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一

  南無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是北傳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現的北傳經典《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使所修圓滿成就

  中文名

  楞嚴經

  外文名

  Śūraṃgama sūtra

  又名

  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

  譯者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 譯

  卷數

  十卷

  譯語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楞嚴咒

  現在便有一天魔外道說,《楞嚴經》和《楞嚴咒都是假的,這是天魔外道派出魔子魔孫來造出這些謠言,令人不相信楞嚴經》和《楞嚴咒》。《楞嚴經》和《楞嚴咒》,這是正法最要緊的一部經和一部咒,《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而說的,這《楞嚴經》就是解釋《楞嚴咒》的一部經,《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性是沒有法子說得完的,盡未來際也說不完它的這種功德妙用,所以是不可思議。說來說去,歸納起來,《楞嚴經》就是贊嘆《楞嚴咒》的,如果有一人能在世界上念《楞嚴咒》,這妖魔鬼怪都不敢公然出現於世,因為他們所怕的就是《楞嚴咒》。如果一個人也不會背《楞嚴咒》了,這時候妖魔鬼怪就都出現於世。他們在世界上為非作歹,一般人也不認識他們了。現在因為有人會念《楞嚴咒》,妖魔鬼怪就不敢公然出現於世,所以若想世界不滅,就趕快念 《楞嚴咒》、讀《楞嚴經》,這就正法住世。

  這《楞嚴咒名字叫「摩訶薩怛多般怛啰陀羅尼」,又叫「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佛頂就是佛的頂上化佛,所以這《楞嚴咒》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楞嚴咒》裡邊所講的,都是降服諸魔,制諸外道的,從一開始到終了,每一句都是諸佛心地法門,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奧妙,都具足不可思議力量,即使只念一字一句、一會,或念全咒,都是驚天動地,所謂驚天地,泣鬼神,妖魔遠避,魑魅遁形。所以佛頂光明,這光明也就是表示咒的力量,是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人一切功德。你若能受持楞嚴咒》,將來一定是成佛的,一定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你若常常誦念楞嚴咒》,就能消除你宿世的業障,往昔的罪業都可以消除,這是楞嚴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所以世界若無人會楞嚴咒妖魔鬼怪就出來吃人、害人,種種的事情就會發生。現在為什麼世界還未到那種程度?就因為有人會楞嚴咒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摘自大佛頂首楞嚴經]

  宣化上人阿難這是佛頂光聚,悉怛哆,般怛啰,秘密伽陀,保護眾生精微奧妙章句,即楞嚴咒它是由佛頂光中化佛所說的神咒,聚即如大火光焰聚在一起,形容神力十分廣大。

  悉怛哆,般怛啰,前面還有摩訶二字。摩訶是大的意思。悉怛哆即白,般怛啰即傘蓋,是楞嚴咒名目。因咒之體無對待,故稱大,即如來藏本妙真心,如實空義,咒之用是離染垢,故叫白,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如實不空義。咒之用能覆一切,故叫傘蓋,即如來藏妙明心元,如實空不空義。伽陀即重頌,因咒中有重頌偈頌,章即大段之意,因咒長,故分作五段,亦即五會。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既然楞嚴咒是全如來藏性所成的咒,所以能生出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都是因有這咒心,作為密因,故能成就無上正遍知覺。

  知心生萬法為正知,知萬法唯心為遍知。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十方如來,修道將證果時,如遇魔障,不能速得成就,都執持此秘密咒心,作為金剛王寶劍,來降伏一切五陰諸魔,和制伏一切斷見、常見,種種外道邪見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若是我將這佛頂光聚,白傘蓋神咒的功德妙用,從早到晚聲音相續,不斷地說,字字句句,皆不重復,這樣說到無量無數劫,也說不完,故這咒不只叫白傘蓋咒、如來藏心咒,也叫大佛頂,最尊最勝,最高最上楞嚴神咒。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這些持咒眾生,縱然自己沒有修福,但十方如來所有功德都會迴向給他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節選

  那麼這「大佛頂」三個字合起來,我不講,相信大家也都會明白:這是大大的佛的一個頂──佛頂。

  這個大大的佛,多大呢?用一把尺量一量,像不像這個佛堂的佛這麼大?這尊佛像是個大佛這只大海裡頭的那麼一滴,在這世界上就一粒微塵那麼大,你不要誤以為這尊是大佛。那個「大佛」,再沒有比他更大的了;大而無外,這叫做「大」。這是什麼佛呢?是遍滿一切處的佛,無在、無不在。沒有地方他不在,你說他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也不在。你說他不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都在你說他是大、是小?你沒辦法來計算他那個「大」大到什麼程度上,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他把那個「大」都沒有了──什麼「大」都沒有了,就再沒有比他大的了,這才是一個最大的!

