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屆滿時,剛好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供佛,又以頭髮鋪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未來成佛的記別。

  依《修行本起經》卷上所述,往昔,提和衛國(di^pavati^)有聖王,名燈盛。臨命終時,將國政囑付太子燈(錠)光,太子世間無常,更將國政授與其弟,即時出家成佛後,遊行世界,開化群生。是時有梵志儒童,值燈光佛游化,乃散花供佛,並解髻布發於泥道上,請佛蹈之,佛乃為儒童授來世成佛之記。此儒童即釋迦牟尼佛。《增一阿含經》卷十

  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燈佛之本緣,但所說略有差異

  《太子瑞應本起經》曰:「錠光佛時,釋迦菩薩名儒童,見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青蓮華,以五百金錢買五莖蓮,合彼女所寄託二枝為七莖蓮奉佛。又見地泥濘,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發布地,使佛蹈之而過,佛因授記曰: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如來。」

  《心地觀經》卷一曰:「昔為摩納仙人時,布發供養然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於生死海。

  依《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述,北印度那揭羅曷國有釋尊供養燃燈佛而受記之遺跡。今印度山崎(sanchi)塔門之刻畫中,有定光如來化作大城之圖像,此與《四分律》所述相合。

  四、燃燈佛為過去佛中之最著名者

  在諸經論中,頗多以此如來為中心而說其前後出現諸佛之事例者。如《無量壽經》謂過去久遠劫,錠光如來出世,教化眾生,其後歷經十劫,依次出現五十三佛。最後之世自在如來時,修因行而成道即為彌陀如來。《大悲經》卷三〈殖善根品〉謂此如來以後,有蓮華上佛乃至過去七佛等,總有十四佛出世。《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更說釋尊於第三阿僧祇劫曾遇七萬七千佛,其中之首位,即為燃燈佛。

  由於燃燈佛曾是釋迦佛因地時的老師,所以燃燈佛為「過去佛」。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廟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五、燃燈佛與阿彌陀佛應化世間故事

  永明延壽大師不僅是凈土宗第六代祖師,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而且生於五代十國——正當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一個亂世,佛法在那個時期經過唐武宗「會昌法難」的滅佛運動之後,呈現衰微的現象,已經見不到盛唐時期的八宗共榮的興盛景象,永明延壽大師是在佛法衰敗等待重建的時代興出於世。

  大師在當時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尊奉他為國師有一天,吳越王想開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養。雖然說是平等供養,擺設的桌位總有上下座的分別,上座位子都不願意坐上去,大家都謙虛地推來推去。在謙讓不下的情況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師皇帝老師,當然請永明大師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師也很謙虛,就是不肯坐這個首席位子在這么推推拉拉,就來了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長耳和尚,大家都不認識,看到大家在那裡推讓,他老人家就不客氣,往首席位子上一坐。這一坐下來,當然吳越王也不好意思趕,但是心裡很不舒服國師沒有坐首席位子,卻被一個不認識和尚坐上去,但總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說話了。

  打完千僧齋,大家都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啊!」吳越王認為如果有聖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大了

  永明大師說:「有啊!」他說:「什麼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那一個?」「坐在首席的那個長耳和尚就是。」吳越王聽了之後心裡就很歡喜,趕緊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處去打聽:「你們有沒有看到一個耳朵很大的和尚,從那一條路走了?」後來打聽到長耳和尚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找到之後,吳越王派的人就頂禮膜拜,請他到皇宮裡面來供養

  長耳和尚說了句話:「彌陀舌!」——阿彌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長耳和尚說完就圓寂了。

  這些人看到長耳和尚圓寂,就呆在那邊:「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卻圓寂了。」想想他剛才講的「彌陀饒舌」,說長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師啊,那「彌陀饒舌」不就是在永明大師,原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再來的!趕快回去報告吳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彌陀還在

  吳越王聽到定光佛圓寂的消息,當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再來,這下歡喜得不得了。就趕緊去見永明大師,快步往外走,走到門口,剛好一個報信的人慌慌張張地從外面跑進來,幾乎跟吳越王撞在一起。吳越王問他:「什麼事情這么慌慌張張?」「永明大師圓寂了!」

  這是燃燈佛和阿彌陀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作長耳和尚永明延壽大師的一段公案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南無彌陀佛🙏🙏🙏

  1~燃燈古佛,號稱萬佛之祖,為什麼沒有自己的道場?

  答曰 : 稱為古佛,是因為他的教化任務已經結束了。下一彌勒出世,釋迦牟尼就成了古佛了。這個大劫叫賢劫,共千佛出世。釋迦牟尼好像是第4個,後面還有900多個沒出來。

  2~為什麼寺廟里不供奉燃燈佛祖?

  答曰 : 因為燃燈是上古之佛那時如來還沒成佛如來成佛祖後燃燈佛祖去了三十三層天外天去了。不在受人間香火。

  3~燃燈佛為什麼授記?

