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疏鈔新白話版25

  但是娑婆世界的鳥,只有鸚鵡會說人言,而且也僅僅是學說話。極樂國卻是晝夜發出聲音,又和又雅,能夠演說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一切道品,不是隨便鳴叫啊。

  所謂僅僅學說話,就是說只是依人語,不能知道意義。《禮記》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那麼人道還不通,何況佛法?鸚鵡尚且如此,其餘可知了。所謂和雅,就是和與暴相對,如鴟鴉等,這是暴音。雅與俗相對,如鶯鸝等,這是俗音。優柔平和,沒有粗暴,能使聽者煩躁的心自然放釋,這是和音。正大謹嚴,沒有邪靡,能使聽者貪欲的心自然平服,這是雅音。子路(孔子學生)彈瑟尚且缺和,鄭國的樂聲太背離雅(孔子看法),極樂的鳥兼有和雅二美,是黃鍾大呂不能比的啊。所謂演,就是張揚而廣布,意義沒有窮盡。所謂暢,就是實施而通達意義沒有滯礙。這樣演暢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共三十七道品啊。所謂道品,就是入道的品類。

  但是這三十七品,雖然屬於小乘法,實際通大乘,隨人的心行,如經論中說的。

  所謂通大乘,《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說:「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三十七品,是其中特別的意義,通於大小。」《大智度論》說:「三十七品,無不包含,就是無量道品,也在其中。」《凈名經》說:「道品是道場。」又說:「道品是法身因。」《攝大乘論》說:「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涅槃經》說:「如果有人能觀八正道,就見到佛性,名叫得醍醐。」都是大略說的。所謂隨人心行,如《涅槃經》說:「智有二種一是中智,二是上智。觀種種五陰的苦,這是中智。分別五陰有無量相,不是聲聞緣覺能知道的,這是上智。」可知道品是一樣的,觀照智慧的大小,沒有固定啊。

  所謂五根,就是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所以名為根。又如《俱舍論》說的,具有三個意義

  根有二個意義一是能持的意義,持那已得到的,而自己本有的不失啊。二是生後的意義,生那沒有得到的,而勝進上求啊。所謂信根,就是說對於諦理深忍樂欲,這是信根。這是一總根,其餘四根是承接的。所謂進根,就是既然信這個理,勤求不息,這是進根。所謂念根,就是既然求這個理,時刻念著,明記不忘這是念根。所謂定根,就是既然念這個理,系緣一個境界,相應不散,這是定根。所謂慧根,就是既然定心在道,又正觀分明,決擇是非這是慧根。能生聖道的,用這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適,一切種子都能發生。所謂《俱舍論》的三個意義,就是《俱舍論》說明最勝自在光顯是根。所謂最勝,就是因為根的體殊勝。所謂自在,就是因為根的用殊勝。所謂光顯,就是因為體用雙雙彰顯。其中展開二十二根,包括信等五根。

  所謂五力,就是前面五根增長,具有大力,所以名為力

  力有二個意義一是不被他力制伏,二是又能制伏他力。如《瑜伽師地論》說:「這五力,能在後來證到的出世間法,生起深切的勝解,難被他力制伏。又具有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所謂信力,就是深信佛法諦理,更加增長。能去除疑惑不被動搖。能拒邪魔外道不被迷亂。能破除煩惱不被侵害。信是一總其餘承接,如前面信根說的。所謂進力,就是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間種種的事業。所謂念力,就是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間正念。所謂定力,就是定根增長,能破一切雜思亂想,發起事理禪定。所謂慧力,就是慧根增長,能破除一切邪外的知見,能斷除一切偏小的執著

  所謂七菩提分,就是七覺支,也是由前面五根五力,得到的這個慧用。有一念,二擇法,三精進,四喜,五猗,六定,七舍。另一說法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這裡依後一說法解釋。