  那麼這個最大的是誰?大佛大佛又是誰?就是你,也就是我。說:「我沒有那麼大呀!我看你也不是那麼大啊!你為什麼說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我,講他幹什麼?就不需要講了;正因為與你我都有關系,所以要講他。那麼我們怎麼這麼大了呢?我告訴你,我們那個佛性是大的,我們自己都具足這個本有佛性,就是這個「大佛」;這大佛,再沒有比他大的了,所以叫「大佛」。

  不單大佛又是大佛的「頂」。這大佛,本來沒有比他再大,沒有比他再高的了,但是他有個「頂」在那個頂上。你看這是大佛頂」這三個字!所以我說不講你一定會明白的。這「大佛頂」,是這尊大佛頂上,又現出來一尊大佛

  楞嚴經

  說:「這尊大佛又有多大?」這尊大佛看不見的,所以在〈楞嚴咒〉上不是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嗎?說是:「那『無見』是沒有吧?我看不見,那怎麼又說大佛呢?」你看不見的,那才正是大的。為什麼?他若不是大,你目力怎麼會看不見呢?說:「那小的我才看不見呢!大的我能看得見的。」大的你能看得見?天這麼大,你一眼能把它看完了?你看不完的。地這麼大,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積都看見嗎?看不見的。所以你看不見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如果不是大,你就看得見嘛!所以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這「大佛頂」,就是那個「無見頂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你想這佛是大佛他會放小光嗎?當然也是大光了嘛!所以,大佛就放大光,這個大光照遍一切處。說:「那照沒照我呢?」早就照到你了!說:「那我怎麼不知道呢?」你想要知道嗎?我曾經講過:「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心裡若清凈了,清凈到極點,那個佛光就會照到你這來了。你心裡不清就好像一池子渾水,月光照不進去那渾水;水若清了,月光就照到那水裡去了。心清,就好月光照到水裡那個樣子;言其佛放光也可以照得到我們心裡了。意定天無雲,你的意念若一定,好像天上沒有雲彩似的,這種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所以每一個人要真能清凈其心就會得到楞嚴定力

  楞嚴經看不明白可以看《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還可以百度搜索 楞嚴經讀誦 視頻,多聽幾遍就容易懂了

  五陰妄想之源中間十境五濁

  色陰堅固妄想1.身能出礙 2.內徹拾蟲 3.精魄離合 4.境變佛現 5.空成寶色

  6.暗中見物 7.身同草木 8.遍見無礙 9.遙見遙聞 10妄見妄說

  劫濁

  受陰虛明妄想1.抑己悲生 2.揚己齊佛 3.定偏多憶 4.慧偏多狂 5.歷險生憂6.覺安生喜 7.見勝成慢 8.慧安自足 9.著空毀戒10.著有恣淫見濁

  想陰融通妄想1.貪求善巧 2.貪求經歷 3.貪求契合 4.貪求辨析 5.貪求冥感

  6.貪求宿命 7.貪求靜謐 8.貪求神力 9.貪求深空 10.貪求永歲

  煩惱

  行陰幽隱妄想1.二無因論 2.四遍常論 3.四顛倒見 4.四有邊論 5.四種矯亂6.死後有相 7.死後無相 8.死後俱非 9.死後斷滅 10.五涅槃眾生

  識陰虛無妄想1.因所因執 2.能非能執 3.常非常執 4.知無知執 5.生無生執6.歸無歸執 7.貪非貪執 8.真無真執 9.定性聲聞 10.定性辟支命濁

  大佛頂首楞嚴經節選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盪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 ,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 ,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 ,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虛空耶?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 ,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如來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 ,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宣化上人

