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卷一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卷

  妙法蓮華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中文名

  妙法蓮華

  外文名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

  法華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法華有三譯。此其第二譯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記,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經目錄,明智旭之閱藏知津等,悉記為七卷。獨唐智升之開元釋教錄記妙法蓮華經八卷,注記古本七卷。又玄應師之音義,據八卷本。蓋此時既為八卷矣。然觀其後經錄,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記七卷,則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華科注現行本雖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為七帙,壽諸良梓,則原為七卷,明也。

  諸家之注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如下:法華經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華經義記八卷,梁法雲撰。法華玄義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文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論疏三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玄論十卷,隋吉藏撰。法華經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法華安樂行義一卷,陳慧思說。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唐湛然述。法華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華玄義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唐道暹述。法華經疏義纘六卷,唐智度述。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二卷,唐智雲述。妙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唐智雲撰。法華經為章一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十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義決一卷,唐慧沼撰。法華經玄贊攝釋四卷,唐智周撰。法華經玄贊決擇記八卷,現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華經玄贊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共三卷,唐棲復集。法華經玄贊釋,疑是唐可周撰玄贊評經鈔。

  【妙法蓮華經】

  法華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宋法照撰。法華大部補註十四卷,宋從義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華經玄簽備檢四卷,宋有嚴注。法華玄義節要二卷,明智旭節。法華玄義輯略一卷,明傳鐙錄。法華經釋簽緣起序指明一卷,靈耀述。法華經玄簽證釋十卷,智銓述。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四卷,宋有嚴箋。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華經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華經要解科文一卷,法華經要解二十卷,宋戒環解。法華經合論七卷,宋慧洪造,張商英撰。法華經句解八卷,宋聞達解。法華經前六意一卷,宋與咸錄。法華經序注一卷,宋祥邁注。法華經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環解。法華經科注十卷,宋守倫撰,明法濟參訂。法華經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華經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

  法華經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華大意三卷,明無相說。法華經擊節一卷,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七卷,明德清述。法華經意語一卷,明圓澄說,明海重訂。法華經大窾八卷,明通潤箋。法華經綸貫一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懸譚一卷,凈挺著。法華大成科文一卷,際慶排錄。法華大成十卷,大義集。法華大成音義一卷,凈升集。法華經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華經授手十卷,智祥集。法華經演義科一卷,廣和標科。法華經演義二十卷,一松講錄,廣和編定。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華經指掌疏懸示一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通理述。法華經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明焦竑纂。法華三昧懺儀一卷,隋智顗撰。弘贊法華傳十卷,唐慧詳撰。法華經傳記十卷,唐慧詳集。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禮法華儀式一卷,宋知禮集。法華龍女成佛權實義一卷,宋源清述。法華龍女成佛權實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華經顯應錄二卷,宋宗曉編。法華靈驗傳二卷,明了因錄。法華經持驗記二卷,周克復纂。

  法華宗旨

  妙法蓮華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以「菩薩」為大乘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法華結構

  唐 郭德書《妙法蓮華經》卷五唐 郭德書《妙法蓮華經》卷五唐 郭德書《妙法蓮華經》卷五26張

  唐 郭德書《妙法蓮華經》卷五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華經》二十八品共八萬余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註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於此經的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雲,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贊嘆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只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贊嘆,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有鑒於此,筆者從《法華經》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說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

  二門六段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見的經典科判分法,它適用於大部經典天台智者大師對《法華經》的科判做了兩種分類,其一便是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經中,《法華經》以最初的《序品》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為正宗分;此後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後半至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較平常,不能完全體現出天台本宗所依經典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重要特色。

  最能體現法華圓教一代終極教說的科判是智者大師二門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師從一代圓教開顯的主旨出發,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為本、跡二門:前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這本、跡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總共六分。這一獨特的科判分法被稱為法華二門六段分科法。

  《法華經》前十四品名為跡門,是闡明釋迦最初成道已來,及中間施化節節,唱生唱滅,以至於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跡,故名跡門。「跡」是佛陀垂跡化用,佛陀應化人間必然有教化眾生大用即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如來說三乘是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後都要歸入一乘。這是法華跡門的宗旨

  《法華經》後十四品名為本門是說世尊久遠劫前已成佛果,為了度化眾生,故示現滅度,這是為了去除以釋尊為伽耶近成垂跡示現之權佛的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如《壽量品》所說,佛的法身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滅,而為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令眾生去除對佛身的偏執這是本門的主旨。

  從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法華內容,跡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為跡門的序分;講述法華六瑞為三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的正說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開顯又分作略、廣兩部分:

  一、略說開三顯一:從《方便品第二》開頭「爾時世尊三昧安詳而起」至同品中「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在這裡世尊講述的主要是十如實相的甚深奧義,並且由於世尊數數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引發四眾弟子的疑問,而以當機眾舍利弗代眾三次請法。