  答曰 :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當釋迦牟尼在燃燈佛那裡悟道的時候,實在沒有得到任何一個東西;所以燃燈佛當時給他授記,你於將來娑婆世界成佛,你的名號釋迦牟尼。

  4~無天說了什麼,燃燈古佛竟然圓寂了

  答曰 : 燃燈佛,亦名燃燈古佛,大智度論譯曰然燈。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或稱為錠光佛,又作定光如來、錠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釋迦牟尼佛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滿時逢此佛出世,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得燃燈佛受記,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弟子。《賢愚經》卷三〈貧女難陀品〉所載,過去久遠二阿僧只九十一劫,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識只(即寶髻),出家學道成佛。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此系燃燈佛昔時曾從寶髻佛受記之因緣。《增一阿含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一等,亦述及燃燈佛之本緣,但所說略有差異。《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記載,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以有此奇特,故名為普光。《大智度論》卷九亦雲,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成佛後亦名燃燈。《大智度論》九曰:「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

  5~燃燈佛祖圓寂後到底去哪兒了?

  凈土法門法師---涅盤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就是清凈寂滅。其實釋迦牟尼佛沒有涅盤菩薩都不生不滅了,佛怎麼還會有生滅?佛哪有涅盤?沒有。入般涅盤是對中下根性人所講的。

  什麼叫涅盤」?涅盤就是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無有一法不圓滿,法法圓融,不但是圓滿的相,而且法法都是清凈寂滅相,這叫涅盤。從生死輪回裡面超越,從此以後沒有生死就叫涅盤。現在人搞錯了,把死當作涅盤這是大錯特錯!如果死是涅盤,這涅盤還要修嗎?不需要修了。所以要曉得,涅盤是活著時候證得的,不是死了證得

  涅盤寂靜、寂滅的意思;佛是智慧、是覺的意思。「涅盤」跟「佛」是一個意思,講「涅盤是從體上說,講「佛」是從上講。用當然有體,體一定有用,這就了解,善因善果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行。覺悟了,起菩提涅盤作用;迷了的時候,天天起生死煩惱作用

  其實生死煩惱菩提涅盤一樁事情都是妙性起用。悟了,把它叫個名字菩提涅盤;迷了,叫它做生死煩惱,只是換名詞,還是那個作用。悟了,感受是無比的自在;迷了,那個感受是無邊的痛苦苦海無邊!

  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活了八十歲,三十歲示現證道就出來弘法利生,到八十歲入涅盤。其實釋迦牟尼佛沒有涅盤菩薩都不生不滅了,佛怎麼還會有生滅?佛哪有涅盤?沒有。入般涅盤是對中下根性人所講的,中下是指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高級的菩薩既沒有生死也沒涅盤——大乘上講「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

  涅盤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就是清凈寂滅。寂是什麼?心裡頭一念不生;滅什麼?滅生死、滅煩惱、滅無明、滅邪見。佛與大菩薩他得涅盤這個果報,這果報怎麼得來?修道,道就是因——念念與覺正凈相應,這樣才能趣向大涅盤

  6~燃燈古佛作為萬佛之祖,為什麼會圓寂?

  《西遊記》中記載,燃燈佛祖為豎三世佛中的過去佛,是不死不滅的存在,可為什麼大劫來臨之時,他卻圓寂了呢?

  目前學界對於這的解釋,大概有以下三種

  一、劇情需要

  西遊記是吳承恩瞎編的。有些扭曲了佛教道教。既然是小說,就有所謂藝術來源生活一說。

  在道教里,慈航真人就是我們說的觀音,只是觀音佛家說法。而玉皇大帝那些是屬於道教神仙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而佛教是發源於印度後來傳入中國中國發揚光大的。

  所以西遊記里的神話不可盡信,劇情中燃燈古佛屬於十七顆舍利子之一,所以必須圓寂才能度過此次劫難

  二、佛經解釋

  在佛教里,分橫三世和豎三世佛。

  橫三世佛是指,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也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娑婆世界(也就是我生活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

  而豎三世佛是以時間為中軸的,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和未來彌勒佛

  三、涅盤重生

  三界之內輪回是每個生命都會經歷的。就像鳳凰在烈火中涅盤從生一樣,這是一個輪回。

  釋迦牟尼將會在56.7億年以後涅盤,由彌勒佛接管他的位置普渡眾生

  存在於佛經里的燃燈古佛他的事跡讓我們懷念至今

  讀過《金剛經》的朋友

  想必都很對燃燈佛這個名字非常熟悉

  《金剛經》里提到

  燃燈佛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

  曾預言釋迦牟尼菩薩終將成佛

  燃燈佛授記釋迦牟尼佛的故事,在《太子瑞應本起經》、《心地觀經》等經典都有記載。而在《金剛經》中。

  知恩報恩,飲水思源。能遇到佛法,是很難得的。而在這時代開創佛教釋迦牟尼佛,又和燃燈佛有深厚的因緣,因此我們也應該紀念燃燈佛。

  一起品讀《金剛經》,感受一下釋迦牟尼佛對燃燈佛深深地感念之情吧。

  佛教知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簡介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頌持。20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金剛經》,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現存於大英圖書館。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

  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盡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複雜。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於其精神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菩提大眾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金剛經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九品 一相無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羅漢道』,即著我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金剛經 第十品 莊嚴凈土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剛經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金剛經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金剛經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

  「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金剛經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金剛經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得福德多。」

  金剛經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金剛經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金剛經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經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剛經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金剛經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金剛經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金剛經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金剛經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剛經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男子、善女人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