  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楞嚴經看不明白可以看《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還可以百度搜索 楞嚴經讀誦 視頻,多聽幾遍就容易懂了。

  楞嚴經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譯,10卷。般剌密諦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於廣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居士房融筆受。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圖克圖等將其譯成藏文,並刊有漢、滿、藏、蒙四體合璧的《首楞嚴經》全帙。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據《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淺釋說:早於天台智者大師研誦法華而創立三觀,後遇梵僧,與智者曰:「此與天竺楞嚴意旨相符。』智者聞後輒向西方叩拜,冀能一觀楞嚴的意旨,不料這麼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終未能得見這部楞嚴經

  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並且更加精進。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歷七〇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諦於是剖膊出經,並誦出,與另外兩位法師一起譯成漢音,房融筆受。大師如此艱辛冒險,乃至不惜榮辱、身命,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也因本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糊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復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的也有。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更增加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楞嚴經

  本經的基本結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征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會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從此經首阿難啟請,世尊許說,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起,一往七征八辯,始則決擇真妄;且雲妄不是真,以明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如;以至四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和融,方顯妄即是真;從淺洎深,大段總顯空如來藏理。

  從富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謂此藏體雖空,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纖悉不遺。如摩尼珠其體雖凈,具有圓照之用,而能隨方現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現故。藏性雖空,而能隨緣顯現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即不空如來藏。

  從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等起,至即常樂我凈等,文有二章,幾三百言。謂此藏性其體清凈,能應能現。如摩尼珠其體凈圓,凈故非色,以即珠故;圓故能應,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體凈圓,凈故非相,以即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離,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即空不空如來藏。

  阿難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繼請圓修,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向大眾開示如來藏妙真如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圓通章],令眾生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如來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展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至若四種清凈明誨,四重律儀,建立道場,五會神咒,即是圓通加行。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於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此外佛說:末法時期眾生修行若不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

  由是修門既啟,歷位宜明,先示染緣起而成十二類生;廣明凈緣起,上歷六十聖位。[六十聖位]為:

  1.三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3)

  2.干慧地(1)

  3.十信位(10)

  4.十住位(10)

  5. 十行位(10)

  6. 十迴向(10)

  7.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4)

  8.十地(10)

  9.等覺、妙覺(2)

  一般通教大乘為五十二階位,本經為令易於實修,於開始時加上了[三漸次]及[干慧地],俾入菩薩正位(信位)。其次於十迴向後、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為[地前]為賢位,[十地]為聖位,是為摩訶薩埵之位,為令速入菩薩聖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是如來開示的出世間無上菩提道的因緣業果,說完出世間聖賢解脫境界,接著如來開示世間一切眾生生死因緣果報。關於眾生生死因緣業果,如來在諸經中皆有所開示,然而,開示得如此詳細而又全面,則非本經莫屬:如來首先詳細開示眾生輪回生死的總因及總果,亦即三界眾生之[十習因]及[六交報],這是總的因與果,然後再分別開示四生(卵、胎、濕、化)以及[七趣]眾生。[七趣]即在一所說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為仙趣眾生非天非人,非聖非凡,且修之者眾,尤其是中國人,多愛求仙、成仙),如來在此詳述七趣之因、果、相狀,於修多羅教中,亦無出其右者;這七趣,亦皆各有多種:種種地獄趣、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種人趣、十種仙趣、欲界色界天趣四種修羅趣。如來詳示七趣眾生之意,在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諸趣皆是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令發心不貪著一切世間,速得離妄修真。

  接著,為令真修免於魔事之留難與破壞,如來於是開示[五十重陰魔]。所謂五十重陰魔,其實也就是修定時會碰到的五十種難關,所以五十種陰魔可說是[禪定五十關];或是更確切及中性地說,即是[禪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禪定中會現起的五十種境界;但這五十種境界並不一定會成為難關,更不一定會成為魔境,它因人而異。如果修定者,對於這些定中所顯的境界,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則不但不會構成難關或魔境,而且還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貪愛、住著、自以為是,則立刻為魔所趁,轉此境界為魔境。所以佛於經中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苦作聖解,即受群邪。]

