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疏鈔新白話版14

  所謂佛,就是主成就啊,佛義的解釋見前面的文字。因為是這一眾生共尊的宗主,所以名叫主。又六種成就中,是最主要的。

  所謂共宗,就是佛出世為一期。這一期中,佛是六凡三聖,一切眾生,共同的宗主。如萬姓百官,歸屬國主一人。所謂六成就中的主,在這之前,那麼舉辦法會的宗主是時成就,聆聽宗主的話語是聞成就,受宗主的教導是信成就在這之後,那麼宗主的居處是處成就,宗主教眾生是眾成就。這六種成就,而歸重於佛,也是說佛便周全的意思啊。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啊。所謂在,天台認為在就是住的意思,分別有四個,就是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佛隨緣住,以及天住,實際上佛身無在無不在。

  所謂在就是住,《大品論》,說明佛在某處,然後說暫時或久住,總是在的意思。現今認為無論長久短暫,只是就當時說經的地方,就是名為在。如天子到過的地方,就名叫行在啊。所謂四住,就是佛攝取眾生隨緣而住。或示現天住,說六欲天的因,就用布施持戒善心住。或示現梵住,說初禪天到非想天的因,就用四無量心住。或示現聖住,說三乘的因,就用三種三昧(空、無相、無作)住。或示現佛住,就用首楞嚴百八三昧,力無畏不共住。前三種是隨他意住,後一種是隨自意住。問:佛為什麼到天上住?答:委屈至尊到低劣處,是為了眾生啊。所謂無在無不在,就是體性寂寥,所以無在,體性圓通,所以無不在。《華嚴經》說:「佛身非至非不至。」為什麼呢?因為虛空無身,如來也是如此。遍一切法,遍一切眾生國土,「非至非不至」,就是這個意思啊。那麼佛在舍衛國,是遷就劣機眾生,所以名叫天住。如實而論,就是在舍衛國名叫梵住、聖住、佛住,有什麼不可以呢?

  舍衛,是梵語,也叫室羅筏悉底,意思是聞物,因為功德命名。一說聞,是因為人命名。

  所謂德,就是因為舍衛國豐富有四德。一是塵德,五塵的境界,多有美麗。二是財德,七寶珍奇,什麼都有三是聖德,三藏聖法,都有具足。四是解脫德,人們多有解脫,不染五欲,因此勝譽感動五天(印度),名叫聞物啊。所謂因為人命,就是多有賢人,因為國家很重視人。

  所謂祇樹給孤獨園,梵語是祇陀,也叫逝多。說祇,是省略文字啊,意思是戰勝。給孤,是表德,就是須達多。所謂園,梵語僧伽藍摩,意思是眾園,因為安眾僧。因為祇陀布施樹,給孤買園,兼有二人名字,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啊。

  所謂戰勝,就波斯匿王太子出生時,國王外國交戰得勝,因而歡喜取名戰勝。所謂須達多,就是梵語,意思是樂施,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啊。樂善好施,就成了這個名。所謂給孤獨,幼而無父叫做孤,老而無子叫做獨,現今只要無依無靠,就叫孤獨。偏要說孤獨孔子周濟急困,岐周優孤獨,不是不普遍慈悲,有緩急的不同。眾人居住的地方叫園,林蔭清幽,學道的人,應當住這里。所謂施樹買園,《涅槃經》說,須達長者,本是舍衛國人,起初不知道佛,為了娉兒媳,到王舍城。因為親家珊檀那見到佛生起信心,請佛到舍衛國。佛讓舍利弗選眾人居住處,找到祇陀園。長者問價,太子戲答:「黃金鋪滿地,就賣給你。」長者鋪滿金磚,太子感嘆,就賣了園地。園地里的樹,都布施給佛,然後建立精舍長者太子交替相互發心成就這個美事,所以雙標兩人名字啊。

  如果比喻阿彌陀經》的教理,也是各有表法,如《法華經》《華嚴經》中的解釋舉例。

  所謂比喻阿彌陀經》,如舍衛國,是國的殊勝,表示這個凈土法門,廣大宏遠,是最上乘法。就是慈恩(窺基大師)說的,王舍城,城的殊勝,勝過其它城市,表《法華經》的法勝過其它法,下面都是如此。祇樹,是樹的殊勝,表凈土蔭蓋眾生,永離熱惱。給孤園,是園的殊勝,表凈土安穩眾生,常受種種樂。祇陀太子,是種的殊勝,表凈土往生,畢竟成佛,繼承發揚佛種。須達長者,是人的殊勝,表凈土往生,入正定聚,與上善人聚會。如《華嚴經》的種種表法,彰顯一心,都是這個意思啊。

  按理,那麼自性洞徹十方,這是阿難聞佛的意義自性不離當處,這是佛在祇園的意義

  心聞洞徹十方,那麼慶喜現今才結集佛經。真佛在屋裡坐,那麼釋迦佛原本不住在西域印度。反過來聞自性,反過來見自性佛,應當知道祇園法會分明沒有散,哪裡只是靈山?