  所謂覺支,覺就是菩提,支就是分支。是說各分支隨宜而用啊。所謂由前,《瑜伽師地論》說:「諸已證入正位的,如實覺慧,用這個作分支。」所以知道根力堅固後,然後必須覺慧,合宜的用。所謂依後釋,用天台的解釋,意思明顯。又《華嚴疏》,也是以擇法為自體,其餘為分支。一擇法,就是觀諸法時,善能覺悟了達,揀別真偽。二精進,就是修道法時,善能覺悟了達,不錯誤的去修無益的苦行。三喜,就是心得法喜時,善能覺悟了達,不隨顛倒的法而生歡喜。四除,就是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悟了達,斷絕虛偽,不損害真正的善根。五舍,就是捨棄見到念著境界時,善能覺悟了達,取捨虛偽,永不追憶。六定,就是發起禪定時,善能覺悟了達,諸禪虛假不生我見我愛。七念,就是修出世道時,善能覺悟了達,常使定慧均平。如果心沉沒,應當念用擇法、清進、喜三支,覺察而奮起。如果心浮動,應當念用除、舍、定三支,攝取降伏,念念調和,使心合中適當。

  所謂八聖道,也叫八正道。由於前擇法,所以入正道。就是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見,《雜集論》說:「修覺支時,得到真正的覺悟。」因為智慧安立,所以諦理分明,沒有錯謬。二正思惟,見這個理時,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能增長入涅槃。三正語,不只是心無邪思,用無漏智,守護口四業(妄言惡語、兩舌、綺語),守住四善語(溫軟、調和、贊嘆、慈愛)。四正業,用無漏智,除去身三種業(殺盜淫)等一切邪業,守住清凈身業。五正命,用無漏智,通通除去三業中的五種邪命。六正精進,用無漏智,應勤行精進,趨向涅槃道。七正念,用無漏智,應念正道法,以及助道法,心不動搖退失。八正定,用無漏智相應,正住在理中,決定不轉移。都說正,因為不依偏邪名叫正,能達到涅槃名叫道。如《華嚴經•離世間品》,那麼八正道都是菩薩道。所謂正見,遠離一切種種邪見。所謂正思惟,捨棄妄想分別心,隨順一切智。直到正定都是善入菩薩不思解脫門。在一三昧中,出入種種三昧。解釋依據這個文字證明,豈不深奧玄妙?以此類推,七覺根力三十七品,都是眾生的因地修行,根機知見不同,證大證小,各有所得不同。

  說「如是等法」,「等」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成三十七品,以及其餘一切法。

  三十七品,前面只講了二十五品,所以用等概括了。所謂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說念處,因為不凈這是觀身的人應當念到地方啊。苦空無常等,也是如此。所謂四正勤,解釋見前文。因為生善滅惡,不懈怠鬆弛,所以名叫勤。勤應當勤的,符合佛理,名叫正勤啊。所謂四如意,也叫四神足,就是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因為念處正勤以來,精進增多,定心有點弱,修這四種定力控制心,那麼智定均等,能斷煩惱,所有的願都如意,名叫如意足啊。綜合這七類,就是三十七品。《毗婆沙論》《大智度論》,都是比喻顯示,念處如種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覺支如開華,聖道如結果,所以名叫道樹。所謂其餘一切法,如四心六度,無量法門等。

  問:為什麼不先講念等,而首先講根?答:因為信重要,又前面三科直到這裡,才有根力。

  根據七類次第,聞法先應當念持,然後勤修,勤修能攝心調柔,調柔後成根,根增長成力,才有七覺支的分別,八道的正行。這裡重視信,這部《阿彌陀經》是以信為主,而根和力都是信為首。信帶動其餘四個,是道元功德母啊。如五位百法中,信也在首位。十信之中,信也在首位。十一善法,信也在首位。所謂前面三科,就是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修到這裡,才得到根力堅固。能使前面得到的法,沒有退失。又後面應當得到的法,畢竟能得。也是由於信,所以首先講啊。

  按理說,那麼自性變化,是眾鳥的意義自性出生一切法門,是根力覺道的意義

  下文說阿彌陀佛變化的結果,這裡說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何必高推聖境?又心地含有種子,那麼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何必向外馳求?所以古大德說:「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就是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就是七覺支。直接了達心性,邪正不相干,就是八正道。」所以說海生萬物,無物不是海。心能生萬法,無法不是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