  其次,從本經的方法論來講,則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經中有些經是以[破]為主,有些則是以[立]為主;而破立均等的,並不很多;例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以破為主。而《華嚴》、《法華》、《涅槃》、凈土諸經、《葯師經》、《圓覺經》等,以立為主。而本經則破立均攝,破立均等。所謂[破],即是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權教。所謂[立],即是確立、建立大乘、無上乘心地法門如來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再從教相上來看,則本經系圓攝[顯、密、性、相][禪、凈、密、律]諸法,再以禪密為主修。至於禪與密的配合,則取[先禪後密]、[由禪入密]、及[外禪內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廣而言之,即諸佛如來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議境界,以非九界凡聖(六凡三聖)所知故稱秘密。詳言之,即如來的身、語、意三業,皆是秘密不可思議;故稱如來之[三密],即[身密、語密、意密],如來以自住之身語意三密,教授菩薩及大根眾生菩薩眾生依教熏修此三密,即得自於八識中熏得三密之氣分,於外則能感得如來依本願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內外勝因勝緣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種、乃至熏轉八識、斷惡生善、轉身為菩提薩埵。現將禪密修行的配合方式,簡述如下:

  1.先禪後密——本經在如來詳說首楞嚴神咒之前,其教相主要是以禪為主,因為如來要以[顯說]的方式,來引攝阿難等,先行破妄,而於真實之道得信解,並發心修行,故這一部分非要顯說不可。於無上法得信解發心之後,再說密咒,及其修法,方便引攝,漸次入於如來甚深三密不可思議境界。是故,即是以禪入[信、解、行]之門,而以密入於深密修證之門,以是之故,本經在大藏經中,列於密教部,良有以也。

  2.由禪入密——由對無上禪之聞、思,而得於如來不思議性心得開悟,復由如來三密威神之力加持,令行者頓得三密相應,頓入、頓證此不思之本體。此即是本經由禪入密之處

  3.外禪內密——亦即外修首楞嚴定,內持心咒,如是即是禪密一體、外禪內密。

  因此可知,本經之法門殊勝無比。此外以本經教法而言,可說是:[非禪不得密,非密不證禪]。因為若光修密,而毫不習禪,則於無上理,無從信解、悟入,如是徑修三密,則不知所雲,即使遍學、遍修種種密法,也不知在修什麼,因為無信、無解、無悟,則所修何事?所謂[悟而後修,不悟復何修?]而欲悟,則須先信解。因此古德說,修密須先有十年的顯教基礎,此話頗有道理

  其次,[非密不證禪],以無上禪乃如來不可思議的[秘語秘意]境界,故非言思可得;是故不能以[思議法]而求於[不思議法],須得徑以[不思議法]而證入[不思議法]。是故,於禪得悟之後,即頓舍一切凡夫言說思議之法,而徑以如來開示不思議[三密]法門為所依,以此而頓入如來三密不思議、萬德莊嚴之境

  再次,於經教中,像本經這樣圓攝禪凈密律、顯密性相諸法者,實不多見,其中以《華嚴經》最為明顯;不過《華嚴經》雖圓攝顯密性相諸法,但較偏於理,至於本經,則不但圓攝顯密一切諸法,且理事均等。

  又次,本經圓攝顯密性相諸法,含有兩層深義(即所謂[如來密義]):

  1.成就從生之具足信、決定信——何謂[具足信]?即具足信受如來所說一切顯密性相諸法,等心修學,不以妄想心而妄生分別、計著。何謂[決定信]?即決定諦信一切佛語;佛語諦實,決定不虛;不為一切凡外邪小所動。行者以得[具有信]及[決定信]故,滿足信根,速入菩薩正位,而得十信滿心,於佛法中住。

  2.速斷法執——以如法、等心修行一切法故,於諸法門,遠離妄想分別、愛憎取捨;於初發心時,即頓斷法執、法愛;法執斷故,我見、我慢、我執亦斷。我法二執斷故,頓了本具清涼法體(所謂[不歷僧祗獲法身]),頓與如來薩婆若一切智海相應,堪修無量無上不可思議大行,入普賢行;是故當知,此法門者,即是熏習、長養、成熟成就[菩薩種性]、[如來種性],令佛種不斷。是為[如來真實義]也;何以故?一切法皆為一佛乘故,非若二、若三、何況若五,是皆化城,而非寶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楞嚴真經無疑

THE END