  22眾證

  有三部分,(11)聲聞眾,(22)菩薩眾,(33)人天

  (11)聲聞

  有三部分,111明類數,222表位德,333出名號

  111明類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從這句以下,到「諸天大眾俱」,是眾成就啊。「與」是共同的意思。「大」區別小,具有三個意義,就是大、多、勝,因為不同其他比丘,佛地也具有這三個意義比丘,是梵語在這里有三個含義。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所謂僧,就是梵語,全稱叫僧伽,不說伽,是省略文字啊,意思是眾和合。所謂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三迦葉,目犍連,舍利弗,這五人弟子,總共合成的。上面說明屬於聲聞類,下面說明數目有若干啊。所謂俱,就是合上面共同的意義

  所謂共同的意義天台用七個一解釋共,就是處一,時一,心一,戒一,道一,見一,解脫一啊。佛與大眾共同住在祇園,這是阿彌陀經》的正意,推廣開來就如上面說的。所謂區別小,說明不是初心比丘也就是下面所稱的長老等等就是啊。所謂大多勝,就是天王大人,共受敬仰,不是小德啊,名叫大。內(佛)典外(道)籍,沒有不博學通達的,不是知道很少啊,名叫多。超出九十六種外道之上,不是低劣根器啊,名叫勝。都是小乘中的頂極啊。所謂佛地三義,一是極其利根,波羅密多大乘種性,所以名叫大。二是都證得無學果位(阿羅漢),所以名叫大。三是都已證得小果,趨向大菩提,所以名叫大。這是對通大乘來說的啊。所謂比丘的三個含義,一乞士,是說乞食乞法。乞食,就是離四邪命,合四正命,不從事經營,不畜積錢財,萬緣息止,一心清修。僧應當這樣活命,所以叫乞食資養身體啊。乞法,就是參師訪友,懇切虔誠,詢求妙法,期望成就聖果,所以叫乞法資養心性啊。二怖魔,如果有人發心出家魔王聞了,生起大怖畏心。因為魔王喜歡眾生生死出家離欲,趨向無生魔王失去朋黨,所以生起怖畏。三破惡,能破煩惱九十八使,全部斷絕。或加凈戒,凈命,就成了比丘五義。現今三個意義,因為乞食攝凈命,因為破惡攝凈戒啊。所謂眾和合,就是四人以上,多到無量,全部是同一羯磨(事業),不相違背爭執,如水乳交融,名叫和合眾。所謂三迦葉一是優樓頻螺,在火龍窟,有五百弟子。二是伽耶,在象頭山,有三百弟子三是那提,在希連河,有二百弟子。後來都歸依佛,所以有一千人。所謂目犍連、舍利弗,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個弟子,也來歸依佛,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啊。另有一說是度耶舍等五十人,以及憍陳如等五人,共成這個數。

  單獨列舉一千二百五十人,因為他們常隨佛。

  所謂常隨,是說佛出世間,度化的羅漢比丘有無量多。為什麼單獨舉這些,因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最先歸依佛的,又常不離佛,直到佛滅度,所以單獨列舉啊。其它弟子分散在四方,雖然遠隔千里也如面談,而根據表現記錄成文字,通常是這樣。如孔子的門徒,賢達的人士,大概有三千吧,而單獨列舉七十個弟子。因為久在各地,相依在陳蔡受難的弟子,也是常隨。

  222表位德

  【皆是阿羅漢,眾所知識。】

  上句是表果位,下句是表功德。所謂大,就是對比小乘聲聞梵語阿羅漢,這里有三個含義,一應供,二殺賊,三無生,就是前面的乞士、怖魔、破惡果啊。所謂知識,就是遠近聞名欽佩道德叫做知,見到身影恭敬供奉叫做識。另一說是見形為知,見心為識。另一說是知就是識,也可以是眾人中的知識,成為眾人的導師

  所謂對比,初果到四果,都是聲聞位。現今說大阿羅漢,表明這四果聲聞啊。所謂應供,凡夫無德,前三果有德而不大,不叫應供。如今梵行已立,超出三界,應受人天供養。《俱舍論》說:「供養阿羅漢,得現在的福報這是人天培植福報良田,受施無愧,所以叫應供。」開始持缽乞食,期望福報眾生,現今已經證道,理應受供養,就是乞士果啊。但是佛也名叫應供,羅漢局限在人天,佛卻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都應當供養的啊。所謂殺賊,煩惱是劫奪功德財的賊,傷害智慧命。前三果見惑雖然斷了,思惑還在。現今斷思惑七十二品都盡了,如亂匪都滅了天下太平,所以叫殺賊。開始以惡為敵,現今惡已滅了,就是破惡果啊。所謂無生,就是凡夫生死無量,初果須陀洹有七次往返生死欲界,二果斯陀含有一次生到欲界,三果阿那含不來欲界,還要生到色界。現今生緣已盡了不受後有,所以叫無生。開始願出離生死,使魔起怖害怕,現今證到無生,就是怖魔果啊。所謂聞名睹形,是親疏一對。知就是耳朵聽到就想見到,識就是看到就要奉事不違背啊。所謂見形見心,是淺深一對。知就是面對光彩的儀錶,識就是神交在意地中啊。如有二個僧人去拜見佛,其中一僧人在路上死了(因為見水中有小蟲不喝水渴死了),佛認為「亡者是先見到我的」,就是見心的意思啊。所謂知就是識,猶如說相知相識啊。德高望重,名滿天下,人人知道,人人認識,所以叫眾所知識啊。另一說是在眾人中,這是多知多識,人天眼目,叫做眾人的導師啊。今天的人為善知識,也具有二個意義一是對惡而言,因為我知識的人中,有善有惡,現今是善知識。二是這人有明了的知,卓越的識,是別人達不到的,這是知識中的善。

  論理,那麼自性無漏,這是阿羅漢意義自性不迷,這是知識意義

  心源本寂,那麼一切漏全空,心體本明,那麼群迷在哪裡?《法華經》認為「是真阿羅漢」,《大乘起信論》叫做「真實識知」。那沉空為寂,作念而知的,是名字阿羅漢,是虛妄知識啊。所以邪見正見是一體,眾妙與眾禍是同門,息止妄心悟達本源,這樣才可以成為沙門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