  二、廣明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以下共七品半是廣明開三顯一。廣明開三顯一的內容闡述佛陀分別為上根、中根、下根三類聲聞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實說法故稱法華三周說法。三根聲聞分別在三周說法中得到法益,並蒙佛授記,所以又稱三周授記。三周說法分作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周是法說周,是佛為上根人就法體而直說諸法實相、十如之理,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明佛昔日所說皆是方便;今日所顯,方是真實。但是昔日權巧又不今日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所以舉手低頭,皆得作佛。然而這一開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之法只有上根舍利一人領解,並蒙佛授記,名號為「華光如來」。開三顯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所說舍利弗領解授記事宜則於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所談,其文止於「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第二周是譬說周,是佛為中根人在第一法說周中不能領解一乘真實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說了三車、一車的譬喻。譬喻中,長者初許羊、鹿、牛三車(以其乘載量之小大分別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施權,後來等賜一大牛車(比喻一佛乘)是顯實,通過跳出火宅後的開權顯實,令他們了悟一乘之理。這時有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說,並陳述了窮子喻來表達他們對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來。然後佛為說第五《葯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並在第六《授記品》中為四大聲聞分別授記。這是第二譬說周的整個過程,其內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緣周,是佛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說法的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說他們宿世為大通智勝佛下的一乘機種,釋迦在因地為十六沙彌之一時就為他說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遠機緣而得悟。此時有富樓那、憍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領解,並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得到佛的授記;又有阿難、羅睺羅等領解得益,於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中蒙佛授記,乃至後來的《勸持品》中對波闍比丘尼、六千有學無學比丘尼等授記皆是聞開三顯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內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說法分反復正說(佛說)、領解(表明弟子之領解)、述成(佛對弟子之領解認可)、授記(佛對弟子成佛作預言)四階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謂周備完足。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到經末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是本門法華內容本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開頭至同品「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這是以四大菩薩為首的無量千萬億地涌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

  二、正宗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是本門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為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

  三、流通分:從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

  本門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為勸持流通和付囑流通,

  (一)勸持流通:從彌勒說偈以下及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主要是勸末世眾生受持此經,並將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別闡述。

  (二)付囑流通:從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囑菩薩當於末世流通法華。其中,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囑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囑累菩薩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屬於化他流通:《葯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觀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羅尼品》以總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庄嚴王品》以誓願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賢勸發品》以普賢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華來看,跡門十四品的當機眾以聲聞為主,本門十四品的當機眾則以菩薩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於信解領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的一乘妙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蒙佛授記,於無上菩提永無退轉。後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現在大願大行方面,諸大菩薩在末世五濁中不憚蔽惡,依如來衣室座三軌來弘通妙法,以此圓滿無上菩提

  二十八品

  妙法蓮華

  《法華經》的通行本是羅什大師譯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經雖是以《方便品》和《如來壽量品》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聲聞菩薩信解與行果之遞進而循序演進的。

  序品為跡門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現法華六瑞,而起眾疑。彌勒菩薩代眾請疑問,向文殊問緣由。文殊菩薩根據過去聽法經驗,知佛當說大法。他告訴彌勒菩薩法華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對答,引起在會聲聞弟子的興趣,故此品成為佛在正宗分中說法華經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發起因緣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為跡門的正宗分,說明「開權顯實」之理。該分再分為略開、廣開,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實相」為略開,其後為廣開。廣開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說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說十如實相,後半部分是屬跡門廣開「法說周」的正說段。這是顯示佛陀和過去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設權巧方便,然後會歸於一乘,強調權實不二為旨趣。

  佛在《方便品》說法周的正說之後,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諸法實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記。於是舍利歡喜踴躍,並請佛為其它弟子授記。佛說三車火宅喻,展開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說周的正說段。根據三車火宅喻,而開三車三乘之權,賜大白牛車而顯一乘之實。

  上品中,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了解,但他陳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須菩提四人,由信解而述的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第四《信解》一品。四大聲聞由自陳窮子喻,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是本品述說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亦說葯草喻述成印可,然後方為授記,故有第五《葯草喻品》和第六《授記品》。

  以上二周說法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聲聞,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過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緣令他們自識宿因而得度。下根聲聞領解佛乘後的授記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和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闡述。至此三周說法圓滿,跡門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是跡門流通分。

  上來八品三周說法,三根得記,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師位,必明法師行,故次於授記後而有第十《法師品》,以示成佛之路徑。

  既聞三周說法,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又於《法師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凈心實相於覆障中顯現,這是寶塔湧現的因緣,也是第十一《見寶塔品》的由來。多寶塔喻如《法華經》所說凈心實相,利根人見寶塔即見一心實相。第十一《見寶塔品》有承前啟後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證明釋迦世尊說法華會三歸一,皆是真實。啟後,本品中本師一佛身攝十方分身諸佛,就佛身而言,為後文開跡顯本之前方便,為本門《壽量品》埋下伏筆。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與前品《見寶塔品》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然而同屬於跡門的流通分,本品闡述提婆多為釋迦成佛之增上緣,人們眼中的惡人也得到授記成佛;又本品闡述龍女成佛,此皆證明法華一佛乘之殊勝,自行化他,同成佛道,與前品宗旨本無二致。

  佛於前《見寶塔品》末,勸募發願弘揚此經之人,又於《提婆達多品》以古今事例,贊嘆此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故有菩薩聲聞等,稟承佛的遺命,來受持此經並弘揚此經,這是第十三《勸持品》的由來。本品中,佛為姨母及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授記,這是因為佛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記中,未及尼眾,《法師品》廣記也未說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眾之記,如此始稱平等圓滿

  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流通分的最後一品,有成前開後之意。因上來三周說法,三根授記,已令聲聞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經自行化他,勸募弘通妙法五種法師,此為開前。前品既得聖眾受命持弘,今品為初心菩薩開示佛滅後惡世中的五種法師應當住於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安樂行,然後可得萬行一心,三身一體的佛果這是開後壽量品。

  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到經末共十四品是本門,說開近顯遠之大義。

  上一品示四安樂行,一一皆是要求從吾人清凈心地上著力,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第十五《從地湧出品》所舉從地湧出住空的菩薩即是成就四行之人。從地故不著空,住空故不著有,不著二邊,即是中道。《從地湧出品》前半所說即是以這些無量千萬億地涌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因下方湧出諸菩薩具有三十二相,久習菩薩所行,其數無量,引起此土菩薩的懷疑,故在後半品中彌勒代表大眾請疑,由此佛講述了如來無盡的壽量,而有了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中,世尊良醫留葯喻顯示佛乃化滅而大非真滅,伽耶始成的新佛不過垂跡而已,實際上世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開跡顯本之重點,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後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共三品半,是本師讚美人法,以勸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囑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葯王品》以下五品,是舉諸大菩薩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圓行、助行、正見行等不思議力用,以勸弘通。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前半品屬於本門的正宗分,是闡述諸大菩薩聞佛壽命長遠如是,當下獲證許多殊勝法益。後半品校量勝劣及後時信解持經利益,屬於本門流通分的讚美人法,分別說明聞法菩薩所得功德證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並以行五度功德與之比較優劣。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特為佛滅後,但有一隨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功德也功超無學,令一切見聞法華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滅後信持此經有五品(為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隨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廣為校量。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廣舉五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隨其一事行成,當得六根清凈功德這是舉果以勸修因。又,前品正明隨喜福德,是聽聞法華隨喜他人行持法華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華所得福德。由隨喜而自行,由易而難,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說,前品《隨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隨喜「因」功德本品法師功德品》勸說流通初隨喜「果」功德

  《法師功德品》所說的行持法華可得六根清凈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中得到證明。不輕菩薩,依法華經修不輕普敬之行,住弘經三軌,而得六根清凈,證成非妄。這是勸勉見聞者,亦當如菩薩所行。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後半品文,及《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半文,是說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以下八品為是釋尊付囑,勸請流通。

  佛以不思議口輪說本跡二門已竟,再以不思議身輪現無比神通之力用,付囑流通本跡二門之教,這是二十一《如來神力品》的由來。如來為囑累妙法而現神力,以神力再三囑咐菩薩令其護持流通此經,這是二十二《囑累品》的由來。

  第二十三《葯王菩薩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屬於化他流通。

  《葯王菩薩本事品》中講述葯王菩薩的因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燃身苦行來流通一乘妙法。葯王燃身功德雖大,佛恐初心菩薩苦行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中說妙音菩薩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跡。又,前品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兩世都生在佛的凈土,恐聞者凈穢之見難忘,心存愛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薩,莫輕娑婆生下劣想。令眾生去除情見,了知法界一相。佛為未發心眾生受持法華,故說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護已發心受持法華的佛弟子,免除障難,故說第二十六陀羅尼品》。然而為示摧伏魔怨,可賴咒力;具足正見,須假善知識故有二十七《妙庄嚴王本事品》。而以普賢菩薩神通誓願不思議的普賢願行,勸發弘通法華,作為本經的結束。

  由上觀之,全經的次第脈絡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經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現的是法華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主旨,以及如來開近顯遠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處處貫穿著定慧三學、空假中三觀、衣室座三軌等自行化他的妙法,這需要讀經者用心留意體會。更重要的是,本經以文殊答問居全經之始,強調開發智慧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以普賢勸發作全經之終,說明唯有大行方能成萬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薩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說明。該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葯草喻品

  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葯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授記品

  授大迦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化城喻品

  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說「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系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困之境

  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法師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見寶塔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說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凈土,分身諸佛咸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提婆達多品

  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勸持品

  葯王、大樂說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安樂行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